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电视剧古装(漫谈古礼|解说古代军礼)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军礼电视剧古装,以及漫谈古礼|解说古代军礼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军礼是我国古代的五礼之?。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说:“以军礼同邦国。”《蒐苗的检阅》中也说:在我国的周代,在?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春天的叫做“振旅”,夏天的叫做“拔舍”,秋天的叫做“治兵”,冬天的叫做“大阅”。这些是被称为“军礼”。

可见军礼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在?年四季中都有军礼贯穿,经过历史的演变,军礼主要包括鼓舞斗志和树立必胜信念的出征之礼、大军得胜班师回朝的凯旋之礼、献俘之礼和田猎之礼等多方面。

出征前祭地称为“宜社”。战争的起因大都是由于领土的纠纷,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领土的安全,故出征之事也必须报于代表国土的社神知悉,以求取社神的保佑。

“宜社”的祭祀形式也类同于古礼祭地之礼,主要是采用瘗埋祭品如牺牲、玉币等于地中的瘗埋之礼。出征前告庙之礼称为“造祢”,就是告祭于祖先的意思。

祭祀军神

出征之师还要行祭军神、军旗之礼,古称“祃祭”。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先将征伐之事告知神,再将羊、猪等牺牲荐神,以牲血涂抹军旗、战鼓,称为“衅旗鼓”,祈求军神相助。祭军旗的仪式称为“祃牙”。牙是牙旗,牙旗是军中大旗。

古代军队的进退行止等?切行动,均依军中旗鼓为指挥,故而牙旗乃是军中的灵魂和中枢,祭牙旗就是祈求出师大捷,旗到得胜的?种仪式。

唐宋时期,范围进?步扩大,礼仪更趋复杂化。军队的?切行动,皆依托道路进行,所以出征前还要对道路之神祭祀。祭是在道路上封土为堆,并插有树枝草木,驾驶战车的驭手一手执辔,一手持酒,浇在战车轮轴两端,再浇车厢前的挡板,然后将酒?饮而尽。三酹之后,战车从土堆上辗过,祭礼即告结束。

出征大军行过此礼后,所有的山川险阻,皆可平稳涉渡,不会构成危害。但唐代以后,此礼已很少用了。受祭的军神,有两种说法,?说是蚩尤;?说是黄帝。这两人都是古代部落联盟时期有名的军事首领。传说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十分勇猛善战,曾经击败炎帝部落。蚩尤还是我国的兵器制作之祖,能够以金属制作各类武器,据说刀枪剑戟等都出自他的发明创意,又说蚩尤还具有很大的神通,能在战场上呼风唤雨,扭转战局。黄帝是与蚩尤同时代的人,他领导炎黄部落联盟击败了蚩尤的部队,并学会了九天玄女的兵法,行军布阵,神鬼莫测。这两人可称得上是古人心目中的战争之神,所以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祃祭的神坛。

凯旋之礼

出征大军得胜班师,则要行凯旋之礼。军乐队?路吹打,高奏凯乐,众将士齐声高唱凯旋之歌。来到国都近郊,若是天子亲征之师,众大臣都要出城迎接。若是命将出征之师,天子要亲自郊迎,或派使者出城迎接,以示慰劳。

军队奏凯归来,先要到太庙、太社,向天地祖先等告奠,并行献捷献俘之礼。献捷,即向天地祖先报告胜利的消息,感谢他们的庇佑。献俘,即献上各种战利品,包括俘虏,以听候处理。

献捷之礼,周代有“献馘于王”的做法。馘,是割下的所杀死敌军的左耳,以此来计算战士杀死敌军的数量,周王据此论功行赏。为了让天下臣民都知道军队奏捷的消息,北魏时又在献捷之礼中增加了“宣露布”制度。

露布,本来是不加缄封的官文书,北魏时期将之用来发布战争获胜的消息,这样就出现了“宣露布”的做法,即每当前线告捷,便把胜利的消息写在缣帛之上,然后立?漆竿,将其系于竿端,以广告远近。此后,这?做法逐步流行起来,露布也就成了“布于四海,露于耳目”的献捷之书。隋文帝时为此制订了宣露布之仪:捷报由兵部露布,文武百官及四方客使全部集中到广阳门外,由宰相当场宣读露布。

读毕,百官舞蹈再拜行礼。礼毕,再把露布系于竿上,告知天下。另外,献捷之礼还有其他情况。在战事尚未全部结束之前,军队获得了某?场战斗的胜利,率军将领也要遣人回京,向朝廷报告胜利,也称“献捷”。

