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智见深度|云计算,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风君子博客

出品|网易科技数字星球

作者|王慧贤

编辑|丁广胜

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疫情三年,无言和静默似乎成了市场上的一种常态,就像没有人愿意直面惨淡的人生一样。

企业需要清醒。哪怕很残酷。

8月22日,任正非在内部论坛上签发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

这篇文章真正做到了“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包括华为,也包括业界。

懦弱的人看向黑暗,勇敢的人看向光明。洋洋洒洒的文章,看似充斥着一个知名企业家对于未来经济的消极和悲观,向人们高声呐喊着:“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但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至少,任正非为华为指了三条道:云服务、数字能源和智能汽车。其中,华为云被任正非指作华为冲刺产业互联网的前锋,“华为云计算要踏踏实实以支撑华为业务发展为主,走支持产业互联网的道路。”

云计算,再一次被推到了台前,被赋予了重大使命。那么这次,云计算是否能成为大厂的新增长曲线?

智见深度|云计算,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风君子博客

一、暗礁危机的云计算,新老面孔都不好过

正如任正非所言,华为这两年能不能突围,现在还不敢肯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于消费互联网时代,产业互联网时代,老面孔可能会消失,但新面孔不一定会出来。

云计算在中国发展了十多年,不乏那些攻克技术难关、突出重围的精彩瞬间,更不乏那些留有遗憾、悲壮退场的离奇故事。

不论是上半年中国云计算第一股UCloud关停物联网UIoT公有云服务,还是后半年预在美国、香港双重上市的金山云,其CEO王育林意外离职。

业务关停、高管动荡,独立云厂商的处境让人唏嘘。

可事实上,另一边,像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由互联网大厂内部孵化出来的子业务,形式也不容乐观。

根据腾讯刚发布的2022年Q2财报,腾讯云收入下降: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下降1%至人民币422亿元。

往前翻阿里2022年Q2财报,阿里云增速放缓:2022年6月止三个月经调整EBITA为人民币2.47亿元,2021年同期3.40亿元,同比收益下降。且云分部经营利润仍为负,经营亏损占总收入比例为-7%。

尽管这些在ToB和云计算行业涉水多年的老面孔还没有跑出来,也不影响一些新面孔怀揣着希望入局。比如两年前字节跳动上线的云业务火山引擎,也算是高举高打。今年8月上旬快手发布的视频云品牌StreamLake,这一动作被业界看作是快手做云的先兆,打响了ToB第一枪。

除了这些大厂,中国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小云厂商。今年3月,据Canalys发布的《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报告》显示,中国的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增长45%,总计达到274亿美元。

然而,在这三千亿元的中国云计算市场中,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就瓜分了80%的市场份额。而根据IT桔子数据,国内运营中的云服务企业数量超754家。

也就是说,其余750多家的云厂商,依靠20%的市场份额夹缝中生存。这些暗礁危机的云厂商,亟需摆脱常年亏损的现状。

二、云厂商,走上自我救赎之路

岁月奔流,中国云计算发展了十多年,一晃而过,留给云厂商们的变现时间不多了。

面对持续亏损、增长放缓,云厂商们即便内心再焦虑,也要倔强地宣告世人:请市场再给多给我们一些耐心,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此,腾讯在2022年Q2财报中给出的解释是,云业务部分需要高质量的收入增长,优先专注自研产品,同时减少亏损项目。

同样,阿里高管在2022年Q2电话会上,为增长放缓找到了一个了合适的借口,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宏观经济活动放缓、互联网大客户收入下降、中国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

不过,虽然这不能成为业绩不好的理由,但确实点出了未来云厂商的增长路径:自研产品、减少亏损项目、挖掘互联网之外的客户。

自研产品这件事,需要从巨头抢着建设数据中心的往事说起。

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直接决定着云厂商的算力,进而决定着其服务能力。因此,2020年,云厂商掀起一波数据中心建设潮。先是阿里表示3年要投入2000亿建设数据中心,紧随其后腾讯也宣布了5年内投入5000亿的计划,百度将云服务器规模扩容至500万台,总投入超过3000亿人民币。

这场数据中心建设浪潮中,投入力度之大、耗费心血之大,使云厂商们不仅提升了自家的算力,更是催生了自研服务器芯片的想法。

自研产品有几个好处:能更符合云厂商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客户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最关键的是,长远来看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过去十多年,云计算技术经历了分布式和虚拟化技术替代大型机、资源池化把计算和存储资源分离再编排调度两个阶段。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数据密集型的计算越来越多,这对云厂商提出了更高的低时延、高带宽的要求,自研芯片是大势所趋。

