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中职边城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职边城教案一等奖-风君子博客

1、边城教案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导入 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焖菜( ) 挪移( )

竹篁( ) 傩送( ) 涎皮( ) 甬道( )

莞尔( ) 滨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诌( ) 嗤笑( ) 茨滩(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断下列词语写法的正误,如有错误的请改正:

神往顷心 温和悲悯 垂涎三尺 荒涎不经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胁肩诌笑

(顷——倾;荒涎——荒诞;涌——拥;诌——谄)

二、综合训练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3、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迁移拓展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各仿写一个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仿写:我坐在 ,看 被 。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仿写:清晨照样的 。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

仿写:阳光如 , 。

4、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仿写: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

2、边城教案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 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3、语文教案-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4、中职德育教案一等奖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一册中《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它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构成第一册教材第六课第一节《正确面对人生》的内容。《正确面对人生》是从人生常见的矛盾出发,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后,提出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实现观念上的适应。而《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生真谛,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人生,从而培养”终身”德育的能力。

  一、 主要内容:

  阐述人生常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而现实是,我们有的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困难,消极悲观;看待问题,片面武断;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有较强的事非辨别能力,只要社会和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培育出一颗颗美的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青年。

  所以,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 培养价值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生的各种矛盾,理清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依据: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往往认为竞争就排斥合作,合作就不能竞争,对于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缺乏认识。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习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游戏、提问、示范、案例、角色体验等

  依据: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为他们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发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将感性的素材作理性升华、理性的话题作感性演译,便于学生吸收理解。

  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学法指导:

  1、 阅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

  2、 合作探究

  3、 思考感悟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短篇展示、音乐欣赏、图片资料等)

  依据: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学生边看生动形象的投影画面呈现的教学内容,边听课、边思考,触景生情,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扩大了传播知识的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八、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1) 播放短篇《天赋潜能》并让学生记录下短片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话;

  2) 设问:”你一定也常常想发挥你曾经有过的这些优秀品质吧,但当人生的各种矛盾包围你的时候,你都坚持住了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一起解决这些矛盾吧!”

  2、 多媒体展示:《天赋潜能》

  3、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感悟内涵

  4、 设计意图:

  1) 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兴趣,以趣促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提出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人生矛盾,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5、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轻松、沉思、感慨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多媒体展示:《秋日的.私语》

  3、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4、 设计意图:

  本课是属于总结性的课程,部分内容在前边几课均有涉及。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让学生通过阅读,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求知欲,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5、课堂互动气氛:轻松、安静

  (三)合作探究,学习评价

  1、 教师活动:

  1)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1至3组分别想一想,”你知道的有哪些正确处理了人生各种矛盾的优秀事迹?”小组交流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 第4组的同学结合书本知识点对前三个小组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

  3) 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① 在”理想与现实”知识点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从自己的职业兴趣出发来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让学生明确:在确立自己的理想时,不能脱离当前现实,要达到成功的彼岸,最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天的现实生活,善于实现理想的人,总能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化解成一个个阶梯,通过努力,不断改变着现实。

  ② 在”顺境与逆境”知识点上,播放《真心英雄》进行音乐引导,同时教手语,使学生明白:顺境和逆境都有是人生常事,当我们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沾沾自喜,要头脑清楚,谨慎而又勤奋地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己;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不埋怨、不心灰意冷,坚强而又平和地对待逆境的磨炼,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发展自己。

  ③ 在”竞争与合作”知识点上,通过让学生参加小游戏领悟内涵:竞争是前进的动力,我们不应该逃避,应勇敢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竞争,要公平、公正、讲风格讲道德地竞争。同时,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青年的基本素质,人只有生活在集体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4)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使其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5) 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对人生的各种矛盾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多媒体展示:《真心英雄》、小游戏规则、《资料》

  3、 学生活动:

  1) 小组交流并展示,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2) 积极参与手语和游戏活动;

  3) 阅读资料,加深对人生各种矛盾的认识

  4、 设计意图: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集思广益,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通过学生对同学发言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评价中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使评价真正发挥优势作用;

  3) 通过创设多种活动,用感悟和体验的方式加强与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

  4)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经常回头看的自醒习惯。

  5、 课堂互动气氛:感动、振作、热烈、反思

  (四)拓展延伸,总结迁移

  1、 教师活动:

  1) 带领学生自我承诺;

  2) 布置作业:①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

  ②以下任选一词”理想、现实、顺境、逆境、竞争、合作”写一篇简短的感想;

  3) 介绍好的书籍和优秀影视作品给学生阅读和欣赏;

  4) 在《一千零一个愿望》优美的歌声中总结并结束本课

  2、 多媒体展示:《自我承诺》、《名言警句》、《书籍》、《一千零一个愿望》

  3、 学生活动:

  1) 自我承诺:

  我是我生命的责任者,我要对我的生命负责。我知道:一切的艰难、险阻、挫折和挑战,都只是成长的过程!我坚信,我一定做得到!我, , 要从这一刻起,发挥潜能、自我超越,坚持不懈、实现理想!

  2) 课外收集名言警句;

  3) 阅读课外书籍;

  4、 设计意图:

  1) 一个铿锵有力的自我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情绪,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 通过作业,培养收集资料的意识和习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个体差异;

  3) 使德育教育不只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实现了德育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衔接,同时激发了学生从课外汲取知识的热情。

  5、 课堂互动气氛:热烈、振作

  九、板书设计: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去想办法让学生活跃起来,不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不去抓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落实,那么,即使这个教师知识丰富,口才出众,到头来,他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大雨一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面,渗不下去——流跑了!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为载体,以教师特有的感召、乐从、分享的心态设计和组织各种互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注重寓教于乐,营造互动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开心、开眼、开窍,同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5、中职德育教案一等奖

  一、活动目的:

  打造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学校的人文内涵。

  二、活动主题:

  围绕着“我努力,我能行,做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为主题的德育创建活动,创新思路,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和方法,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创建和谐、文明、快乐的校园。

  三、主要活动内容:

  (1)微笑进校园微笑进课堂活动,打造学校“微笑生态文化”。

  (2)“礼仪伴我行”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礼仪要求,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展示自信、快乐的精神风貌。

  (3)“榜样在身边”教育实践活动,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树榜样,立自信,扬正气。引导鼓励学生争优竞优,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实践(时间:11周至14周)

  1、“我努力,我能行,做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为主题的德育创建活动学校动员会和班级动员会。

  2、编印《学校文明礼仪歌谣》,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要求学生熟读歌谣,同时利用学校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3、制订文明礼仪规范。制定学生在校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形式公布。编印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及外国基本礼仪常识等学习资料,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4、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5、微笑进校园,践行学校快乐理念。要求师生见面、交往时,与人为善,脸带微笑。

  6、规范课堂语言。明确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落实,培养学生上课做到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回答问题时逐步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要完整,声音响亮,通顺流畅。与同学交流讨论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语言等。教师多鼓励、多帮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多让学生用“我觉得…”“我认为…”等表达和回答问题。

  7、实践文明礼仪行为,创新文明礼仪评价体系,形成以“讲礼仪、有修养”为荣的良好风尚。阶梯式评价方式体系:

  文明小天使:凡文明礼仪规范,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授章,教师全员参与评价,即时授章。

  礼仪标兵:获5枚文明小天使章,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生活礼仪规范和社交礼仪规范讲座并取得礼仪知识测评及格的,学校组织集体表彰授章,成为学校礼仪标兵。学校礼仪标兵设岗并负责规范学生在校基本礼仪,并赋有授章权。

  形象大使:获3枚礼仪标兵章,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外礼仪常识讲座并取得礼仪常识测评及格的,学校组织集体表彰授章,成为学校形象大使。形象大使直接成为学校礼仪队成员,负责规范学生在校基本礼仪,赋有授章权,并作为学校形象代表参与学校大型庆典活动。

  违反学校文明礼仪有关规定的学生,视情节给予撤章,班主任享有文明小天使的撤章权,德育处享有礼仪标兵、形象大使的撤章权。

  第二阶段:深化、提升(时间:14周至18周)

  1、小结阶段情况,调整工作部署。

  2、微笑进课堂活动,打造快乐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合作、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教学节奏控制以及课堂评价等元素构建“快乐课堂”,落实“三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多一分笑容,少一点动怒;多一分鼓励,少一点埋怨;多一分表扬,少一点批评;让学生学得舒心,学得有信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组织家庭生活礼仪、社交礼仪讲座,进行礼仪知识测评。

  4、组织文明礼仪标兵集体授章表彰会。

  5、“榜样在身边”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多利用校会课、课间操、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表彰校内好人好事,树榜样,扬正气。

  第三阶段:巩固、总结(时间:18周)

  1、小结阶段情况,调整工作部署。

  2、组织的国外社交礼仪常识讲座和国外礼仪常识测评。

  3、组织学校形象大使集体授章表彰会。

  4、深化“榜样在身边”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年级、班级加大对校内班内好人好事、榜样的表彰力度,利用好宣传栏公榜粘贴,引导鼓励学生争优竞优,形成良好的校风。

  5、师生问卷调查,了解活动效果。

  6、活动开展情况交流总结。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要充分认识,本次教育活动是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培育师生良好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中,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意义重大。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明两年加强德育建设的一个新的抓手、新的着力点认真抓好。少先队要切实下大力气,精心策划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和实践,全方位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2、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是现代化都市生活和公共道德的内在需求,也是展示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要引导师生增强文明、自信意识,自觉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往来等等方面做起,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

  3、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树榜样,扬正气,加强学生舆论与监督,推举并宣传“礼仪标兵”“形象大使”等,创新阶梯式评价机制,营造宣传热点,激发学生争优竞优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4、总结经验,着眼长远。要注意贴近师生,贴近实际,突出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活动,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力求每年有明显变化,取得显着效果。还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做好长远规划,着眼整体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6、边城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 (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 (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 (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 清晰 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7、语文教案-《边城》教案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

1、导入 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 ———— 景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8、《边城》教案

边城

教学要点:

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

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苗族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 简介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李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的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房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房,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先自己阅读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典型发言,教师可作点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风度。“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

1、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 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 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体会本文的人性之美

本文节选是的是第13章至15章。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因祖父的过分关心而导致的情感曲折。

1、 研读第13章,提问:

A、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思考:为什么凄凉是薄薄的?

