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西北农村电视剧大全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回忆西北乡村唱大戏 2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有人将我今日头条原创作品一字不差搬运到其他网站上!尤其是网易的某些几万粉丝的人,不要太过份了哈!尊重别人劳动成果,拒绝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今日头条杨老
正月初六,大家都早早的吃了晚饭,为的是去看上台戏。演员们也是早早的赶到,准备化妆。娃娃们更是吃完饭嘴一抹,就跑到戏场去了。当然每个村子戏开唱的时间不尽相同,这都不要紧,因为有人对哪个村什么时候开始唱戏早就打听清楚了,本村的戏唱完了,还可以去邻村看。
到了晚上七点多,雪亮的汽灯烧起来了,戏台下面已经站满了人,说话吵杂声一片。跑戏人,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这时候会到庙里去烧柱香,大概有请示开始唱戏的意思。
等从庙里烧香回来后,就开始打台了,也叫唱神戏,有三个人装扮的天官,黑虎赵爷,王灵官。那时候图热闹也没记下这神戏都说些啥词,反正意思就是今有某省某县某乡某村要唱戏,开唱的时间选得好,戏台也没啥问题,准予开唱,然后说一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类的话。然后有人端了一个盘子,朝台下撒两把水果糖,在台下人抢糖中神戏结束。
由于前面去庙上烧香,打台占用了不少时间,所以后面一般唱两段折戏就结束,折戏一般是《花亭相会》、《杀庙》、《五典坡》、《探窑》等,我记得有一年,表叔唱了个丑角戏《拾黄金》,剧情比较简单,说是一个叫花子,拾到一个纸包,以为自己捡到了黄金,就去城隍庙里还愿,到最后才发现时纸里包着一块石头。叫花子潘然醒悟,财富是靠双手创造的,好吃懒做才是要饭的根源。台下笑成一片,好长时间,我们都学《拾黄金》的台词和表叔滑稽的表演。
接下来的几天,人们的话题主要就是唱戏和看戏,其实每年也就那几本戏,《金沙滩》、《下河东》、《七人贤》、《烙碗记》啥的,虽然腊月里拉过戏,可有人总是唱着唱着就忘词了,嘴里就啦啦啦的过去了。有大段唱词的,比如说《下河东》的三十六哭,《祭灵》刘备的唱段,就有人拿了戏本,在幕后给演员提示,那提示的声音台下都听得很清楚。大家也习以为常,演员都是种地的人,大多数是文盲,连字都不认识,别说能记住唱词。如果人气旺看戏的人多,计划该唱的戏都唱完了,那就把唱过的戏再唱一次,大家就把再唱一遍的戏叫“热残汤”,把唱得不好的叫“臭戏”。有外村的年轻人在戏散场后,会在回去的山坡上喊:“某庄的戏,臭断气!”可是不论是热残汤还是臭戏,第二天他们照旧来了。
唱戏平常基本上本村的男女老幼都来捧场,有时也有天气突变,很多人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坚持看戏的场景。我记得有一年演出的剧目是《升官图》(忠保国),这本戏本来演出时间比较长,唱到二进宫的时候,天气突变,下起了雪,台下观众只剩下了河西的张老二和他的老黄狗,张老二爱看戏是出了名的,周围村庄只要唱戏,多远他都会去看,场场不落下,场场要看戏散。唱戏有个规矩,那怕只有一个观众,戏都要唱下去,况且这戏不仅仅是唱给人看的,而且是唱给仙灵寺诸位神灵的。
村里唱戏的时候,很多人家几乎全家出动,如果家里有唱戏的,那更是全家支持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家里年龄大的老奶奶,穿戴一新,架子车上铺了被子,由儿孙拉到戏场,儿媳妇,孙媳妇围在身边,这样很多人都夸赞人家的儿孙多孝顺,老奶奶多有福气,当然老奶奶来戏场炫耀的成分居多。
村里有不少人的亲戚也被请来,住下来看戏,有没过门的媳妇,新定亲的女婿等,这时候他就是戏场的焦点,大家对他(她)评头论足。有时台上正在唱戏的是年轻男女,他们就讨论这演员找了哪里的媳妇或者婆家,乃至延伸到公公丈人是大队支书什么的,至于演员唱得好不好,唱得啥倒不是他们关心的。
戏场也是男人们的社交场所,他们离戏台远远的,或站或蹲,吃个旱烟,也有人掏出纸烟,对方谦让一凡,最终还是接了,别在耳朵上。有的人可能碰见了长时间不见的邻村他姑舅爸,顺便借了开春的籽种,有的人可能聊着聊着就给儿子聊到了媳妇。
最开心的莫过于娃娃们,总想蹭到戏台上去,可是总会被维持秩序人的赶了下来,赶下来也无所谓,继续在满是黄土的戏场人群里窜来窜去,也有拿了三五毛压岁钱去墙根下卖东西的老汉哪里量一把葵花籽,麻子或者糖豆吃。
唱戏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场所,特别是夜场,本村的或者进村的姑娘小伙子,精心打扮一凡,在台下眉来眼去,甚至约到戏场的辟静处互相切磋。如果是男青年,家里大人会鼓励儿子去戏场谈对象,要是姑娘,家里肯定会提防着,若非一定要去看戏,那就要母亲、姑姑或者嫂子一起去,名义上是做伴,实则是监视。也有媒人约好在戏台下面远远的看一眼,如果相中,就牵线搭桥,相不中直接拉倒。
所以说,正月里的唱大戏,不仅仅是唱戏那么简单,而是承载了许多的东西。至今想起来回味无穷。
我们村最后一次正月里唱大戏是1994年,那一年村里通了电,可以不再烧汽灯,又用上了扩音器,可是很多人家有了黑白电视机,电视剧远比吼秦腔吸引人,特别是年轻人,流行歌曲才是他们喜爱的,思想开放了了,打工的求学的,都自由恋爱了,不再向往戏台下了。我们村的戏台,在前几年的连绵秋雨中倒塌。
如今,当年跑戏的人,拉戏的老导演,德高望重的老者已经逝去了,那些曾经登过台的演员,正月里偶尔聚到一起,唱两段自乐板,发个短视频,很多当年在戏台下乱窜的娃娃,也年已过四十,离开了养育他们的土地,看到短视频里故乡人那些原生态的唱腔,常常使他们热泪盈眶。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