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卖轻食、造手环,Keep你变了-风君子博客

  文/敲敲格

  三四年前用 Keep App 在家练腹肌的人可能不会想到,这家公司会把摊子从线上铺到线下,并有越铺越大的趋势。

  4 月 24 日,Keep 于北京举办发布会,正式发布了 Keep 智能运动手环、健步机和 KeepLite 轻食系列等新品。

  从 Keep 的上一场大型发布会到现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据创始人王宁的介绍,这一年对 Keep 来说,艰难而重要,团队决定从一个线上 App 开始把健身服务做得“更重”也“更专”,覆盖用户的更多健身情景——除了“怎么练”以外,甚至还包括“怎么吃”。

  吃穿用练”,全都要

  经常健身的人都明白“三分练七分吃”的道理,这也是 Keep 一脚踏入餐食领域的原因。目前 Keep 推出的餐食包括三种:

  1、通过外卖配送饱腹沙拉、低卡饭、三明治等轻食正餐,目前仅在北京地区运营,次日送达;

  2、鸡胸肉、鸡肉肠、每日坚果等方便携带的健身零食;

  3、蛋白粉、蛋白棒等运动营养补给品。

卖轻食、造手环,Keep你变了-风君子博客

  对于一家科技公司来说,跨界进入需要对供应链严加把控。目前,Keep 的轻食供应商为英国著名食品供应商百卡弗,后者是星巴克和瑞幸的沙拉、卷类、三明治等轻食食品的主要供应商。从价格上来看,手卷、三明治的价格目前在 15~20 元间,果蔬汁在 13 元左右,沙拉在 21~37 元间,所有的包装上都标注着卡路里数。

  另一款新品则是手环。Keep 发布的运动手环售价 169 元,搭配四种配色的撞色表带,能够记录健身、跑步、行走、篮球、游泳(50 米防水,潜水是不行的)等多种运动数据,并同步到 Keep App 中。除了运动数据记录外,手环也具备来电/微信提醒、睡眠监测等日常功能。

卖轻食、造手环,Keep你变了-风君子博客

  此处有一个小小的槽点,这个手环的造型与小米手环比较相似。昨天我在发布会现场发了一条虎嗅 24 小时后,用户们在评论中纷纷表示,还以为是小米手环出了新表带。

  但 Keep 运动手环主要卖点是对心率的实时精准检测,在这一功能上,发布会现场进行对标的是颂拓的高端运动手表(售价 3000 元以上)。Keep 表示,80% 以上的用户在日常训练中多选择燃脂类的课程,此类课程对于心率的掌握尤为重要。手环会根据用户的心率数据反馈来对用户的运动过程进行指导,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

  此外,Keep 还同时发布了另一款硬件——售价 1799 元的健步机,与此前发布的跑步机相比,体积更小、更轻便。但在发布会上仅被匆匆两句带过,并未进行重点介绍。

  从健身 App 上长出新生态

  过去的一年对 Keep 来说很重要。

  Keep 创始人王宁在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在去年面临着重大的决策关口,经过团队反复讨论考量,最终决定不仅仅只做线上 App,而是将整个健身人群的服务链条做得“更深更专”——即在线上 App 之外,通过硬件、实体店等线下方式来给 Keep 已经积累起来的健身用户提供更多的场景和服务。

卖轻食、造手环,Keep你变了-风君子博客
王宁

  对于这一年的摸索,王宁公布了几个数据:

  从去年 3 月发布跑步机以来共卖出了 6 万台,其中联网率达到 92%,和以往容易变成“晾衣架”的传统跑步机相比,活跃度提升 3 倍;

  线下运动空间 Keepland 已开 11 家门店,其中北京有 9 家、上海 2 家,上线了 19 种课程类型,总共服务过 18 万人次。

  有了前序一系列的尝试后,Keep 打算把摊子铺得更开——在发布会上,Keep 生态业务负责人刘冬表示,在发布运动手环和轻食系列后,Keep 也就覆盖了健身人群“吃、穿、用、练”等多个场景。

  但从一个小小的 App 上凭空”长“出一个完整的健身生态并不容易。在会后的群访环节中,王宁表示,Keep 对于自身健身生态的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事情都“不急”——比如商业化。

  目前,Keep App 的用户已经超过 1.8 亿人。王宁表示,Keep 对新业务的拓展都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商业化应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业务的基础设施搭建,第二个阶段才可能涉及到变现。而目前 Keep 除了线上已经运营较为成熟的 App 开始做内容增值服务之外,大部分新业务都还停留在基础设施搭建的阶段,还没触及到变现这一步。

  除了商业化以外,Keep 对新业务的拓展速度也态度谨慎。刘冬在谈及轻食业务时表示,目前外卖业务是北京全城“次日达”,在望京和中关村试开了两个即时送达的点。未来在 Keepland 内售卖轻食或上线第三方外卖平台都有可能,但目前谈这些都还太早。

  王宁在现场反复强调,Keep 现在的很多业务都处于“从 0 到1”的阶段。这是一条走起来更慢的路——他自己和团队都深知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