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的谎言电视剧全集,爱人的谎言电视剧全集免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爱人的谎言电视剧全集,以及爱人的谎言电视剧全集免费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第1章说谎与识谎

楚门:你是谁?

克里斯托弗:我是创造者,创造了一个受万众欢迎的电视节目。

楚门:那么我是谁?

克里斯托弗:你就是那个节目的明星。

楚门:那么一切都是假的?

克里斯托弗:你是真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看你。听我劝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

上述对话出自电影《楚门的世界》。电影的主人公楚门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场大型真人秀节目的主角,他生活中的每一秒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对着他,他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演员,包括他最好的朋友、身边的妻子……所有人都在努力掩盖事情的真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编织着近乎完美的谎言。当楚门得知这一切后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逃出这个虚假的世界,也意味着他将离开原本熟悉且舒适的生活。然而,作为该节目的导演和制片人——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竭力阻止,于是发生了上面的对话。

正如对话所言,楚门的世界是假的,但楚门是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和克里斯托弗所创造的世界一样,不乏谎言和欺诈。但也正如电影结局楚门毅然走出被设定的虚假世界、迈向真实世界一样,人类也从未停止识别谎言、探寻真相的步伐。

说谎与识谎不仅仅是许多电影的主题,也一直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是如何说谎的,以及人们又是如何识别谎言的。

1.1何为说谎

提到说谎,大家似乎都不陌生,但你真的了解说谎吗?

1.1.1掩耳盗铃: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骗是说谎吗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范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往齐国。有一个小偷见范氏家有一口美钟,想盗走它,但钟又重又大,于是他取来铁锤想将其敲碎并偷走,结果钟声大振,他急忙用手捂住耳朵,发现钟声变小,以为只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就能防止他人听到,于是他每砸一下,就用双手捂住耳朵,最后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他捉住了。这则掩耳盗铃的故事,描绘了典型的自欺欺人的情景。

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那个爱慕虚荣、昏庸无能的皇帝也是自我欺骗者。当所有百姓指出“他确实没穿什么衣服呀”的时候,他虽然觉得百姓们说的话可能是真的,但为了个人脸面,更加装出一副高傲的样子,让游行大典继续进行,成为大家的笑柄。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骗也比比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存在“自我服务偏差”,我们通常从好的方面看待自己,将好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Forsyth,2007)。比如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而在遇到交通事故时总是说“不知从哪里钻出一辆车,把我撞了”。那么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自我欺骗是说谎吗?

研究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剧《别对我说谎》的主人公原型,较早研究说谎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PaulEkman)认为说谎必须具备有意性,即说谎是个体有意为之的行为。个体往往意识不到上述维护自我利益/形象的认知偏差其实是自我欺骗,因而自我欺骗不是说谎。

根据说谎的有意性特征,可以区分谎言和假话。谎言并不一定是假话,说谎者可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但其意图在于说谎;假话也不一定是谎言,诚实者也可能由于记忆或行为的差错而提供虚假的信息,或无意识地压抑了真实信息,但却没有说谎的意图。

1.1.2见证奇迹:魔术是说谎吗

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是当今最伟大的魔术师,他用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完成了一次次令人惊叹的魔术表演。他曾在数百万观众面前让一架7吨重的喷气式飞机消失;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上千万观众面前消失;让自己飘浮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实现空中行走;让自己穿越中国的长城等。那么大卫·科波菲尔的每次魔术表演都是在说谎吗?保罗·埃克曼认为说谎还需具备无预警性,即说谎对象事先对说谎并不知情。魔术表演的观众期待并享受魔术带来的惊喜,他们是知道并乐于“被骗”的,因此魔术不是说谎。

1.1.3兵不厌诈:军事活动中的欺诈是说谎吗

从古至今,打仗用兵,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隐蔽自己,迷惑敌人,所谓“兵者诡道,出奇制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多有描述军事欺诈计谋,例如,空城计、调虎离山、瞒天过海、暗度陈仓、欲擒故纵等。军事活动中的欺诈属有意为之且无预警性,因而是说谎。

虽然研究者普遍认同说谎需具备有意性和无预警性特征,但其根据各自研究目的对说谎所下的定义还是略有差异的。对此,一些研究者指出列举说谎的不同定义并没有多大意义,但从诸多定义中抽取一些共同要素是很关键的(Masip,Garrido,&Herrero,2004)。他们认为说谎行为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意图要素、信息要素和信念要素。正是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了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说谎的标准。下面对这三个要素进行逐一阐述。