明确: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上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是凄凉,恰是翠翠刚刚迈进17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所以下文中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她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他自己后,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融在一起,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有人物内心感受,哪一点都有些,哪一点儿都不占主要,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B、翠翠“就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

思考:从“薄薄的凄凉”转向“哭”又至于“悲伤”,这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明确: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工作,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C、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思考:如何从这一段内心独白看祖父的性格?

明确: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那么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扰。他深悔对自己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小心,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在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D、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思考: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照出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叙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种爱的憧憬,又有对那种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排遣。

2、 研读第14章

A、14章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而且虎耳草一直伴随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故事的发展,试说说虎耳草在文听作用?

(补充: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明确;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最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耳草的叶子像心形,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东西美如意,同心结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B、老船夫“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思考: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明确:老人的女儿因为作为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且小心地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罗网里不安地挣扎,他隐隐感到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翠翠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C、天保大老“轻轻地”说与老船夫“轻轻地说”

思考:这两个“轻轻地”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描摹的悲哀与无奈。

3、 研读第15节

A、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层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思考:这一大段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情此景平添了多少无奈与遗憾。

B、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思考: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

明确: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有确定,单纯得只是去想听歌,听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薄的白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C、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思考:为什么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段首写她“心里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她已经有了对爱情的渴望,心被柔柔地曲子感染,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小结:

此三章内容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

*深化:本文对于人性有那么美丽的描述,那么作者的用意什么?

参考:美中渗透着不完美,在梦中渗透着完整却又不完整地未来和过去。可谓悲之极矣;只是为了表现一种纯朴、自然的人类本性;写得如此之美,是为了表明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这种美……

*深化: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9、《边城》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习本单元接下来的课文打好基础。介绍这一回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人物出场的写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评价、写作等综合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四)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讨论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还原法等

(二)学法:自主学习、预习、自由讨论、还原学习法、归纳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策略:

现在高二理科班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面窄,但借助影视媒介对《红楼梦》有一定了解,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强调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补充延伸教材内容,采用设疑激趣、启发调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人物。

(四)教学用具媒体组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学生搜集的资料等

(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语文教材、《红楼梦》以及学生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本课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

(1) 简介《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 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 梳理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正是今天说课内容的重点。

第三课时重点:

一、(1)课文是如何介绍众多人物出场的。

(2)分析作者对人物出场的写法不同的依据。

二、(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的归类,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人物的性格及写法分析,肖像描写的学习

一、导语设计:

用《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导入课文,让我们走进黛玉,走进宝玉,走进王熙凤。

二、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1、分析王熙凤形象

(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

(2)铺陈服饰:暗示贪婪俗气

(3)描写外貌:美丽外表下隐藏刁钻、 本性。

(4)言行表现:

A贾母戏谑之言:性格泼辣。

B见黛玉,恭维——拭泪——喜: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自由讨论:我如何看王熙凤?

2、分析贾宝玉形象:

(1)《西江月》的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宝玉的思想性格。

(2)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

(3)宝玉的出场和凤姐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欣赏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进入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的兴趣

找出王熙凤出场描写,小组讨论,点评人物形象,学习写法。

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

分析两首词,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文中使用这两首词的用意

找出有关贾宝玉描写,小组互相讨论,点评人物性格

(4)分析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

(5)形象特点:封建叛逆者,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善良多情。

自由讨论:我眼中的贾宝玉?

3、 分析林黛玉形象:

A.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B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重点分析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自由讨论:我如何看林黛玉?

形象特点:貌美多情、体弱多病、聪明懂礼、 小心谨慎

二、小结:

1、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2、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横向比较,了解课文用肖像描写透露、显示人物特征的特点。

3、归纳“肖像描写”剖析法:

(1) 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气质

(2) 通过肖像看人物的社会地位

(3) 抓住观察人物的视角析观察者

(4) 结合其他各种描写整体分析

(5) 肖像描写的适时适量

三、 布置课后作业:

写一个肖像描写(含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等)片断,更能显示人物特征

学习写法,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结合对贾宝玉人物的了解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小组讨论

设身处地思考:如果我是林黛玉到贾府会怎样?

自由发言

点评人物形象,学习写法,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

总结课文内容

归纳文章写法

教学反思

10、《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发言)

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

①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

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孙犁《荷花淀》开头: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认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②情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我们不妨细读。

例:

小说开头: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

当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紧了翠翠极度烦乱的心境。她“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幕色所笼罩的一切。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从最初的心神飘忽,到后来难受得想哭又无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来,翠翠原来对爱的期待、兴奋和迷醉,已渐渐为无边际、无着落的烦闷和恐慌所淹灭。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

爷爷对翠翠关爱的具体表现: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补充赏析一段:老船夫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绝望的体验已在他心上如阴云密布,终于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他仍不肯罢休,最后一次要去打听消息,也是最后一次,再想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力。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请你慢慢读:

“老船夫在城里被一个熟人拉着谈了许久的盐价米价,又过守备街门看了一会新买的骡马,才到河街顺顺家里去。到了那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后来顺顺请他喝酒,借口病刚好点不敢喝酒,推辞了。牌即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色倒为另外一个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样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挣扎!――既想在层层绝望后面极其小心地探出一点希望来,又害怕揭晓的是更彻底的绝望。)

边民纯朴的风情:

唱歌求爱的美好风俗

大佬、二佬的“君子风度”

二佬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③人美:

抓住典型对话段,分角度朗读对话,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总结: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11、《边城》教案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12、《边城》教案

边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13、《边城》教案

(说明:教案写得较详细,主要是便于教师取舍,请教师教学时按自己所需进行取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14、《边城》教案

预习提示与思考

1、《红楼梦》和曹雪芹。

作者简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父亲曹?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3、研析新课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认字解词

(1)给字正音。

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

两靥()忖度()宫绦()嗔视()

(2)解释词语。

小厮:

厮认:

纳罕:

敛声屏气:

茗碗:

憨顽:

懵懂:

草莽:

潦倒:

纨绔:

膏粱:

劳什子:

偏僻:

便宜:

态度:

不经之谈:

体格风骚:

可怜辜负好韶光:

惫懒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二)品析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三)学习运用涵泳法、评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感受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美。

(四)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难点、重点

(-)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各使用了什么方法?

(二)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与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四)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红楼梦》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依据线索欣赏典型环境

(2)、学用涵泳法欣赏黛玉和宝玉两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物。

(一)、导入

(1)、简述“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

(2)、从板块名中“俊眼”二字入手

(二)、速读课文

要求:

1、划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文字。

2、分类研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三)、交流活动

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小结: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四)、涵泳品味,欣赏人物

1、分析黛玉和宝玉(两位主角)性格特点及表现。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2、从整部《红楼梦》的角度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规律,告诉学生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方法大致有三种:“谐音法”、“倒读法”、“拆字法”,让学生明白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已暗示了该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五)、作业

1、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欣赏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比较欣赏中,分析人物形象。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俊眼”。(人物描写训练)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要求比较荣国府,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现在我们一起来比较欣赏一下。

(二)、比较欣赏,审读人物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求同探异:

(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位人物的共同点、不同点,重点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及表现。

(2)、从人物出场,比较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异同。

教师依据学生交流情况,及时指导,随时调整。帮助学生在学会比较,在比较中懂得欣赏,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人物描写片段训练

写自己熟悉的人,要准确写出人物的个性。

(四)、作业

(1)、完成《活动体验》题一。

(2)、完成《积累与应用》题二。

课堂练习(一)

1、选出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

A、阜(f)盛敕(chì)造规矩(j)戏谑(nuè)

B、两靥(yè)忖(cn)度钗钏(chāichuàn)作揖(yī)

C、怯(què)弱纳罕(hn)盥(guàn)沐宫绦(tāo)

D、憨(hān)顽嬷嬷(mómo)惫(bèi)懒嗔(zhēn)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皮囊文彩精华不经之谈用手拭泪

B、诽谤一射之地东施效颦蘖根祸胎

C、疯癫混世魔王纨裤膏梁珍惜韶光

D、嗔视宸翰之宝轩昂壮丽绾着发髻

3、选出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

A、阜盛(盛、多)放诞(欺诈)不经之谈(常理)

B、忖度(揣度、思量)恍若(忽然)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

C、乖张(偏执、不驯顺)韶光(美)玷污(白玉上的污点)

D、轩昂(高)敕造(帝王的命令)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

4、下列语句是文中对几个人物的眼睛的描写,与人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目真视而有情。

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c、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d、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A、贾宝玉王熙凤贾惜春林黛玉

B、林黛玉王熙凤贾探春贾宝玉

C、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贾惜春

D、贾宝玉王熙凤贾探春林黛玉

5、对文中所写“荣禧堂”中那副对联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B、用来显示高贵门弟的权势和财富。

C、用来批判炫耀财富的朱门大族。

D、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奢华。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B、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B、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C、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更忙都笑迎上来……

8、下列关于课文的几段评语中,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③、声势如现纸上。

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非视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话耶?

a、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b、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A、①d②b③a④c

B、①d②c③a④b

C、①b②a③d④c

D、①c②a③d④b

9、下列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了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提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课堂练习(二)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大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颦,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简析下面人物语言体现出怎样的心态。

(1)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答: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答:

2、写宝玉“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一系列行为,表现宝玉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

3、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为什么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

答:

4、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可他为什么要摔这一“通灵宝玉”?

