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科技日报记者 高博

  开栏的话 国之大事,首重科技。70 年来,中国科技呈现出赶超世界强国的气魄。一次次科学突破,一件件工程问鼎,令人喜悦,令人感动。深埋山底的中微子探测器、九天之上的量子通信机……每一次闪烁,每一声嘀嗒,都是为新中国前进的步伐计数。70 年来,中国科技的高光时刻频现,在此,本报特开设“科技创新 70 年·历程”专栏,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科技发展征程上的精彩故事。

  2012 年 3 月 8 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报告大厅里,所长王贻芳宣布: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被发现了!大厅里掌声雷动;1 小时内,贺电与欢呼声从世界各地飞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成功,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实验物理成就。

  赢下这次强手如林的冲刺赛,中国科学家们不禁感慨十年来的酸甜苦辣。

  上天眷顾有准备的人

  2003 年秋天,深圳东边 40 公里,来自北京的几位物理学家登上了海边的排牙山。

  山上树木葱茏,也遮不住嶙嶙的花岗岩。近在咫尺,是大亚湾核电站灰色水泥外壳的 4 座反应堆。

  物理学家难抑兴奋:核电站旁边有这样一座小山,难道是上天眷顾中国高能物理学界——核电站放出海量的中微子,可供测量;几百米厚的山体隔绝宇宙射线的干扰。

  21 世纪初,中微子成为高能物理学的宠儿。难以测量的它,寄托了解决宇宙基础谜题的希望。随着国际上看好中微子研究前景,俄、法、美、日、韩等国相继提出 8 个测量“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方案。

  此时,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贻芳、曹俊拿出自己的人才基金,加上高能所特批的 100 万元,开始中微子实验的选址勘测。2003 年,他们听说深圳大亚湾核电站边有座小山,立刻来勘查。

  登上排牙山之前,他们的脑子里已有了主意:不造大探测器(当时认为只有体积大才能提高精度),而是做成几个小的、模块化的探测器。这样便于实验中探测器的远近点交换,而且运进去不需要太大的隧道,便于施工。

  事实证明,大亚湾设施虽然完工晚于竞争对手,但由于探测器体积小,洞外安装完毕,运进去稍加调试就能工作。而且多模块探测大大降低了实验误差。

  无私合作成就大科学工程

  在科学家的论证和联络下,最终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共同出资 1.57 亿元,加上美国能源部出资 3400 万美元,大亚湾实验成为当时中国基础科学领域最大的项目。

  中科院高能所在深圳无土地、无法人资格,不能向市政府申请开工。协调决定,以中广核集团的名义申请建设,深圳政府予以支持。

  科学家备受感动:中微子实验不会为深圳市和中广核集团带来利润,只带来无限多的麻烦。而中广核集团慷慨出资 3500 万元。“大亚湾实验开创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国际合作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先例。”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长陈和生院士说。

  “为了核电站的安全生产,我们必须要让爆破量达到最小。”工程项目经理车红星说,最小的一次爆破仅使用了 200 克炸药。

  “为了执行核安全标准,我们的隧道建设延长了约 2 年。”大亚湾实验总工程师庄红林说,这次工程实施了近 3000 次爆破,开掘了 3000 米地下隧道和 5 个地下实验厅。

  中心探测器钢罐,直径 5 米、高 5 米,壁厚仅 1 厘米,变形要在 1 毫米以内。广东中泽重工公司的洪紫林说,他们进行了 80 多次焊接试验,一个 20 吨的钢罐“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

  “成本是正常产品的 7 倍,单论这个项目我们是亏了钱的。”洪紫林说,“但我们能参与到国家项目中很荣幸。”

  中国制造质量无可挑剔

  实验中关键的“闪烁液体”,是中科院高能所自己研发配制的。要让钆与烷基苯混合起来,长期透明,很难。法国的实验,液闪 100 天就浑浊,实验被迫终止。大亚湾的科学家经过几年摸索,才把液闪配方的稳定流程搞清楚。他们掺入 0.1% 的一种稀土元素,缩短了中子的俘获时间同时降低噪声。

  同一实验厅放置2—4 个全同探测器进行对比测量,这个方案曾被美国合作方激烈质疑。最后证明中国人的想法是大胆而正确的。

  装配大厅的水泥地面建设完工后,来自美国的科学家,趴在地上一寸一寸用硬木敲击,侧耳倾听,保证地面没有一点点空隙,以确保设备的安装质量。他们发现“中国人的施工质量无可挑剔”。

  实验开始后,每天数据多达 250GB,同时传输到北京中科院高能所和世界各合作单位,而中方的分析是最快的;最终结果采用了中方的分析。曹俊说,这归功于中方预先开发分析软件,并模拟演练。

  别人在过年,大亚湾在冲刺。大亚湾的成功是“抢”出来的,与各国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中,中国团队凭实力赢得了尊重,让国际高能物理界看到了漂亮的中国数据,听到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争分夺秒率先撞线

  3 个实验大厅先后挖好。为争取时间,刚挖好的洞厅,就开始安装设备。新岩洞又热又潮湿,进去 20 分钟浑身湿透。回到宿舍,大家累得“只能躺着洗个凉水澡”。

  装配吊车的一个螺栓坏了,由于是特制的,必须从河南取来。马上有科学家坐飞机过去,机场交接,即刻返回。

  实验室电缆布线,设备工艺,与国际同行网上开会……为赢得国际竞争,大亚湾没有节假日,“白加黑”“五加二”,两班倒工作 16 个小时是常态。

  在研制液闪大规模混制设备时,工作人员连续一个月试产,每天从上午忙到第二天凌晨 4 时。

  2011 年,日、美、法等国相继发布了中微子第三种震荡的“迹象”。为首先撞线,大亚湾果断改变 8 探测器的方案,先使用 6 个探测器,2011 年 12 月 24 日起至 2012 年 2 月 17 日抢先测数。成功结果就来自这一阶段的数据。

  论证 4 年,施工 3 年,安装实验设施 1 年,取数 55 天,分析只用半个月,这就是大亚湾的速度。进度曾经领先世界的韩国同行,在中科院高能所成功后 3 周发布了类似结果。

  中科院高能所宣布成功当天,李政道先生发来邮件:“这是物理学上具有重要基础意义的一项重大成就。”

  大亚湾人自称“一群勤劳的蚂蚁”:工作在阴暗潮湿的隧道,却造出一座美丽的科学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