1.意图要素

说谎的第一要素是有意性(如前所述,有意性也是说谎的一大特征)。说谎是个体有意而为的,无论成功与否。某人记不起某件事情或者其记忆被污染,以至于不能做出关于目击事件的准确描述,这时他并没有说谎,只不过是犯了杰拉尔德·R.米勒(GeraldR.Miller)(1983)所说的“诚实的错误”。因而虚假信息的传递既可有意为之,也可无意为之,还需确定传递者的意图,才能判断其是否说谎。

2.信息要素

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说谎中的信息予以界定:一是信息操纵的策略;二是信息操纵的属性;三是信息操纵的载体。

(1)信息操纵的策略:隐瞒、伪造信息

保罗·埃克曼认为隐瞒真实信息和伪造虚假信息是说谎的两种主要方式。此外,还有其他信息操纵的策略,如最小化策略和最大化策略(Ekman,1975)。最小化策略可以看作隐瞒,是真实信息的部分隐瞒。最大化策略(例如,一个人中等程度高兴却表现出非常高兴)更像是伪造。

(2)信息操纵的属性:事实的或情绪的信息

说谎者所传递的信息,既可以是所看到或知道的事实,也可以是自身的情绪状态。根据信息的这种属性,可以将谎言划分为事实性谎言和情绪性谎言。事实性谎言违反客观事实,例如,小偷否认自己的偷窃行为。情绪性谎言则违反个体情绪体验,例如,强颜欢笑。然而这两类谎言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事实性谎言经常同时伴随着情绪性谎言(Ekman1981,1985,1992)。原因在于说谎者对事实说谎时可能会担心被揭穿而产生害怕情绪,也可能因说谎而产生内疚情绪,还可能因成功误导他人而产生兴奋和快乐情绪(Ekman&Frank,1993;Ekman&O’Sullivan,1989),而掩饰这种种情绪就得靠情绪性谎言。

(3)信息操纵的载体:言语或非言语

说谎可能是“一个句子、一个单词,乃至一个手势”。欺骗性信息能够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进行传递。保罗·埃克曼和同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心理学家华莱士·V.弗里森(WallaceV.Friesen)(1969)将非言语动作分为象征、阐述、情绪表达、调节和适应五类。这些动作原则上会被说谎者操纵。

其中阐述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被研究较多。阐述性动作,即伴随言语活动出现的具有比较固定频率的手部动作,通常用于修改或补充言语内容,例如,在人们用言语描述物品的同时,会用两只手掌间的距离表示该物品的大小、高度、宽度等。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著名的谎言研究专家贝拉·德保罗(BellaDePaulo)等(2003)总结了16项有关阐述性动作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说谎时阐述性动作会减少。适应性动作是为了满足自我或身体的某些需要(Ekman&Friesen,2010),例如,将手放在胸口以平复情绪。一些研究发现,人们在说谎时出现的适应性动作减少(Casoetal.,2006),并且其时间也更短(Enright,Beattie,&Taheri,2010)。

3.信念要素

说谎是一种工具性策略,是获取某种结果的手段。说谎者试图使对方产生或维持一种信念,尽管说谎者认为该信念是虚假、错误的,但该信念可能使得对方做出有益于说谎者的行为。例如,嫌疑人(发送者)在警察(接收者)面前否认参与犯罪(说谎),旨在让警察相信他没有犯罪(虚假信息),从而能够逃脱惩罚(发送者的利益)。

综上,研究者将说谎定义为“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有意地隐瞒、伪造或以其他任何形式操纵有关事实、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Masip,Garrido,&Herrero,2004)。本书将采用这一定义,认为说谎既包含言语形式,也包含非言语形式,是一种操纵信息以使他人形成错误信念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小结

本节主要介绍了说谎的概念。研究者认为说谎行为中包含意图要素、信息要素和信念要素,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有意地隐瞒、伪造,或以其他任何形式操纵有关事实、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

思考题

1.请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说谎现象。

2.请根据意图要素、信息要素和信念要素对某一具体说谎行为进行分析。

1.2谎言的多样性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思想家蒙田对谎言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如果谎言像真理一样,只有一副面孔,我们就可以与之相处得好些。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承认说谎者所要说的反面是确实无疑的真理,但是真理的反面有千万张面孔和一片无边无际的旷野。”

1.2.1谎言的善与恶

设想你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你可能会说下面哪句话呢?