答:

2、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5~80题

两条路

①新年之夜,一位老人正伫立在窗前。他睁开那充满忧郁的眼睛,仰望着蓝色的天空。天空中,繁星像浮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的朵朵荷花。他又把目光移向大地,大地上那为数不多的比他的希望更为渺茫的人们,正朝着自己的必然的目的地??坟墓那去。如果将一岁比作一站的话,在通往坟墓的道路上他已经走过60站了。至今,他从自己的生活旅程中所获得的,除了错误和懊悔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他如今身体衰弱、头脑空虚、心情凄切,尽管已值花甲之年,还是鲜舒寡适。

②逝去的青春岁月,幻影般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起了父亲把他领到那个起点的庄严时刻。一个起点两条路:一条通向一个阳光明媚、恬静宜人的天地,那里大地上覆盖着丰硕的果实,天空中荡漾着甜美的歌声;另一条路通向一个遥远莫测的黑乎乎的大山洞,这山洞没有出口,洞里流着的不是水而是毒液,一些大蛇在蠕动着发出咝咝的声响。

③他又抬起头来看天空,苦楚地叫着:“啊,青春,你回来吧!哦,爸爸您重新把我放在生活道路的起点吧!我会选择那条光明之路的。”然而,他的父亲已经辞世,他的青春已经流逝。

④他看见一道道移动着的光从黑暗的沼泽地的上空掠过去,消失了;他还看见一颗星从天空坠落下来,消失了。“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懊悔无济于事,反倒如支支利箭穿过胸膛。他想起了儿时的伙伴:他们和自己同时踏入生活,但是他们走上的是劳动之路,是道德之途,值此新年之夜他们更是荣耀和愉快。

⑤高高教堂上的时钟响了,听见这钟声,他回想父母早年对他??一个犯着错误的孩子??的爱抚,回想起父母给他知识,为他祈祷。他沉浸在羞耻和悲切之中,怎么也不敢再仰望夜空??那安息着父母之灵的夜空。泪水从模糊的眼里流出来,滴落着。他绝望的晃动一下身子,呼喊着:“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

⑥果然,他的青春回来了??那上面的一切都是他的年夜梦,惟有梦中所提到的他的过失是真实的。他还年轻,他感谢上苍??他还拥有时间,他还没有错过起点,仍然可以自由地踏上那第一条路,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

⑦那些今天仍然在生活的门槛徘徊,对生活之路选择不定的人们,请记住:当岁月流逝,当你发现自己的脚步已蹒跚在通向黑乎乎的大山洞的山道的时候,你会痛苦的呼喊着:“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但,这已是枉然呼喊。

5、第②段中所说的“那个起点”有什么含义?

答:指的是

6、第④段,“他”看见光和星为什么呼喊“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

答:

7、体味第⑥段中画横线的文字,为什么“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

答:因为

8、这篇小说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回答。

答:

(一)参考答案

1、B(A项中“阜”读fù,“谑”读xuè;C项中“怯”读qiè;D“嗔”读chēn)

2、A(B项中“蘖”应为“孽”;C项中“裤”应为“绔”,“梁”应为“粱”;D项中“嗔”应为“目真”)

3、C(A项中“诞”应意为“狂妄”,B项中“恍若”应意为“仿佛”,D项中“颦”应意为“皱眉头”)

4、D

5、A(“座上珠玑昭明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是用来形容座中人和堂上客的衣饰华贵)

6、B(A项中“态度”,在文中意为“言谈举止所表现的神态”;C项中“形容”,在文中意为“形体和容貌”;D项中“风骚”,在文中意为“姿容俏丽”)

7、C(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很多,用在此处,与语境不合)

8、B

9、A

(二)参考答案

1、(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2)对封建文化的不满和叛逆。

2、贾宝玉这样做,表现其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3、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作者这样处理,意在更好地突出贾宝玉的对世俗的反叛性格。

4、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力图摆脱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解说:贾宝玉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

5、“那个起点”指的是一个人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起点,它可以是正确人生之路的起点,也可以是错误人生之路的起点。

6、光的掠过、消失,星的坠落、消失,有“青春虚掷,年华已尽”的象征意义,见景生情,引起充满恐惧的联想。

7、因为那是劳动之路,是道德之途。事实证明,走上这条路的儿时的伙伴都得到了荣耀和愉快。

8、①虚实结合;“年夜梦”写得很逼真,笔锋陡然一转,回到现实,一扫凄切的氛围,现出一缕光明,加之结尾的劝诫,作品的思想内容显得积极深刻。②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为主体。③环境描写有象征意义。

15、《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16、《边城》教案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1、借助电影片断了解情节。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却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谿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味。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

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观看电影片断,给课文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课文节选13、14、15三章。小说写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茶峒城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他们一起爱上了碧溪上一个老船夫的外孙女,叫翠翠。两兄弟不是互相争斗,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风俗,两兄弟商量两人都去对歌,谁通过对歌得到翠翠的爱情,谁就同翠翠结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也不想跟弟弟争,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给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难,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经有乡绅采提亲,有很值钱的陪嫁,他都不要,宁愿娶穷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对不起哥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于是他出走了。傩送一走对老船夫打击很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这个外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来照看她。作者在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爱的颂歌。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1.翠翠对爷爷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作品是怎样表现这种普通生活中的爱的?

提示: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源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地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爷爷和翠翠的爱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通过寻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关于摘虎耳草的情节,这些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

爷爷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表现他内心的隐痛和对翠翠的悲悯。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亲那样获得真正的爱情,但又害怕再发生那样的悲剧。这一情节表现了爷爷深沉的爱。

翠翠梦里听歌表明她也像母亲当年一样到了恋爱的时节。她像母亲一样热烈而纯真,渴望真正的爱情。为了所爱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的情节表现了翠翠美好的心灵。

所有这些情节赞美了淳朴的民风、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爱情。

3.选文开头写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她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

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

以本课为例,谈谈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连相关情节,分析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注意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17、《边城》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过程与方法: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教学难点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四、 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 一 课时

1、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18、《边城》教案

边城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 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朦胧清晰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19、《边城》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对本文几个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2. 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教学难点]

1.《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 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概括性格特点。

[教学设想]

1.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要认识古代封建社会,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中国古代小说“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欣赏人物形象要既看到“妍”,又看到“媸”,全面把握,准确把握。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要初步感知作家的风格。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部分。这一回介绍了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欣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概括性格特点,同时要注意一些古今词义的变化。

3.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集中解决两个重点。 4.组织学生听“百家讲坛”周思源教授讲座《亦宝亦石所宝玉》《孰优孰劣话黛钗》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己亥杂诗(龚自珍)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生。 这首诗大致可以描述《红楼梦》的写作:书中取材。大量来自自己少年时代的哀和乐,歌和泣。然而写作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世路周旋,心中夹杂着童心未泯的“痴”和 洞明世情的“黠”了。书中的事不等于少年时代的真事,前者已经把后者化为凄丽温柔的一梦。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学生阅读《十年寒窗》有关资料然后由学生补充再由教师介绍如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环境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话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红楼梦人物简表 贾敷 贾珍 贾蓉[非尤氏生] 宁国公 贾代化 × × 贾 演 贾敬 尤氏[继配] 秦可卿 ? 惜春(入画) 胡氏[继配] 贾琏[非邢夫人生] × 巧姐 贾赦 王熙凤 贾 × 尤二姐[妾] 邢夫人 秋桐[妾] 平儿[妾] 迎春[姨娘生](司棋) 贾代善 贾珠 荣国公 × × 贾兰 贾 源 史太君 李纨 [贾母] 贾政 元春 袭人 秋纹 焙茗 (鸳鸯 傻大姐) × 宝玉 晴雯 小红 李贵 王夫人 × 茜雪 蕙香 (金钏 玉钏) 宝钗 麝月 五儿 赵姨娘[妾] 探春 (侍书) 贾敏 贾环 × 黛玉 (紫鹃 雪雁) 林如海 贾代儒 贾瑞 史? ? ? 史湘云(翠缕) 史太君 史鼎 王仁 ? 王子腾 王熙凤 王? 王子胜 薛蟠 王夫人 × 薛姨妈 夏金桂 ? ? 薛姨妈 宝蟾[妾] 香菱[妾] 薛 宝钗(莺儿) 薛蝌 ? ? ? × 邢岫烟 宝琴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里黛玉抛父进京都”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研析新课

