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文化中国杜维明程朱理学-风君子博客

爱是渺茫的:当代著名学者,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任北京大学高级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际哲学研究所IIP)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等。

作为儒学第三期的主要推动者,hxdwt长期致力于阐释儒家经典,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审视儒家传统,试图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改造来复兴中国文化。其首创的“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等领域,在国际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为什么“学会成人”成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

任性的悟空:亲爱的hxdwt,你好!非常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WCP)刚刚在京闭幕。让我们从这场哲学盛会开始吧!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会做人”。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终极关怀是学会做人。《论语》开头的第一个字是“学”——“边学边学”。但是zgdmg很早就强调过“成人之学”就是“为己之学”——“古代文人为己之学”。为什么要把“为自己而学”作为本次哲学大会的主题?

爱情是渺茫的:“为了自己”有很多含义。孔子的“为己之学”是创造自己的人格,不是为自己,不是孤立的、简单的、个人的。其实学做人就是“为自己学”,也包括做人。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外在原因而不是发展自己的个性,那么学习的道路可能不会是积极的,自己受益也不够,最终会适得其反。因此,一个人首先应该“为自己而学”,从建立自己的个性开始,并逐渐扩展。另外,人虽然是关系网络的中心,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交融的,所以儒家思想并不提倡狭隘的个人主义,而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赢和互动,即“修身、齐家、齐家”的基本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会做人”是每个人都可以关注的事情。

这次世界哲学大会是自190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每次哲学大会的主题不是由某个人决定的,而是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委员会通过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决定的。在这次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确定之前,我在心里做了一些准备。我觉得既然这次哲学大会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如果能选择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全球意义的话题,让西方学者了解中国,让中国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学术动向有新的认识,那就更好了。事实上,当时会议的主题有很多。经过讨论,委员会全体成员最终投票决定以“学会成人”作为本次大会的主题。

这里也有背景。2015年,北京大学高级人文研究院在京召开学术会议,会议由IFPS执委主导。当时的题目是“学会做人”,翻译成英文。FISP执委会一致表决通过“学会做人”为主题,并将其翻译成世界哲学协会其他五种官方语言。此时,中国学者提出将“学做人”改为“学成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更优雅、更有哲理性。

“学成人”确实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几乎关系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超越了种族、性别、年龄、宗教、地域的界限。每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都有这个过程。成年始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大部分取决于自我反思。有些传统观念是为了关注“心”而暂时放弃“身”,有些是为了关注灵性而暂时不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儒家有一个非常奇特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之中,那就是你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你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当下的人。孔子提出“古者为己”时,特别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如何成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这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自省和反思来实现,这涉及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是事实的表达;另一方面,“学习”也意味着责任、承诺和鼓励。孔子说他最喜欢的学生是zxdxmt,因为他“好学”,这是他对学生的最高评价。此外,孔子形容自己“好学”——,学不厌教不厌。“好学”是孔子的自我定义和自我承诺,也是他对学生的最高要求。从宇宙万物的角度来看,人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价值的人。所以,在我看来,“学成人”并不是一个很特殊的文化命题,它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其根源在于儒家思想。但是其他哲学

,例如古希腊哲学,讨论“学做人”这一课题的内容也非常多,可以说这一课题在世界精神文明中有着相当强、相当广的关怀,所以“学以成人”才能成为本届哲学大会的主题。

二、精神人文主义的内涵

任性的悟空:您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我理解您所说的“精神人文主义”实际上包含四个向度:一是自我本身的内在关系,即身心灵神的统一;二是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即个体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三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整个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谐;四是人心和天道的相辅相成,即“天人合一”。近几十年来,人们为振兴人文精神做出了各种努力,大家都在呼唤一种真正的全人类都能接受的人文主义,在我看来,“精神人文主义”的提出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以您之见,“精神人文主义”能够为重振人文精神、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作出哪些贡献?

爱笑的苗条:顺着我刚才说的,世界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作为本届大会的主旨,当时委员会讨论“学以成人”的问题应该顺着哪几个侧面展开时,就提到了四个不可分割的向度,正是我数年来所研究的核心课题:身心如何整合,个人和社会如何健康互动,人和自然如何持久和谐,人心和天道如果从中国的老传统来说就是如何能够相辅相成。后来他们还加上了“传统”这个向度,这五个向度成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一个大框架。在这个大框架下,每一个向度又提出两个专题讨论,这样就有十个专题讨论,再加上九十九个分组讨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环绕着人的四个向度展开讨论,这样讲起来就会有一种共识,这不是说我们强加于人的一种共识,而是大家考虑到要对人做一个全面的理解时,这四个向度都不可分割——你只注重个人而不注重社会是不可能的,过分注重社会和谐而不考虑个人尊严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主义而对自然环境不能维持,也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如果只注意凡俗的世界而对很多宗教传统、精神传统(超越的上帝、安拉这种精神的最高实体)完全不照顾到也是不可行的。它们是四个不可分割的向度,但是中间又有很多交互的关系,所以讲个人严格地说不只是主体性,我认为主体性是与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志向、人对自我的了解都有关系的,但是主体性中间又有互为主体的因素。对于自我的了解,你可以想到将心比心——了解他人也需要同样的要求,讲到个人最高的理念一定是和他人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逐渐建构起一个以信任为基础而不是完全以契约为基础的社群——家庭就是最好的例子,是自然形成的社群,然后从这个社群逐渐地扩大。