去年,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公开透露,由于需求驱动,腾讯已在三款自研芯片上取得进展,分别是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和智能网卡芯片“玄灵”。

今年6月,阿里云发布了一款云数据中心专用处理器CIPU。阿里云表示,CIPU为新型云数据中心设计的专用处理器,将替代CPU成为云时代IDC的处理核心。

三、当躺赢已成往事,只剩下“贴身肉搏”

互联网红利见顶,再加之疫情袭击,互联网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做互联网企业的生意,显然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云厂商们需要寻求新增量。新增量就是走向更深的产业。

如此一来,此前互联网上半场的优势或许并不能延续到下半场,这并不是让大厂最头疼的点。最关键的是,想要走入产业互联网,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进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场景。

其中,政企市场,尤为重要且难攻。要知道,政企市场的策略和打法与互联网市场不同。政企市场包括政府、金融、电信、能源、制造等十余个细分行业,且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特定企业。

这一次,他们不约而同得把目标锚定政企市场。具体路径就是:组织和服务两手抓。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ToB,ToG的政企市场更考验云厂商以及带头人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所以,今年3月,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原总裁蔡英华加入阿里云,任职阿里云全球销售总裁,向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汇报。

同样,今年7月,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宣布组织升级,正式成立政企业务线,由腾讯公司副总裁李强出任总裁,管理和区域业务拓展。要知道,李强是去年CSIG引入的最高级别外部高管,前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有20多年大客户服务经验。

如果说组织升级是进入政企市场的“敲门砖”,那么过硬的解决方案才是“拿下”政企市场的关键底牌。与互联网企业不同,政企客户有其特殊性,过去的服务经验和方案或许并不能直接套用。

比如,需求的不同。互联网企业上云对于降本增效是首要需求;而政企客户优先考虑安全与可伸缩性,更加主动注重政策合规和数据安全。

因此,能打动政企客户的服务方案,需要强大的私有化定制能力,而这非常考验云厂商的PaaS平台能力。而PaaS分为iPaaS和aPaaS,aPaaS趋向于SaaS和PaaS之间,iPaaS趋向于IaaS和PaaS之间。

aPaaS是目前国内云厂商重点在做的,也就是业内常提的生态。“国外的企业软件一直很成熟,SaaS是取代型业务,所以国外云平台一开始就为SaaS互联提供了API,支持SaaS组合方案;而国内云平台是支持ToC业务开始,现在发展到支持ToB业务,随需而取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基本特性,SaaS互联自然就变成刚需。”EC SCRM创始人张星亮向网易科技表示。

于是就有了2020年阿里云推出“云钉一体”的战略,钉钉被定义为数字经济时代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紧接着,2021年钉钉就推出宜搭,为的就是连接厂商上下游生态。

另一方面,腾讯也不甘落后推微搭,据张星亮所言,腾讯微搭与EC合作就是典型,EC作为标准化SaaS,加上aPaaS 微搭,双方结合成“开箱即用、灵活可配置”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大程度满足企业定制化需求。对比传统定制,这种SaaS+PaaS模式有极大的成本与效率优势。

通过上述种种,不难发现,云厂商也正在接受这个现实:ToB和ToG,是一门长期主义的生意。

但这门生意,似乎比想象之中更难做,攻克完上述难点只是踏进政企市场的第一步,更为激烈的战斗还在后面。

政策的支撑,让电信运营商快速走到云计算产业链台前。先是2021年,电信运营商加速“云网融合”,2022年的“东数西算”让其加速落地。就在7月底,我国首个国资监管云服务正式宣布上线。

作为云计算国家队,国资监管云主要由中国电信牵头,联合中国电科、中国电子等多家央企共同组建,将进一步推动央企数字化转型,实现国资监管效能提升。

毋庸置疑,联通云、移动云、天翼云和中国电子云这些国家队选手的强势入局,将进一步压缩互联网云厂商的市场份额。

其实“寒气”一直都在,只是2022年尤为明显,2022年后,将越来越考验企业的“基本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正如任正非所说:“不要再讲故事,一定要讲实现。”

来自网易科技ToB内容品牌数字星球《智见深度》,关注数字化产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数字星球》以多元形式记录中国数字经济的每一次进步,由四大内容矩阵组成,包括数字人物高端访谈节目《智见》、知识短视频账号《逆向思维》、探访全景纪实节目《未来公司》、数字经济高端社群《网易创新社》等,旨在记录全球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