三.选听红楼梦曲子,并研读主题曲。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识记自己喜欢的红楼梦曲子。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研读《红楼梦》曲子 二.速读课文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三.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2.预习[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当然也包括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富于变化,同时也突出重点。

二.人物分析。

一)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

1.贾母

提问: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王夫人

提问: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提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3.王熙凤

提问:你对王熙凤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她的出场,取幸于贾母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提示: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呢?今后命运如何?这当然还要看以后的发展。不过眼前似乎已让人感觉到黛玉在她们中间生活要小心谨慎,识时务,而以黛玉的性格来说则是艰难的。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和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

1.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P224)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

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3.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3.背诵课文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第 四 课 时 教学要点 1. 赏析语言 2. 听讲座 教学过程 一.语言赏析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善于体察语言环境,细心去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以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为例: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王熙凤的语言描是《林》文极为精彩的一笔。

1.王熙凤的出场语言。

贾母她们正在谈话,“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闻。这句平常的话看似无奇,可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能看出王熙凤的特殊身份与特殊性格。在贾府,“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初来乍到的林黛玉也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此听了王熙凤的话,深为“这样放诞无礼”而“纳罕”。可贾母听了此话,并不生气,却是“笑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结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

2.见林黛玉时说的一连串话。

她的第一句话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赞美的话可以表达得很多种,如“你长得真美”、“你标致极了”、“你真是天下无双的美人”。可这些话王熙凤都不用,而是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请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活脱脱一个语言学家!

她的第二句话是:“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读者“听”了这话,可能要纳闷: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看来这语言学家也并不厉害。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竟深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意义。

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呢。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下一步,是“忙携黛玉之手”,问她:“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细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两种口气在里头,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这就是《红楼梦》的语言描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绝伦。细细琢磨,会让你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只是对王熙凤的描写才精妙吗?当然不是,就节选而言,林黛玉、贾宝玉的描写都很精彩;就全书来讲,作过精彩描写的人物就更多,达十几人、几十人。且据电脑统计,全书所写人物男278人,女247人,共525人,作者对众多人物的描写绝不雷同。阅读鉴赏时只要我们善于体察语境,细心玩味,就能汲取到文章的精华,领略到语言的精妙。

三.拓展阅读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写黛玉初至贾府门前,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依据“蹲着”和几个“大”字,学生能够理会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贾府宏伟富丽、庄严肃穆的豪门世家的贵族气派、而且也暗示了贾府“诗礼簪缨”、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初至贾府门前的一段描写: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 同是贾府门前的景物人物,在黛玉眼中突出的是“大”,对守门的奴仆也仅注意到着装别致而已。而这些到了刘姥姥眼中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石狮子”不“大”了,匾上的字也未进入她的眼中,那些守门奴仆在刘姥姥眼中也变成“挺胸叠肚指手画脚”威风凛凛的人了。 小结:这是由于人物的性格、身份、教养的不同使然。于是,我又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林黛玉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由于母亲去世,才离父到京,来贾府过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来贾府之前,就曾知道贾府“与别家不同”,今天亲临贾府,她特别叮嘱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不准自己出现丝毫的差错,以致有损自己小姐的身份和自尊。可以设想,黛玉在贾府门前,行动是多么的谨慎,心情是何等的紧张。这种谨小慎微。忐忑不安的心理必然会通过她眼中的景物人物而体现出来,她在贾府门前的“大”的感受正是她这种心情的折射,也就是说,这位体弱多并多愁善感的姑娘初临贾府,就感到那扑面而来的压力了。然而,黛玉毕竟是一个承袭过列侯门庭的盐课老爷家的贵族小姐,对那些守门奴仆只觉得他们穿着考究,但不会对他们产生一种胆怯畏惧心理,因为在他们面前,自己仍然是主子。 而刘姥姥则不同。她本是一个村妪,只因自己姑爷与贾府“略有瓜葛”,为了讨些银钱才来到贾府。由于她在农村见多识广,诸如“大石狮子”、大匾上的大字等是不会引起她的注意的。能引起她注意的自然是那些能显示官宦世家富贵阔绰的“簇簇轿马”。而那些守门奴仆在她眼中则一个个显得飞扬跋扈。气使颐指,令她不寒而栗。这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豪门大户的爪牙,他们常常是直接凌辱百姓的鹰犬,因而,他们在刘姥姥眼中就成这样一副神态了。这段描写同刘姥姥的性格。身份极相吻合。 三.组织学生听有关《红楼梦》的讲座: 百家讲坛—周思源–《亦宝亦石所宝玉》《孰优孰劣话黛钗》 四.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红楼梦》;2.完成《十年寒窗》本课作业。

教学后记

20、《边城》教案

边城

教学目的: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时数:一教时备注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2)、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1)、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2)、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3)、“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4)、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1,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三、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四、板书设计

翠翠:美丽多情、天真可爱

爷爷:安于清贫、忠于职守

五、后记

21、《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3、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赏析课文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美。

1、投影资料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归纳小说语言的特点。

提示: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2、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情美

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提示:《边城》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女,升年个千毫年个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些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是小说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小说中的人性美和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当然传统文明上一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3、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学生总结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对这篇小说作总体的概括

明确: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22、《边城》教案

教学目的:1.学会”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长篇节选的本文的学习,了解湘西的人性美及边城的艺术特色

2.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

教学方法: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人类的真爱有什么?亲情爱情友情.亲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祖孙情手足情等)

一,总体感知:1。本文表现的是什么感情?爱情和亲情中的祖孙情手足情.)

2.具体怎样表现的?

祖孙情:爷爷:疼爱孙女:劝其莫坐热石头,怕她生板疮;

关心孙女:述说故事,解其孤独

教育其做人”不许哭,要扎实一点,结实一点”

关心其婚事,亲到城里去探

为她唱歌,帮其传情

翠翠依恋爷爷:“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祖父不理会”她“很觉得悲伤”“我要你”

爷爷来慢了就哭

“爷爷,我一定不走”

孝敬爷爷:为爷爷“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

不敢生爷爷的气

爱情:傩送爱翠翠:拒绝团总女儿的碾坊,站在高崖上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爱傩送:在他又软又缠绵的歌声中做有趣的梦,“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

独守渡船痴心地等待离去的情人归来

手足情:大老(兄):喜欢翠翠却离开家乡成全弟弟的爱情

傩送(弟):为手足情而暂时舍弃爱情

二.重点研讨:

1。“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一语中“哀”作何解,“乐”作何解?

“乐”在各人都是自觉自愿真心实意地为对方付出

“哀”在爷爷爱孙却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爱爷爷却不能长与其厮守;

大老爱翠翠却只能孤独地离开,闯滩而死;

傩送爱翠翠却痛失仁兄,爱情与手足情不能两全

翠翠爱傩送却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独地苦等

2.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什么?(人类心灵的明净,人性的纯美)

3.“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爱”是纯洁的无私的,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甘愿牺牲。它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纯美的人性发生于什么环境下?

———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

4.文中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黄昏时: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杜鹃叫个不停温柔美丽平静

深夜时: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麽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歌声又软又缠绵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三.分析鉴赏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翠翠的语言:24–25页“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27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页:“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

爷爷的语言:26页:“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后来的事情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不快乐”

大老的语言:28页:“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说话像吟诗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四.课外拓展

研讨: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满“爱”写了人间的爱和真情,为何不以爱或与真情有关的词语作题目,而以“边城”为题?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了《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阅读《边城》。

23、《边城》教案

边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本节任务: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一、.教学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和《名师伴你行》。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24、《边城》教案

边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预习导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3)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4)赏读第一部分:

A、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B、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E、“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F、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G、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H、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5)分析第二部分:

A、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B、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C、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D、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E、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6)分析第三部分:

A、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B、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C、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D、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7)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8)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2、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点拨:通过抓住翠翠心理来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母—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点拨: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5)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4、总结归纳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对爱的执著。

5、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课文前面部分第13章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6、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提示: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7、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性的乡土风情?

7、课后训练:阅读《边城》全文,同时,选读读本中二篇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25、《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附板书:

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凄凉

哭顶甜顶美柔软

倾心神往

26、《边城》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集中解决两个重点;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教案按后一种情况设计编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言。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是否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

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明确: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见“【附】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附】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

┌贾敷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珍-贾蓉

└贾敬│(秦可卿)

└贾惜春

┌贾赦┌贾琏┐

│(邢夫│(王熙凤)│-巧姐

│人)└贾迎春┘

│┌贾珠┐贾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政│(李纨)┘兰

(史太│(王夫│贾元春

君-贾│人)│贾宝玉

母)│└贾探春

│贾敏┐

│(林如│林黛玉

└海)┘

(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不在世的人物有:贾演,贾代化,贾敷和贾源,贾代善。括号中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一。

作业:

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当然也包括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富于变化,同时也突出重点。

二、人物分析。

1.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

1)贾母

提问: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王夫人

提问: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提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3)王熙凤

提问:你对王熙凤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她的出场,取幸于贾母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提示: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呢?今后命运如何?这当然还要看以后的发展。不过眼前似乎已让人感觉到黛玉在她们中间生活要小心谨慎,识时务,而以黛玉的性格来说则是艰难的。

2.“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和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

1)林黛玉

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2)贾宝玉

要求同学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然后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3)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结语:我们在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现在又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两篇课文都节选自节选自《红楼梦》的序幕部分。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7、《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1、鉴赏小说的环境美。

2、鉴赏人物——翠翠的形象。

3、品味小说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性美。

教学方式:自读——点拨。

教学设想:本文是沈从文的著名代表作品《边城》的节选第13、14、15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是仍然可以体现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一种“人生的形式”,因而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沈从文所说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欣赏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世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呼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的艺术观就是在表现一种人性美,他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努力的实践着这一目标,他的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边城》正是这一艺术观的体现。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说《边城》的节选,来欣赏沈从文在本文中表现的人性美。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今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人,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称》《》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美,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沈从文的审美观:

沈从文的作品不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的。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然,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沈从文

2、《边城》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雠送,从此种下情苗。雠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雠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雠送。雠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雠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热死。雠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雠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环境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1、“天已快夜……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翠翠心里感到“薄薄的凄凉”?

