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澎湃新闻记者叶映荷

  9 月 7 日,美股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趣店集团(NYSE:QD)发布了 2020 年第二季度财报。

趣店Q2净利润同比降逾八成,借贷利率新规或致亏损-风君子博客

  趣店第二季度利润表部分截图

  财报显示,2020 年第二季度,趣店集团总收入 11.67 亿元,同比下降 47.4%;净利润达 1.79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84.3%;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调整后净利润为 2992 万元,同比下降 97.4%。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趣店累计注册用户数 8080 万人,服务用户数环比下降 12.5% 至 500 万人。对此,趣店称,自 2019 年四季度以来,趣店采取保守和审慎的经营策略,缩减业务规模、交易额,持续减少服务用户数。

  开放平台业务交易量环比下降约 70%

  根据财报,趣店的收入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2020 年第二季度,趣店融资收入为 5.81 亿元,同比减少 41.0%,原因主要在于资产负债表内贷款余额减少;促成贷款和其他相关收入为 2.55 亿元,同比减少 58.2%,主要由于表外贷款交易量的减少;交易服务费和其他相关收入达 410 万元,而 2019 年第二季度为 3.98 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开放平台业务的交易额大幅减少所致;另外由于消费贷交易额的减少,二季度趣店销售收入为 1440 万元,同比减少了 84.9%。

  “开放平台业务”指的是用数据和技术匹配资产和资金,撮合金融机构完成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自主获客、风控并完成放款,没有规模限制。2018 年四季度,趣店将开放平台作为主要的战略方向。

  截至 6 月 20 日,趣店开放平台业务交易的未偿还贷款余额为 98 亿元,环比减少 25.4%。第二季度,交易额达 7 亿元,同比降低 72.3%。趣店创始人罗敏表示,趣店在 2020 年第二季度继续审慎开展现金信贷业务,鉴于期间市场状况不稳定,趣店严格批准贷款,减少信贷市场风险的暴露。贷款交易量保持稳定,并且由于一些机构融资合作伙伴收紧了信用评估,因此开放平台交易量环比下降了约 70%。

  不过,趣店也有增长的收入部分,第二季度趣店的交易服务费为 2.93 亿元,是去年同期 1.24 亿元的两倍多,趣店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启动了“万里目”电商平台。

  2020 年 3 月下旬,趣店推出了全球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6 月宣布将以每股 9.20 股的价格购买寺库(NYSE:SECO)1020 万股。趣店集团投资者关系副总裁祝祺表示,“第二季度,我们完成了对寺库的战略投资,期待双方在奢侈品消费业务中产生协同效应。”

  在费用与成本上,第二季度趣店的费用与成本达 9.82 亿元,同比增长 2.4%。

  其中,营业成本达 3.66 亿元,增长 28.0%,主要由于与“万里目”相关的商品成本增加;销售和营销费用达 1.57 亿元,同比增加 101.7%;管理费用达 7530 万元,同比增幅为 11.9%;研发费用达 5630 万元,同比降幅为 10.5%;应收账款和其他资产拨备达 5.19 亿元,同比增长 5.0%。

  或因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受到重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趣店在二季度财报中提到了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趣店财报称,趣店业务几乎全部涉及金融。由于司法解释刚刚颁布,并且该政策尚待法院和监管机构进一步澄清。如果相关法院或监管机构要求对趣店的业务采用相同的利率上限,则趣店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可能会产生净亏损。

  8 月 20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修改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即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 20 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为标准,取代原来的“以 24% 和 36% 为基准的两线三区”。

  以 2020 年 7 月 20 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3.85% 的 4 倍计算,当前的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 15.4%,相较于过去的 24% 和 36% 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根据该规定,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有观点认为,新的司法解释对银行、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不适用,助贷机构本身并不放贷,也并不提供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网络借贷信息撮合服务,因此,不在《规定》所说的民间借贷的范畴。

  但也有业内人士曾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从司法实践看,金融机构的利息标准不超过民间借贷是法院站在社会公义角度而非金融监管角度,得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