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仿虹云主机网站平台源码分享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仿虹云主机网站平台源码分享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行云侠国际商业航天
关注我们,一起打开天窗
2018年,卫星星座计划不断亮相,星座竞赛的发令枪已响。
“金钱考验”
建设低轨宽带卫星星座,需在数年时间内发射成百上千颗卫星,整个星座计划耗资巨大,卫星公司必须面对“金钱考验”。
这一赛道上,不乏有实力者。例如,马斯克提出的“星链”(Starlink)计划,靠自身财力推动;成立于2012年的美国初创公司OneWeb已经获得来自日本软银、空中客车、可口可乐和维珍集团等重量级企业共计18亿美元的投资;国内两大航天集团——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也逐步推出“行云工程”、“虹云工程”、“鸿雁星座”等星座计划。
据航天五院研究员何善宝介绍,打造低轨宽带星座需要至少500亿以上的资金需求,基本上国企和民企都需要依靠融资才能完成星座建设。
行云侠统计发现,目前我国星座计划已超16个,其中计划数量最多的是银河航天的“银河Galaxy”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由上千颗自主研发的5G卫星,在1200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组成网络星座。今年11月,该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项目估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表示,其他民营卫星创业公司的估值多在10亿人民币以内,这样看来,银河航天已是国内民营卫星赛道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
银河航天2017年获得天使轮投资,以及来自徐鸣的个人注资;2018年初获得顺为、晨兴、IDG投资;年中再次融资,由晨兴领投,顺为、IDG、高榕、源码跟投。
业内人士认为,银河航天获得多轮融资和高估值的背后,除了创始人徐鸣再创业带来的影响力,还离不开小米创始人雷军的支持。
银河航天A轮和A+轮融资都有顺为资本的身影。成立于2011年的顺为资本,由雷军和许达来联合创立,主要参投初创期及成长期的创业项目,重点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以及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结合所带来的变革。
像银河航天这样顺利融资的卫星公司,当然能暂时长舒一口气。但拥有星座计划的卫星公司一旦无法顺利融资,资金严重不足的话,不但会导致星座计划搁浅,还有可能公司后续运营出现问题,甚至破产,可谓步步惊心。
技术挑战
星座布局,除了接受“金钱考验”,还要面对“技术挑战”。
Starlink是SpaceX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旨在从轨道上提供持续的全球互联网覆盖服务。这些卫星将在地球上空同步飞行,使地球表面的每个部分在任何时候都能直接看到至少一颗卫星。该项目预计将耗资100亿美元,SpaceX希望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实现该计划。
▲SpaceX的Starlink计划
今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SpaceX公司发射4425颗卫星,11月15日又新批准第二批共7518颗卫星的发射计划。至此,Starlink星座的规划卫星总数达到惊人的11943颗。
有业内人士分析,Starlink星座卫星从4425颗扩大到近1.2万颗,马斯克此举不排除故意拉长项目时间,可见星座项目难度之大。
微纳星空是一家微小卫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商,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高恩宇认为,卫星的普通用户并不关心信号怎么走,如果能尽量融入现有终端,才是最佳的技术方案。星座设计早期阶段,在载荷设计上,就要研究需要多少终端。此外,在火箭选型上,要把火箭重量余量、空间余量充分用到,使得航天系统的优化论证更充分。
▲微纳星空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高恩宇
“要以最低的发射成本和最快的方式组网。”高恩宇说,“我相信卫星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之后分摊到运营商成本降低,终端用户用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卫星端再来进一步补网,这样可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同步轨道卫星的自传特性决定了对地距离远,整个通信链路衰减大,物联网对服务于人和机器的终端要求特别小,但对星端要求特别大。比如由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一号,为了实现整个星地链路,星端天线做到口径14.5米,其过程复杂、技术成本高可想而知。高恩宇认为,低轨适用于快速组网,例如“行云工程”拥有组网快速、通信链路过程简单、技术实现成本低、终端小型化等优势,可适应工业批量化生产降低应用成本。