忙碌了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象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

翠翠为什么忽然哭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的过渡,又有水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由来的哭的深意。

3、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的心为什么“被吹柔软了”?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四、鉴赏人物形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风度。“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

1、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五、品味人性美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原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的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大老兄弟二人都喜欢翠翠,但他们相约对歌来决定谁能赢得爱情。而大老知道翠翠喜欢雠送,因此,先让雠送唱歌,并且推出对翠翠的求爱,下滩闯路遇险而死。兄弟之间情谊都在默默中体现。

爷爷和翠翠的爱、大老兄弟间情谊都是通过寻常的生活时间、任务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来自沈从文的创作人性美的观点。

六、作业:

1、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2、为本文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

28、中职导游业务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职导游业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班级:12中文导游

课题名称:导游的讲解方法

教材版本:旅行社管理专业教材《导游业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选自《导游业务》第五章导游服务技能中的其中一项技能――导游人员的讲解技能。为了能取得良好的.导游效果,导游员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讲解方法和技巧,让旅游者感到旅游生活妙趣横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方法,结合青海景点知识相关内容,通过“想一想、问一问、理一理”三个模块,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导游常用的讲解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导游讲解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根据不同景点特色,采用不同导游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及牢固的服务意识,并树立自信、热情、敬业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资源

教学重点:在讲解过程中,灵活运用“虚实结合法”、“突出重点法”、“问答法”三种讲解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将所学的导游讲解方法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导游风格。

教学资源:青海景点导游词、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实训提高法

五、教学环节设计

本节课教学时间为40分钟。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2、感受导游,实践导游

3、模拟导游,感受导游

4、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本节课采用“想一想、问一问、理一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讲授、设置悬念、兴趣激励、提问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理论(导游业务知识)联系景点的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导游讲解的能力。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挖掘还有待提高,把课堂还给学生。

29、《边城》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2、能力目标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3、情感目标

  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要上的课相信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并且也是你们最想预习、最好预习的课文,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吗?(因为《边城》是小说,阅读小说是高中繁忙生活中的一种享受。)那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一次二次享受吧!

  二)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因少年时长期生活在旧军队行伍中(沈的父兄,全列身军籍)。耳闻目睹了湘兵的雄武和各种压迫杀戮的黑暗,形成了他性格中追求美好人生的善良德性的沉忧隐痛,向往于沅水流域人民的鲜明生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对民间的一切具备特殊的审美敏感,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公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即边地的小城,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章。

  三)文章分析

  A情节

  1、概括各章主要内容: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明确:这四章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请同学结合文中的插图,叙述翠翠和傩送初次相见的故事情节。

  明确:简述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所提出的信息,紧扣“误会”来展开,着重突出傩送俊美风趣的性格特点,突出翠翠由“我是翠翠”到“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的微妙心理变化。

  提示:二老的出现,对翠翠来说,是心灵深处的一大冲击。一开始尽管有误解,但从伙计口中了解实情后,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和翠翠的关系。

  3、“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的作用:

  ⑴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⑵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

  ⑶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B人物

  请分别用一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明确:⑴翠翠:美、真、可爱、淳朴、善良、纯洁、明慧、温柔

  ⑵傩送:淳朴、英俊、幽默

  ⑶祖父:善良、古朴、狡猾

  (解说理由是要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

  C环境

  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研读文章,鉴赏作品的环境美。

  明确:

  ⑴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安静活泼、生机盎然)

  ⑵风俗美:a、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b、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

  c、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d、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⑶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各类人,尽管物值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概括: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四)总结全文五、课后练习: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

  五、课后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羁绊) 牛犊) 犬吠 )

  粗鄙) 欺侮) 歇憩 )

  蘸酒) 泅水)落空)

  擂鼓) 埋怨)睨着)

  茶峒) 掂着 ) 悖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不大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xiá ),两头高高qiào )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zào)的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

  2)龙船水刚刚zhǎng)过,河中水皆fàn)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míng)

  lǎng),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里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3)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jié)jū),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粽子。

  3、”大鱼咬你”这句话在问中反复出现,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B、在看似简单发重复中促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晰了。

  C、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的性格,体察人物内心活动,充满储蓄美。

  D、作为贯串翠翠和二老间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加浓烈,但是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储蓄化之间的矛盾又无意间使当事者内心的痛苦在减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

  2)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字眼。

  3)翠翠带了黄狗各处人丛中挤着去寻找祖父,结果这是不得祖父的

  A、警告粗鄙 踪迹

  B、警示卑鄙 踪迹

  C、敬告卑鄙 行迹

  D、警示粗鄙 行迹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6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

  “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了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5、爷爷让翠翠拦住那位渡客,翠翠不明真相,当真去拦了,等到下船的第二个商人告知原委,翠翠明白了,却”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坚决不让走。翠翠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

  6、阅读文中画线句,这样的话语看似不可理解,却恰恰是老船夫个性的真实写照。请说说老船夫具有怎样的性格。

  答:

30、《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附板书:

  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凄凉

  哭顶甜顶美柔软

  倾心神往

31、《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发言)

  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 ———— 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 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 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32、高二语文《边城》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课型:自读。

主要教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三。

具体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幻灯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四。

具体步骤: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边城》说课稿教案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的艺术风格)

教后感:这篇小说带有很强烈的诗意,而部分学生新闻记者阅读小说的兴趣在情节,这就给阅读这篇小说带来困难,可惜在教学过程中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以后继续探讨。

33、《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34、《边城》教案一等奖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旨.

  2.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说的主旨。

  课前准备

  阅读《边城》,收集有关沈从文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同学交流。

  二、导入新课

  放映《边城》电影的开头片段,介绍沈从文其人其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积累整合

  (一)补充注释

  1. 边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汉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区。

  (二)结构安排

  《边城》整个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环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爷爷。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变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讨论下列问题: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预设: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预设: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预设: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预设:神往倾心→沉重压抑

  5.关于翠翠的性格特点:

  预设: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二)爷爷的性格特点

  (结合爷爷对待船夫工作的表现,对不幸女儿的态度,对翠翠的情感以及对翠翠心理的不解来分析)

  善良慈祥、淳朴诚实、坚强,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对孙女充满疼爱又不解女儿心。

  四、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情感关系,感受人性美。

  1. 船夫与渡客之情

  船夫对工作尽责尽力,对渡客服务周到、不收钱财、乐善好施;渡客对老船夫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预设: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1.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内心里藏着关于女儿的悲伤故事,却不能说与人;说给翠翠的只是掩去了伤痛的缅怀。年迈衰老,却必须坚强地生活,因为对于翠翠的未来还感到茫然。一心为了让翠翠快乐地生活,却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独而单纯的翠翠:生活于边城的渡船边,封闭的环境让纯真的翠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独地久久在内心回忆;想出去,却更担心爷爷;心里感到孤独却无法从爷爷那里得到安慰;听了关于母亲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儿的感受……

  第二课时

  六、感受鉴赏

  一)圈化你最欣赏的语句,用心诵读、体会并交流

  1.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2.凝练、清新。在朴素的叙写中,注入诗的节奏,使语言充满感兴,富有灵气:“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二)自然风景和地方风物的描写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这些淡然、素雅的描写,充满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具有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润着作者对湘西苗地乡土文化的真诚的讴歌和迷醉。如此环境,仿佛世外桃源,本身便诗意盎然。

  (三)诗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说翠翠美丽、聪慧、善良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那祖父的爱、责任、坚持、淡泊钱财就是一首动人的歌。

  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闭的停滞的,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保持着古朴、自然、原始的民风,人们善良、热情、质朴、好客、真诚。翠翠和爷爷,相守于封闭的渡船溪边,在孤独中相互照应,在单调的生活中依然知足。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诗意盎然。

  (四)故事情节的散文化和诗化

  文中没有什么大开大阖,惊心动魄的事件,写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平淡如水、节奏悠然迂徐、和谐而有张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们提到沈从文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废名冯文炳),因为沈从文自己说他的创作是学废名的。如果说沈从文是散文化、诗化、写意乡土小说的扛鼎之人。那么废名大约可以算是开山之祖了。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园》等都具有强烈的写意色彩,它们都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废名、沈从文这一派写意式的乡土小说,后来在孙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继承。而这一派乡土小说和鲁迅开创的写实一派共同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两支。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的写实一派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主流,而废名、沈从文这写意一脉则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潜流。

  散文化、诗化的写意乡土小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风景、风俗、风情、人情、人性的描写,都多少具有田园牧歌的调子,情感都较为美好,温暖。更具有艺术性。

  (二)有人认为,《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从课文中举出实例,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纡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见赵园《——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35、《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附板书:

  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凄凉

  哭顶甜顶美柔软

  倾心神往

36、《边城》教案一等奖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37、《边城》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1、借助电影片断了解情节。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却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谿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味。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

  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观看电影片断,给课文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课文节选13、14、15三章。小说写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茶峒城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他们一起爱上了碧溪上一个老船夫的外孙女,叫翠翠。两兄弟不是互相争斗,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风俗,两兄弟商量两人都去对歌,谁通过对歌得到翠翠的爱情,谁就同翠翠结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也不想跟弟弟争,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给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难,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经有乡绅采提亲,有很值钱的陪嫁,他都不要,宁愿娶穷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对不起哥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于是他出走了。傩送一走对老船夫打击很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这个外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来照看她。作者在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爱的颂歌。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1.翠翠对爷爷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作品是怎样表现这种普通生活中的爱的?