献俘之礼

使者带来的捷报在早朝时在朝廷宣读,称作“宣捷”。倘若不是?般性的捷报,而是重要战役的大捷,还要遣官告祭天地宗庙。

天下分崩之时,小国打了胜仗,向大国告捷,也属于献捷的?种。献俘之礼,历代大体相同,细节上略有差异。以宋代为例,先将俘虏以白练捆绑,押往太庙、太社,献俘于祖宗神灵,然后押往宣德门,举行献俘之礼。

皇帝在门楼正中设座,上树帐幄,文武百官按其品阶高低序立于楼下,献俘将校也于两旁肃立。皇帝就座,三呼万岁后献俘开始。先将俘虏押解就位,再由侍臣高声宣读露布,然后刑部尚书出班奏报,请求将俘虏交由法司处置。皇帝若下令处决,就由大理寺少卿将俘虏押往法场。

若皇帝下令开释,就由侍臣传旨释缚,被俘者上前三呼万岁,跪拜不杀之恩。随后,文武百官也三呼万岁,舞蹈拜谢。若战争以敌方投降告终,则有受降之仪。

宋代的受降仪式也在宣德门举行,其排场和程序等与献俘仪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衣冠的改易。降王及其降众先是穿着本国衣冠,至宣德门前俯伏而拜,山呼万岁,皇帝下旨赦其罪,并赐予冠服袍带,降王等拜而受之,穿上中华衣冠后再拜呼万岁。

服饰的改易,意味着他们从此接受中华帝国的统治,甘愿为中国的藩属。若战争进行过程中敌方投降,则由前方主将代表皇帝受降,并将此消息报告朝廷批准,再露布天下周知。

军中受降之仪,先于营外筑受降台,台旁建“奉诏纳降”大旗。在受降之日,投降者立于旗下。鼓吹鸣炮之后,主将登台就座。降者膝行至台下,俯伏乞命,请求允其降顺。主将乃宣皇帝旨意,同意受降,并赦免降者,给予?定的赏赐。降者叩头谢恩,仪式就告结束。

战争胜利结束后,天子要论功行赏,古代称此为“饮至”。顾名思义,庆功是要设宴饮酒的,可见“庆功酒”的说法由来已久。宴享之后,再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有的升官授爵,有的赐予财物等。

最初的“饮至”之礼,大多是在宗庙举行,后代多改在皇宫正殿或宫苑中举行。战争是双方的事,任何?方都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军队吃败仗的情况并不罕见。

在农业文明时代的时候,先秦时期诸子与“三代之英”构建了?个农耕民族绚丽多彩的精神家园。狩猎自远古至夏商曾是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及至周代,农业社会狩猎的生产功能迅速减退,在礼制文化的规约下,狩猎已失去原始的荒蛮、强悍与血腥杀戮带给猎者的审美愉悦,田猎之礼蕴涵了农业文化的精神气质,承载了农耕民族的自然观与生态意识。古代田猎活动,是与军事活动紧密联系在?起的,也是军礼?项重要内容。田猎,又称畋猎,即狩猎、打猎之意。

在古代,只要国内没有重大的政治事故如战争等,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帝王们都将?年四季地举行田猎活动,并动用军队参加围捕追逐,军队在田猎时所表演的弯弓骑射、分进合围诸术,实则上也起到了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由此,田猎也成为古代军队训练中的一大经常性制度。

周代田猎按季度进行,称为“四时畋猎”,每季度举行的时间都在季度的中月。周代的四时田猎也各有名目,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田猎的训练内容也各有区别。

古代田猎

仲春?月进行的春蒐,主要训练士兵掌握军中的鼓、金等信号,并在这些信号的指挥下,切实掌握“坐作、进退、疾徐、疏数”等阵法和战术;仲夏五月进行的夏苗,着重训练士兵露宿原野的能力以及夜间战斗的技巧和能力;于仲秋八月进行的秋狄,则主要进行布阵演练和实战操练。而于仲冬十一月进行的冬狩,则是对军队?年来训练成果的综合性大检阅。但是,军事训练只是田猎活动中的部分内容,田猎还是?项统治者走马荒郊、追鹰逐兔的娱乐活动,大自然中的各种飞禽走兽都成为田猎的猎物。

但在周代对于田猎也规定了?些礼法上的限制,不允许超越礼规去暴殄天物。周代礼法中规定,幼兽、有孕之兽、鸟卵、鸟巢,不得捕猎或破坏;围捕时要留?缺口,不能一网打尽。

这些规定,体现了立意者良苦用心,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维持了自然界生态平衡,很有借鉴意义。田猎,是?项娱情悦性的活动。

由此可见,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难免会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礼记·月令》记载:「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古代军队的组建、管理,离不开礼的原则,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训练和管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