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奔驰共享汽车败走中国,水土不服还是另有所谋-风君子博客

  文/晓通 编辑/苏琦

  来源:燃财经

  共享汽车倒闭潮正在继续,这次轮到国际汽车巨头。

  5 月 15 日,多家媒体报道,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旗下共享汽车品牌即行(car2go)已经在重庆全部下线。燃财经向 car2go 工作人员求证此事,对方表示官方尚未有正式声明。

  重庆是中国唯一运营 car2go 汽车的城市,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个提供该服务的城市。根据公开资料,car2go 在重庆上线 4 个月后,注册会员人数超过 10 万。

  在中国共享汽车公司纷纷倒下之时,曾经在重庆风光一时的 car2go 也未能幸免。

  car2go 中国遭遇水土不服

  car2go 的退出早有预兆。张磊是 car2go 进入重庆后的第一批用户,平时用 car2go 比打车多很多。“大约从一个月前开始,重庆的 car2go 汽车就逐渐被卡车运走了。”同一时间,张磊打开 car2go App,发现全城已经无车可用。

  car2go 最早由戴姆勒集团于 2008 年在德国推出,2016 年 4 月在重庆投入运营,上线之初投放了 400 辆奔驰 Smart 汽车,当时 car2go 在全球运营车辆已经达到 1.5 万辆。

  重庆或许是中国共享汽车竞争最激烈的城市,除了 car2go,还有力帆汽车的盼达用车、长安汽车的长安出行、首汽旗下的 GoFun、上汽旗下的 EVCARD 等近十家共享汽车品牌。car2go 凭借清一色的 Smart 车型和 0 押金的优惠政策,迅速在重庆打开市场。“最初的时候,同样的距离,用 car2go 比滴滴打车要便宜得多。”张磊表示。

奔驰共享汽车败走中国,水土不服还是另有所谋-风君子博客
张磊最后一次使用 car2go 的订单截图

  尽管竞争激烈,但 car2go 凭借和重庆政府以及商业机构的合作,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在其他共享汽车必须在指定地点取车还车时,car2go 经过跟重庆市政府的沟通,可以在全市的公共停车位停放。

  car2go 还与龙湖地产达成了合作。“重庆龙湖地产旗下的商场会在广场给 car2go 单独划分出一部分区域用来停车,龙湖地产旗下的小区里也有部分停车位。”张磊告诉燃财经,“而且龙湖旗下商场的会员和小区用户可以免掉 car2go 的注册费。”

  但这些动作仍然解决不了 car2go 的停放问题。曾经在美国奥斯汀第一批体验 car2go 服务的云涛告诉寻找中国创客,和美国相比,car2go 在中国的停车位依然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的免费停车位还是太少了。欧美国家的政府停车位市场占有率非常高,都是码表计费,car2go 使用这类停车位都是免费的,而国内的市政免费停车位数量相比之下少很多。”《2018-2023 年中国停车场行业市场调查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中,小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0.8,与发达国家1:1.3 相比,我国停车位比例较低,全国车位缺口超过 5000 万个。

  另一个问题是 car2go 的客单价。“欧美国家的打车费用特别高,相比之下 car2go 的定价有足够的优势。但是国内的打车本来就非常便宜,如果要体现价格优势,car2go 的客单价就没法提高上来。”car2go 使用的奔驰 Smart 成本远高于国内的共享汽车品牌,客单价又无法提高,在中国难免遭遇水土不服。

  国际车企布局共享出行

  共享经济概念兴盛于中国,但共享汽车却是戴姆勒公司十年前就开始布局的产业。

  戴姆勒最早于 2008 年推出共享汽车服务,由内部员工进行测试,首先在欧洲推广。最早的 car2go 汽车使用电池能源,但是因为缺乏充电站,在欧洲的推广遇到阻力,在英国的多个城市运营不到一年便撤出。吸取教训之后,car2go 在中国使用的 Smart 汽车均为燃油动力汽车。

  car2go 是戴姆勒布局出行的重要一步,戴姆勒旗下除了家喻户晓的奔驰品牌,还在 2014 年收购了打车应用 Mytaxi,后者已经是目前欧洲用户量最大的打车应用。同年戴姆勒收购了德国拼车软件 Ride Scout,并在此基础上孵化了自己的分时租赁业务 car2go。

奔驰共享汽车败走中国,水土不服还是另有所谋-风君子博客

  对于此次退出重庆的消息,car2go 用户服务中心回应称“公司正在进行战略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调整或许与戴姆勒和宝马的合作有关。去年 3 月 28 日,宝马和戴姆勒公司达成合作,将成立新的汽车共享公司 Share Now,整合各自旗下原有的 Drive Now 和 car2go 业务。

  合约中明确表示“双方将各掌握合资企业 50% 的股份。但在各自的核心业务领域,双方将依旧保持竞争关系”。

  据报道,Share Now 公司旗下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Smart 和 MINI 品牌的汽车,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国家,数量超过两万,公司业务将由 car2go 的前总经理 Olivier Reppert 主导。

  对于中国出行市场,戴姆勒公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5 月 9 日,戴姆勒与吉利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蔚星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 50%,注册资本 17 亿元,目标是为中国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牵手吉利被视为戴姆勒布局中国网约车行业的重要一步。

  除了戴姆勒,宝马在中国也开始布局出行市场。早在 2017 年,宝马旗下的分时租赁项目 Reach Now 便进入中国成都,与 EVCARD 合作,正式在中国推出共享出行服务。

  将来,除了自有品牌的汽车销售,国际汽车厂商在中国的角色或许会增加一个——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

  国内共享出行玩家日子并不好过

  在中国出行市场上,国内外厂商的布局对比鲜明。国际汽车品牌对中国出行市场不断加码的同时,国内共享汽车厂家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据报道,2015 年全国以分时租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多达数百家。2017 年,EZZY 共享汽车资金链断裂,成为国内第一个宣告失败的共享汽车项目,也引发了共享汽车行业泡沫的破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8 年底,共享汽车行业共完成融资 31 笔,其中数额过亿的融资有 10 笔。也是在 2018 年,EZZY、中冠共享汽车、麻瓜出行、友友用车 4 家共享汽车平台宣布停止运营。颓势到今年仍在继续,2019 年初,部分平台遭遇退押金潮。

  5 毛钱开奥迪,1 元钱开宝马 i3,1 块 5 开宝马 1 系……在被称为共享汽车元年的 2017 年,类似的疯狂促销手段在多家共享汽车平台上都曾出现。

  疯狂扩张的脚步无法掩盖难以盈利的商业模式。相比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前期投入巨大,每一辆车所涉及的车辆购置费、停车费、燃料费、维修保养费以及运营维护费,都是数额巨大的成本开支,同时受困于交通条件,共享汽车并不能像共享单车一样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张。

  从诞生到成熟,共享单车用了近 5 年的时间才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相比之下,成本更高、技术壁垒也更高的共享汽车行业需要的时间只会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