  提示: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源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地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爷爷和翠翠的爱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通过寻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关于摘虎耳草的情节,这些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

  爷爷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表现他内心的隐痛和对翠翠的悲悯。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亲那样获得真正的爱情,但又害怕再发生那样的悲剧。这一情节表现了爷爷深沉的爱。

  翠翠梦里听歌表明她也像母亲当年一样到了恋爱的时节。她像母亲一样热烈而纯真,渴望真正的爱情。为了所爱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的情节表现了翠翠美好的心灵。

  所有这些情节赞美了淳朴的民风、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爱情。

  3.选文开头写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她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

  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

  以本课为例,谈谈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连相关情节,分析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注意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8、《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附板书:

  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凄凉

  哭顶甜顶美柔软

  倾心神往

39、《边城》教案一等奖

  1、知识链接(见学案)

  2、导入新课

  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

  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

  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3、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预设: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往往忽视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对于人情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注意学案上这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6、回顾与总结

  总结本节课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明确:要抓住整个环境的特点,从自然风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要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对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业布置

  借鉴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分析《祝福》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8、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

  沈从文

  豆 天朗风轻水清——风景美 环

  绿 淳朴原始和乐——风俗美 境

  色 古朴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

40、中职德育的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职德育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一册中《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它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构成第一册教材第六课第一节《正确面对人生》的内容。《正确面对人生》是从人生常见的矛盾出发,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后,提出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实现观念上的适应。而《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生真谛,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人生,从而培养”终身”德育的能力。

  一、 主要内容:

  阐述人生常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而现实是,我们有的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困难,消极悲观;看待问题,片面武断;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有较强的事非辨别能力,只要社会和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培育出一颗颗美的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青年。

  所以,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 培养价值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生的各种矛盾,理清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依据: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往往认为竞争就排斥合作,合作就不能竞争,对于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缺乏认识。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习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游戏、提问、示范、案例、角色体验等

  依据: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为他们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发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将感性的素材作理性升华、理性的话题作感性演译,便于学生吸收理解。

  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学法指导:

  1、 阅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

  2、 合作探究

  3、 思考感悟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短篇展示、音乐欣赏、图片资料等)

  依据: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学生边看生动形象的投影画面呈现的教学内容,边听课、边思考,触景生情,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扩大了传播知识的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八、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1) 播放短篇《天赋潜能》并让学生记录下短片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话;

  2) 设问:”你一定也常常想发挥你曾经有过的这些优秀品质吧,但当人生的各种矛盾包围你的时候,你都坚持住了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一起解决这些矛盾吧!”

  2、 多媒体展示:《天赋潜能》

  3、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感悟内涵

  4、 设计意图:

  1) 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兴趣,以趣促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提出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人生矛盾,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5、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轻松、沉思、感慨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多媒体展示:《秋日的私语》

  3、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4、 设计意图:

  本课是属于总结性的课程,部分内容在前边几课均有涉及。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让学生通过阅读,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求知欲,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5、课堂互动气氛:轻松、安静

  (三)合作探究,学习评价

  1、 教师活动:

  1)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1至3组分别想一想,”你知道的有哪些正确处理了人生各种矛盾的优秀事迹?”小组交流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 第4组的同学结合书本知识点对前三个小组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

  3) 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① 在”理想与现实”知识点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从自己的职业兴趣出发来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让学生明确:在确立自己的理想时,不能脱离当前现实,要达到成功的彼岸,最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天的现实生活,善于实现理想的人,总能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化解成一个个阶梯,通过努力,不断改变着现实。

  ② 在”顺境与逆境”知识点上,播放《真心英雄》进行音乐引导,同时教手语,使学生明白:顺境和逆境都有是人生常事,当我们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沾沾自喜,要头脑清楚,谨慎而又勤奋地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己;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不埋怨、不心灰意冷,坚强而又平和地对待逆境的磨炼,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发展自己。

  ③ 在”竞争与合作”知识点上,通过让学生参加小游戏领悟内涵:竞争是前进的动力,我们不应该逃避,应勇敢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竞争,要公平、公正、讲风格讲道德地竞争。同时,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青年的基本素质,人只有生活在集体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4)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使其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5) 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对人生的各种矛盾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多媒体展示:《真心英雄》、小游戏规则、《资料》

  3、 学生活动:

  1) 小组交流并展示,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2) 积极参与手语和游戏活动;

  3) 阅读资料,加深对人生各种矛盾的认识

  4、 设计意图: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集思广益,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通过学生对同学发言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评价中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使评价真正发挥优势作用;

  3) 通过创设多种活动,用感悟和体验的方式加强与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

  4)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经常回头看的自醒习惯。

  5、 课堂互动气氛:感动、振作、热烈、反思

  (四)拓展延伸,总结迁移

  1、 教师活动:

  1) 带领学生自我承诺;

  2) 布置作业:①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

  ②以下任选一词”理想、现实、顺境、逆境、竞争、合作”写一篇简短的感想;

  3) 介绍好的书籍和优秀影视作品给学生阅读和欣赏;

  4) 在《一千零一个愿望》优美的歌声中总结并结束本课

  2、 多媒体展示:《自我承诺》、《名言警句》、《书籍》、《一千零一个愿望》

  3、 学生活动:

  1) 自我承诺:

  我是我生命的责任者,我要对我的生命负责。我知道:一切的艰难、险阻、挫折和挑战,都只是成长的过程!我坚信,我一定做得到!我, , 要从这一刻起,发挥潜能、自我超越,坚持不懈、实现理想!

  2) 课外收集名言警句;

  3) 阅读课外书籍;

  4、 设计意图:

  1) 一个铿锵有力的自我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情绪,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 通过作业,培养收集资料的意识和习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个体差异;

  3) 使德育教育不只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实现了德育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衔接,同时激发了学生从课外汲取知识的热情。

  5、 课堂互动气氛:热烈、振作

  九、板书设计: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去想办法让学生活跃起来,不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不去抓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落实,那么,即使这个教师知识丰富,口才出众,到头来,他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大雨一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面,渗不下去——流跑了!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为载体,以教师特有的感召、乐从、分享的心态设计和组织各种互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注重寓教于乐,营造互动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开心、开眼、开窍,同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1、中职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时 间:

  20xx年12月17日下午第六节 地点:四号楼4301

  班 级:

  xx春电梯1班

  主持人:

  邓俊杰李俊锋  活动主题:职业生涯规划之我规划我精彩

  活动背景: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措施和安排,能不断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实现职业理想。职校是人生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职业生涯的前期准备阶段,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未来职业道路的`奠基石。

  活动目的:

  通过举办以“合理规划未来,我规划我精彩”为主题的职

  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帮助我们中职学生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为了理想、规划而奋斗,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尽早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寻找自己素质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自觉提高职场竞争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让自己能赢地起跑线上,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课前准备:

  1、了解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及规划情况。

  2、学生准备故事讲述、小品表演、情景表演、职业生涯演讲等。

  3、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

  活动过程及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故事《一位中职生的成功》以及情景剧《相遇》使学生知

  道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

  关于职业生涯知识讨论及问答(用抽签助手进行提问)

  三、职业生涯规划演讲

  学生代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的未来不是梦》展示

  四、班主任总结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未来,我们应该做到理性的面对现实,面对自我,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一旦决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就要继续努力发扬自己的优势虚心进取,时刻做好充分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更好地主动把握人生,主动适应、利用各种变化,我们需要定期评估、反馈、调整、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相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短暂的职校学习时间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完善自己,为面对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未雨绸缪,让自己的人生在雨后呈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五、全班同学宣誓

  我要规划好我的职业生涯,我要精彩的人生,我的未来不是梦!