现代社会是有契约的,陌生人组成各种不同的社群,在这些社群中间又有一定的规约、一定的价值、有一定的人与人互相信赖的承诺。否则,没有法制和共同承诺而组成的社会是不可能长久的。再有就是大自然,现在的生态环保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的首要大事,对待这件大事,最基本的层面而言需要一种态度的改变,而不只是一种策略、方式或者新的能源、技术的产生应用,这些都是很重要而且需要通力合作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态度问题,如果人类把自然当成是身外物来利用它,这完全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方式。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血肉相连的一个互为主体的存在——不把它当作身外物,而把它作为主体之间必须存在的有机联系。

现在国内大家关注得比较多的是身心和谐、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对最后一个人与天的关系问题关注度不够。其实,世界文明中有很多对于“敬天、畏天”这种信念、信仰,以及超越性的敬重,不仅是对天的敬重,对天地万物也一样的敬重。这种敬重是人能否存活的最基本条件,因此我们也要加进来。如果把人作为立体的存在,这四个向度都要有,再加上时间这个传统,传统文化在这个立体的时空中永远学习、不断进步、永远变化、进行互助互动,这样的过程是人成就世界和谐——至少是世界和平所必须具有的条件。

学界有很多人在考虑存不存在这样一种人文主义:既不排斥自然,又注重物与神。它既注重物,就是和自然的亲和;又注重神,有很强的精神资源,可是它又是以人为核心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以人为关注重点的。这种人文主义可以超越各种不同宗教的要求——不仅超越,而且可以协助一个有强烈精神人文主义关怀的人,成为一个更好的基督徒、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佛教徒或印度教徒等,这是精神人文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换句话说,精神人文主义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向各种不同精神文明发出的邀请,邀请大家一起进行互惠的对话。我曾经倡议通过文明之间的对话而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话的文明”。我们讲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多样的,在先秦出现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很希望回到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是从宏观的历时视野,中国也有纵向的发展,经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通过向印度学习,佛教才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从曲阜所代表的地方文化变成中原文化,经过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出现了质的改变。尽管存在批评,也有赞美,但是我们必须接受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内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宋末元初开始,中国同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等“外部世界”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贸易交往与文化交流,此外,早期的天主教在明代传入中国并扎根发展,基督教在现代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势头也很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转变为现代文化的助缘。

我所提出的精神人文主义,天和人不是割裂的、人和物不是割裂的。精神人文主义不是这种排斥性的二分法,而是要打破这种思考,融合成为不仅有一惯性而且是互相交融的共同体。例如阴阳是非常好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把性别问题从阴阳里面剔出来,我们不把阴当作女性、把阳当作是男性,而是认为阴是一种凝聚的力量、阳是一种创造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是可以互相交融的。从实际情况看,如果我的领导是女性,那她实际代表的是阳,而我自己是阴;如果从我与父亲的关系来说,从青年到壮年,我是阴、他是阳,但是他逐渐变年长了,我就成为阳、他变成阴了。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在宇宙论上有歧视性别的缺陷,而以此角度诠释阴阳互动,正是要祛除这种偏见。

本文选自《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文化中国杜维明程朱理学-风君子博客

书名: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书号:978-7-5154-0862-0

著者:任性的悟空 著

出版年月:2019年3月

定价:76.00元

字数:291千字

页码:396页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任性的悟空副教授2015—2016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采访哈佛大学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的访谈汇编,访谈共16篇(另有汉学家印象记14篇和书评2篇),其中若干篇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清华大学学报》《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以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并部分被《新华文摘》、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新浪网、搜狐网、央广网、澎湃新闻网等转载。

访谈主要围绕“中国政治经济”“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华侨华人”等内容展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受访者多是哈佛知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其从国际视野对中国的发展及对国际关系的评论较为客观中肯,为我们从另外的视角更加全面、清醒地认识世界和自身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新书已上市

当当、京东、文轩、博库,全国新华书店、民营书店有售。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