高恩宇称,航天制造成本偏高,原因除了大部分技术掌握在体制内,更重要的是整个核心需求对量的需求少。“未来低轨在宽带和窄带的双轮驱动下,对卫星量产化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卫星工厂
国内不少有星座计划的卫星公司,对标的都是OneWeb。
2016年4月,OneWeb宣布在佛罗里达的太空海岸建设卫星制造工厂,位置靠近美国NASA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工厂面积占地约14亩。
▲建设中的oneweb卫星制造工厂
OneWeb使用汽车制造的概念,将卫星系统模组化生产以降低卫星的生产成本,他们的目标是使每颗通信卫星的造价降低至50万美金。
OneWeb卫星工厂将来要每月生产几十颗卫星。工厂将不仅为自己制造近900颗低轨道卫星,还计划承接来自其他运营商或客户的卫星制造业务。
▲oneweb公司星座示意图
在当前商业航天的浪潮之下,如果说SpaceX代表着火箭领域的颠覆式创新,那么OneWeb就是卫星行业变革的代名词,其利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组装达成的大规模、低成本的卫星生产制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创先河,成就了商业航天的一抹亮色。
高恩宇说,目前国内不断出现的星座计划导致卫星需求量增大,一旦现有产能不够,中国必然也需要卫星工厂。
微纳星空对OneWeb的整个设计宣传进行过充分调研,认为若能借鉴其方案,则既能满足每周每月有卫星出厂需求,同时又能兼顾其他星座设计和制造的要求,能降低重资产使用率。
高恩宇说,真正实现大批量供货以后,在卫星总体和零部件供应的成本上上都能实现很好的控制,在实现整星控制层面集成度更高更优化一些。“像OneWeb一样,可以在全球内接受订单。”
天仪研究院也有量产卫星的打算。天仪CTO任维佳接受采访时透露,天仪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年产卫星100颗以上。
▲天仪CTO任维佳
随着12月8日天仪的3颗卫星上天,意味着天仪研究院今年已经实现年产10颗卫星。
任维佳说,卫星工厂是微小卫星的必然模式。“以工业化手段批量生产标准化微小卫星是未来商业航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微小卫星大规模组网运营的前提条件。”
任维佳介绍,天仪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立足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完成早期积累;第二步建设卫星工厂,实现卫星批量化和标准化生产;第三步进行大规模组网应用。“必须形成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才能建设卫星工厂。目前天仪正处于第一步向第二步过渡的阶段。”
▲天仪卫星列表
不难看出,在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快速发展的冲击下,通信卫星市场需求开始向小型化、规模化、批量化转型,各大制造商已普遍着眼于优化升级固有的研制流程,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
“整星”生产
行云侠梳理发现,除了以上这些通信卫星星座,还有如未来导航的“向日葵”星座、航天世景的“高景一号”和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零重力实验室的“灵鹊”星座这类导航、遥感星座。
高恩宇认为,打造卫星工厂的概念,就是要实现通导遥卫星整星的生产。
与国内卫星公司追求的“大而全”不一样,OneWeb星座从终端技术、卫星组网、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到销售运营的各个环节,均采取与众不同的合作模式,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给传统的卫星工业格局带来巨大的观念改变和冲击。
可以说,OneWeb着力于开展整个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从卫星生产到终端和运营都绑定了业界的优势力量,从而在其实现低成本的路上有更多腾挪的空间。
相关专家表示,单做卫星制造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但主要看卫星工厂掌握在国有还是民营手里,是否能对标国际先进能力。该专家认为,北斗卫星可能不太会交给民营做,商业方面最确定的用户还是国有星座。民营的资金是否能建设国外像空客一样的先进生产线,这些都值得论证。
无论如何,一旦卫星实现量产,大量卫星上天以后,卫星公司要通过卫星运营与服务赚钱,新的竞争又将开始。
原创声明:本文为行云侠团队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许旷编辑|李旭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