  六、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42、沈从文《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探究人物形象,学习人物肖像描写。

  二、品读诗歌般的语言,感受文本中如诗如画般的环境描写。

  三、 多角度、多层次品味小说人情美,思考湘西民族发展的原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原有小说阅读基础上,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赏析小说内涵。

  2、运用多媒体,以填补空白、增删意象的手法,帮助学生感受文本当中的环境描写。

  3、通过对比阅读,观照文本中的翠翠的人物形象。

  4、分析小说文本里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探讨湘西民族发展命运的源动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对比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 空白填补法。

43、高一《边城》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边城》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三、分析讨论

  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四、开放讨论题:

  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教案点评:

  本教案以介绍沈从文和《边城》情节导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动,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边城的人性美。教学中应以学生品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44、《边城》教案及课堂实录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休芸芸等。湖南湘西凤凰人,苗族。小学毕业后入军籍,辗转湘黔川鄂边境。经历艰辛而颇具传奇色彩,为其日后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23年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独闯北京,开始其创作生涯。其后编过杂志,也曾在多所大学执教。1934年,发表影响很大的小说《边城》。

《边城》是一篇带有牧歌色彩的乡土小说,正如刘西渭李健吾)所说,“《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兄弟间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这里人物可爱,各自有一个厚道简单的灵魂,他们的心思全用在别人身上,乐于成人之美。刘西渭称赞《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诗。

一、积累·整合

1.补充注释

①边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的汉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区。

②吊脚楼:一种临水用木头或木板搭建的房子,临水一面多悬空。

③安辑:使)协和安宁。

④悖时:走霉运,运气不好。

2.结构安排

《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

第三章: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

第四章:倒叙两午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第五章: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而又呼应衔接,使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也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物的心灵世界。

3.人物形象

《边城》中的人物性格单纯、活脱。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是非功利,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村少女。她天真无邪,善良温顺,乖巧可人;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总之,自然而健康,符合人的本性。老船工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有湘西底层人的淳朴、诚实和坚忍,虽然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洒脱中又时露迂阔,对孙女充满悲悯的疼爱。虽然人物性格由于缺少矛盾冲突,不免“扁平”,但因单纯到了极致也成了鲜明独特的美。

二、感受·鉴赏

1.环境描写

《边城》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风景,都充满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具有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润着作者对湘西苗地乡土文化的真诚讴歌和迷醉。沈从文绝不浓妆艳抹其自然景物,而是淡然、素雅地加以叙写。课文中的自然风景的描摹比较单薄,零星散落于各章。往往与人物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

第三章几平全部是介绍湘西苗民的端午节风俗。

第四章也如此,第三部分插入的湘西元宵的仪式,充满着风俗的意味: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烘托了湘西苗民的生命之力和真,渲染了原始、天然的人性美。

金介甫说,“不靠日历时间来记录岁月的消逝,而是靠收获庄稼,靠民间节日,人的纪念日来说明季节的到来”,就是说通过民俗、仪式中的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无不具有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湘西这片土地的健康、自然,优美的环境和谐一致。环境在小说中成为人物集体性格的一个隐喻。风景就是人。

2.诗化手法

《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沈从文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情节安排中的重要作用。他把这称为“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也就是在叙事中开放五官,让声音之美、气味之美、物象之美纷呈笔下.使文字具有流动的抒情意味。比如:“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像这种把感受体验融入对象,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经过作者的诗化处理,故事节奏显得平缓迂徐,消弭了紧张感。加上在情节的演进过程中杂以风情习俗的描写,就使故事的发展更为悠然。

在叙述故事时,他经常变化叙述视点,巧妙地处理不同的情节。比如在第一部分运用概述的远距离视点通过叙述者来介绍故事,而第二部分则把焦点对准翠翠和二老,作近距离的描写,第三部分写翠翠和大老的遭遇时又变为叙述者的间接的介绍,等等。让文章显得节奏和谐而有张力。当然,《边城》情节显得平淡,也跟小说所叙述的具体事件的日常性有关;沈从文在《边城》中没有写什么大开大阖、惊心动魄的事件,写的多是一些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即使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一般也不从正面展开,而是技术性地处理成“暗场”或背景。

3.语言特色

《边城》的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沈从文曾经说过他不喜欢欧化味道过浓的白话文,不喜欢翻译腔。他喜欢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应该说《边城》的语言很中国,同时地域色彩也很浓。这一方面体现在具有湘西特色的景物的词语上,如茶峒、河街、吊脚楼等等。还体现在许多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上,如“悖时”,“砍脑壳的”等。更体现在一些特殊的用法上,如“告诉”在文中只写成“告”:“告他不要钱,谁人,他还同我吵。”“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了?”等等。

沈从文最擅长在朴素的叙事中,注入诗的节奏,使语言充满感兴,富有灵气:“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沈从文曾在回答别人为什么他的文字是那样简洁时说过,能不用助词的地方尽量不用,能用代词的地方就用代词,主语能省略的就尽量省略。看下面一段话:“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这几句就很能说明沈从文的语言风格。

三、思考·领悟

沈从文在《边城》的题记中说:“我的主意不是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多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成”,并进一步讲他的创作是想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沈从文在小说中为我们构造了—个和现代都市文明迥然不同的湘西世界。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保留着古朴、自然、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人们善良、热情、质朴、好客、真诚。他们没有明显的阶级对立,也没有经济压迫,大家和谐友好地生活在—起。

沈从文对这种原始古朴自然健康的人情人性由衷赞美、推崇,对这种未受过近代文明都市文明污染的乡村充满着向往和留恋。这是沈从文理想化的世外桃源。沈从文非常讨厌都市文明,认为都市文明虚伪、柔弱、狡诈。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都市正好构成对比。沈从文一再说自己是一个乡下人。走到任何地方都带—把乡下人的尺和秤,总是以“乡巴佬”的独特视角衡量一切。这些话语无不透露出—种湘西边民的自豪感。

《边城》为我们搭建的正是这样一座纯朴、善良、真诚、爱的人性小庙。当傩送看到翠翠一个人天黑了还在河边时,便会善意地邀她上楼;龙头大哥顺顺见摆渡老人拮据,便叫大老把鸭子给老人,并捎带送上许多尖角粽子;过渡人要给摆渡人工钱,祖父坚决不收,等等,都尽显出湘西纯朴的生活和那里的人们无比美好的人情人性。

四、运用·拓展

1.人们提到沈从文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废名冯文炳),因为沈从文自己说他的创作是学废名的。如果说沈从文是散文化、诗化、写意乡土小说的扛鼎之人,那么废名大约可以算是开山之祖了。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园》等都具有强烈的写意色彩.它们都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废名、沈从文这一派写意式的乡土小说。后来在孙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继承。而这一派乡土小说和鲁迅开创的写实一派共同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两支。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的写实一派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主流,而废名、沈从文这写意一脉则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潜流。

散文化、诗化的写意乡土小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风景、风俗、风情、人情、人性的描写,都多少具有田园牧歌的调子.情感都较为美好.温暖,更具有艺术性。

2.《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但他另一部长篇小说《长河》也同样优秀。《长河》具有更为深重的历史感,具有史诗的品格,沈从文力图从更深广的视野来展示湘西社会的变动。他在谈及《长河》题旨时说:“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的‘常’与‘变’以及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长河)未能写完。但仅就完成的部分看,仍可称为一篇有相当分量的作品。

除了小说之外,沈从文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其中以湘行散记》、《湘西》最为引人注目。其实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区别,它们的风格大致相同,笔调也很相似。沈从文曾经反对给文学进行文体的区分,他不承认不同的文体之间有必然的界限。

五、发现·创新

1.有人认为,《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从课文中举出实例,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纤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见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2.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提示:“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参·必修二》)

3.沈从文墓在湘西风凰城,墓碑背面是沈从文妻子张兆和的铭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结合你对沈从文的了解,说说你对铭文的理解。

提示略)

45、沈从文《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点: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小说主要内容,以翠翠的心理脉络为线索,抓住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雄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原野,漫漫沱江连着巍然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守护着远离烽烟的苗壮两族脆弱而坚韧地繁衍生息。我们的主人公翠翠就是在这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成懵懂姑娘的,此时的她或许在吊角楼里忙里忙外,也可能坐在白塔那胡思乱想,也有可能在温柔的月光里借着歌声攀到梦的云端寻找象征爱情的虎耳草。

  经行于小说隽永优美的文字中,我们关注翠翠的爱情命运与人生出路,我们也关心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凤凰子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否保持传统文明的长久魅力。

  沈从文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冷藏年代时的凤凰包容随和,开放社会里的凤凰勤劳自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如画的湘西古城,去感受,去沉思……

  二、预习课文

  1、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其笔下的乡村世界原始、自然,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其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表现出来的人性扭曲也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对衬下获得显现。这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敛的哲学思辨支撑了沈从文对乡村世界原始生活方式通往都市生活命运道路的理想追求。

  2、《边城》故事情节(运用多媒体讲解主要情节,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故事情节)

  湘西风光秀丽,边城人情质朴,祖孙二人摆渡为生,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龙舟赛会,翠翠邂逅当地船总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走车路托人做媒求亲,而此时的傩送也宁愿送摆渡人,拒绝了用碾坊用陪嫁的地方团总女儿。兄弟俩约定按照当地风俗唱歌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知道自己走车路在先,坚持把走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先来,自己外出闯滩,不幸遇难而死。傩送深深自责,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忧虑而亡,死于风雨之夜。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痴等待傩送有一天会来,但她也不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三、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预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为什么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多次的哭”?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心里有哪些微妙的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为会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四、以翠翠心理脉络为主线,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翠翠心中的凄凉——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梦里柔软缠绵但茫然——爷爷进城——娇嗔叉话温柔羞涩——听歌听地温柔

46、沈从文《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点:

  通过诵读,运用填补空白和改写诗歌等方式学习环境描写。

  课堂导入

  古老的湘西风貌如同久在深闺的少女,谱写着一曲曲古典诗意的歌谣,纯情轻柔,自然朴实。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便如同舟行水上,触目尽是诗情画意,今天,我们来学习节选于《边城》13—15章的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提问学生环境描写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答案)

  ①渲染氛围②推进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④寄托思想情感

  二、环境描写要根据文本表达的主题情感选择特定环境,抓住事物的特征,构设故事发展的环境,烘托人物形象特征,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是一轮明月,在边塞诗里,它可以是“雪净胡天牧马还”,空明凄冷;在田园诗里,它可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澄澈静谧

  同是一株柳树,在边塞诗里,它可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难度游子心,是哀怨;在田园诗里,它可以是“杨柳青青江水平”无情终归化有情,是情丝。

  三、学生读第一、二 自然段

  1、 (运用多媒体画图,由学生填加意象,体味图画美)

  根据上节课内容描摹出的翠翠独坐图,试在周围填上可以衬托翠翠内心“薄薄凄凉”的意象。

  大背景 黄昏 夕阳 晚霞 桃红色薄云;

  青山 小溪 渡船 赶场人;

  主场景 竹屋 草莺 白塔 黄狗;

  2、宁静的田园像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也如同一曲清丽婉约的诗歌在耳边荡漾。学生根据文意,把环境描写的文字改写成诗歌,体味文本的音乐美。(开放性题目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改写)

  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黄昏,一抹红云

  点染桃花懵懂的眼

  白塔,沉浸在溪的乐章里

  拨动往来熙攘的音符

  雀子在丛林里跳

  杜鹃在树枝上闹

  草莺在绿荫中笑……

  传递着春的讯息

  还有那个在春天里酝酿的心事

  翠翠,哭了……

  任由思绪放肆地飞

  翠翠,笑了……

  盈着跳动希望的泪

  独坐在白塔下

  看着激流,看着孤舟

  听着岁月的脚步带来

  带来,山外的风信

  那山,那溪,那人,那狗

  ——还有那

  薄薄的,长长的,久久的等待,还是等待

  明天的归航——

  3、学生交流诵读,推荐优秀作品,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照文中两处夜景的写作,赏析诗作《边城月夜思归》

  1、有感情地朗读两段夜景描写,划出主要的意象。

  2、赏析师作品《边城月夜思归》(多媒体展示),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边城月夜思归 烟笼渡头月笼纱,夜泊断崖野人家。萤光时时引虫蛙,莺歌处处动竹篁。

  山歌一线牵情丝,芦笛声声惹素花。今人不作昔时舞,望断关山尽他乡。

  明确:意象:烟雾、清溪、明月、人家、萤光虫蛙、莺歌、竹篁、山歌、芦笛。

  意境:静谧 自然 清秀。

  情感:表达对远游之人的思念、期盼。

  表现手法:对比 动静结合 乐景写哀情。

  五、有感情朗读本文环境描写的优美语段,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图画美。

47、沈从文《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 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 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 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

48、沈从文《边城》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

  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

49、沈从文《边城》教案一等奖

  4、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小说的人情美、人性美,思考湘西少数民族发展的源动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绿水青山,有古朴民风,还有真挚善良的人民;冷藏的凤凰有坚忍毅力,有脆弱敏感,也有植根于泥土,闯荡于滩涂的.勇敢。本节课,我们体味小说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思考百年边城永葆青春的魅力何在?

  二、通读文本,分析节选文字里的人情关系及其展现的人性之美。

  1、找出文中主要的三种情感关系。

  (1)祖孙情 翠翠离家——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听歌。

  (2)男女情 唱情歌与听情歌。

  (3)兄弟情 哥哥走车路占先,坚持把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

  2、 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分析《边城》里蕴含的人性之美。

  祖父 翠翠

  内心爱慕,真挚自然

  鼓励追求,

  内心中意

  纯洁无瑕,

  一尘不染

  朴实真挚,尊重情感

  天保 傩送

  4、作者歌颂真情,重在反衬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诱蚀和破坏,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情感也消失殆尽。作家沈从文没有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郭沫若那种自抒胸臆的激情燃烧,也没有作为思想家和斗士的鲁迅那种口诛笔伐的深刻透彻,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缠绵委婉的曲调,唱着别有情致的乡村爱情,描绘别具风情的边城生活,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理想人格赋予边城生活的人民,来传达自己超凡脱俗的伦理道理价值,擦拭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伤痛,鼓舞作品内在的原始生命张力。

  (1)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积淀在民族骨子里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试着归纳出要点。(师提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总结)

  祖父: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自甘贫苦,工作疲倦,喝半碗白酒,兴致很好,生性达观。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并没有抱怨与遗憾, 信守天命,反而说“歌里种出了你”。

  翠翠:与爷爷生气,看到萤火虫却又跟着明光追求,天真淳朴,胡思乱想,感到薄薄的凄凉,懵懂可爱。

  (2)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民族命脉发展的营养元素,然而在诗情画意的背后,在淳朴风情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深切的痛。品读文本,对沉甸在民族血脉里的痼疾望闻问切。(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①翠翠的父母既然是唱歌恋爱,那么这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为什么却成为悲剧呢?

  ②爷爷得知“张冠李戴”的真相后,脸色为什么那么难看?

  ③祖父为什么会痴看星子联想自己被死亡抓走的情形?

  明确:

  ①当地驻军不能与少数民族通婚的习俗,翠翠的父母面临着要么逃走,要么自杀的命运悲剧。

  ②爷爷中意的天保与翠翠中意的傩送发生了冲突,爷爷担心翠翠的路不要像她的母亲。

  ③朴素迷信思想植根于边城小镇的百姓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探讨。

  1、师提出探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探讨话题。

  试想,随着外出闯滩人的增多,边城小镇的风土人情将会受到冲击,你认为一个民族健康发展,永葆青春的原始动力在哪里?沈从文的“乌托邦”世界要想在新的时候完美展现,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50、沈从文《边城》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点:

  通过对比阅读,从社会时代角度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人物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或简笔勾勒,或浓墨重彩;或直面人物,正面客观描写,或借他山之石,运用侧面描写;或烘云托月,突出主要人物形象,或众生描摹,展现群体特征;有时候一人几幅肖像,通过前后对比,显现人物阶段情感变化,有时候以情取境,为人物形象设置特定情景。通过两组文本知识复习,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1、以《祝福》为例,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运用多媒体展示):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2〕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3〕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提问学生人物描写涉及的哪些方面的内容,确定:

  服饰: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说明问题:清身出户;

  脸色:青黄 红的——消失了血色 遭遇更大的不幸;

  眼光:先前精神 说明问题:顺着眼,带泪痕,没精神 遭遇一次比一次不幸消尽悲哀,间或一轮 祥林嫂渐渐麻木,心死。

  工具:竹篮,破空碗,裂口竹竿——— 说明问题:人物身份,成为乞丐。

  3、再以《雨巷》为例,文中没有对那个姑娘进行唯美的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及神情的猜测展现姑娘的肖像:(运用多媒体朗诵,并展示)

  环境:雨,孤巷,油纸伞,丁香,颓圮的篱墙 想人物肖像:

  长发及肩,淡眉微缩,纤纤素手;

  神情:彷徨寂寥,愁怨哀怨,冷漠凄清惆怅 紫色旗袍长裙,紫色印花油纸伞;

  4、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轻柔的笔触在清秀的湘西山水间自由挥洒,素描出温柔清纯的翠翠形象,但节选的文字当中我们却找不到关于人物的外貌描写,那么翠翠是什么样的?如果海选演员,重拍《边城》,你以为她们必须具备怎样的外表素质和内心潜质?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翠翠的心事及情感脉络,接下来,学生根据对《祝福》《雨巷》人物形象赏析方法的回顾,走进文本,用自己的眼光分析沈从文眼里的翠翠,试试能不能达到艺术的契合。

  〔1〕(运用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讨论,生成人物形象)

  〔2〕学生交流后,师归纳学生的整体认同并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生探讨:

  翠翠:十五六岁,情窦初开。因为她常常胡思乱想,甚至无来由的哭,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脸色红润,皮肤黝黑略带粗糙。青山绿水滋养着健康的肤色,在风里长着,在日里渡船,因而显得粗糙。

  眸子晶亮,辫子粗长晃在腰间,穿着浆洗过的蓝色碎花的土布衣服。翠翠天真单纯,满腹惆怅看到萤火虫眼光就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神情上,懵懂惆怅,温柔羞涩。想要在新的人事上攀住他,但不成,感觉生活平凡又忍不住;夜来听歌,梦中灵魂能在美妙的。乐声中浮动起来,能被爷爷的曲子吹得柔软;可是当爷爷说透自己的心事,她又恳求“莫说这个笑话”,转移了话题。

  〔3〕学生根据分析,写一段表现主人公翠翠形象的小作文并当堂交流。

  瞧,那就是我们的翠翠——竹楼后白塔边独坐的女孩。蓝布白花的土布衫子匀称地穿在她身上,粗长的辫子绕过来缠在手里,一丝一丝地数着,一缕一缕地扯着,心事沉沉的,时而低头看那忙碌的蚂蚁,虫草;时而抬头看河两岸熙攘的人群和渡船上撑船的爷爷;心绪像断了线的风筝,终究没个归处,孤独的心事能说给谁听,想着想着,竟埋怨起爷爷来了,想像着逃开,想想像着爷爷着急的模样,不禁落下泪来,小鹿似得跑到崖边,大声喊:“爷爷,我要你——”

  5、课后思考:

  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方法,从文本入手,分析爷爷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