A:很多年没见,你一点也没变。

B:哎呀,你胖了,头发白了,也稀疏了,你看上去老了。

如果选A,听者可能认为你在说谎,几十年过去,人不可能没变化。但听者往往乐于接受这个善意的谎言(也被称作白色谎言或他向型谎言),随后会是愉悦的交谈。

如果选B,听者或许不想再见到你,这没准就是你们最后一次见面——人们并不总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在现实生活中出于为他人着想而说的善意的谎言并不少见。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善意的谎言只要适度,就有利于社会交往和人际和谐。

若说谎只是为了说谎者自身的利益,则是自向型谎言,也被称作“黑色谎言”。逃避惩罚是自向型谎言的一个强有力的动机。一个人为了自我保护或逃避责任,极可能说谎。这种动机的谎言所造成的影响不一,可能微乎其微,也有可能危害极大。

此外,还有一类为了保护集体利益而说出的谎言,被称作蓝色谎言。这类谎言对群体内的成员有利,而对群体外的成员不利。蓝色谎言的命名源自警察制服颜色,因为人们认为警察有时候会为了保护自己群体的势力或利益而说谎。在成人的世界里,蓝色谎言到处都是,尤其是在体育、商业和政治领域。比如篮球运动员为了团队荣誉而掩盖队友犯规的事实,卧底情报人员为了国家安全隐瞒个人的真实身份以骗取对方的信任。

1.2.2谎言风险的高与低

以说谎的后果为标准,谎言可分为高风险谎言、低风险谎言和零风险谎言。

高风险谎言攸关说谎者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例如,间谍的谎言关乎生命。低风险谎言关乎说谎者暂时、无关大局的利益,例如,对同学说去图书馆学习而实际上去网吧打游戏。善意的谎言往往是零风险谎言。

说谎的后果越严重,说谎者的心理负担越大,越有可能表露出谎言识别线索。

1.2.3谎言成分的多与少

以说谎的方式为标准,谎言可分为直接的谎言、夸张的谎言和不易察觉的谎言。

直接的谎言是指谎言是完全虚假的,谎言中所传递的信息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例如,嫌疑人否认自己犯下的罪行,正在逛街购物的学生称自己在准备考试等。

夸张的谎言是指说谎者夸大事实或传递的信息超过了事实。例如,人们与朋友约会迟到时可能会过分表达自己的遗憾心情,在工作面试中过分表现自己的勤奋等。

不易察觉的谎言则是指说谎者故意通过避免或遗漏某些细节的方式,或者通过粗略说明事实的方式来误导对方。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所谓“性关系”的狭义定义,声称自己与莱温斯基有过亲密关系,但未发生“性关系”。

小结

本节介绍了谎言的多样性,具体包括:根据说谎动机可划分为善意的谎言和自向型谎言;根据说谎的后果可划分为高风险谎言、低风险谎言和零风险谎言;根据说谎的方式可划分为直接的谎言、夸张的谎言和不易察觉的谎言。

思考题

1.说谎行为有积极的意义吗?这种积极意义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社会活动中的一些实例来思考。

2.是否还存在其他类型的谎言?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1.3谎言识别的研究意义

古今中外,谎言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有调查显示,我们大多数人每天会遭受近200次欺骗。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善意的谎言和无关紧要的中性谎言。例如,朋友对你说“你最近身材越来越棒啦”,可能内心的想法是不忍让每日疯狂健身、节食的你感到失望。这种谎言能否被识破无伤大雅。但是,有些谎言却关系重大,上至国家命运,下至个人安危。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1]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后,兵少粮尽,四面楚歌。项羽竭尽全力趁着深夜带着八百名士兵向南杀出重围,希望能够渡过乌江到江东谋划东山再起,但在刘邦军队的一路追杀下,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在一个路口,他面对眼前的左右两条路犹豫不定,就向附近的一个农夫问路,农夫故意骗他说往左走。项羽相信了他,于是带领士兵向左边的路继续行进,不料却陷入一片低洼地之中无法前行,[2]汉军因此才追上他们。因兵力悬殊,项羽自觉大势已去,愧对江东父老,最终含恨自刎乌江,楚国灭亡。

诈骗,一个古老而又时常花样翻新、变种层出不穷的犯罪形式,如今已然成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安定因素。诈骗犯的一则谎言,可能会让一个家庭人财两空,欲哭无泪。2016年,山东临沂女生徐玉玉被骗走近万元学费后,伤心欲绝,郁结于心,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更为遗憾的是,类似的案件还在各地不断上演。

上述案例表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谎言识别都十分重要。对于谎言识别的深入研究,正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展现出它的重大意义,尤其是临床、司法、国家安全、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

著名微表情研究专家保罗·埃克曼教授在其文章中记载了一个案例: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向其治疗师表达了她经过治疗已经完全康复,想回家休养的想法。玛丽在提出请求的时候,神情愉悦而放松,显得十分乐观。治疗师以为她真的恢复了,于是同意了她的请求。但玛丽却意外地改口说自己刚才说了谎,其实是准备这次回去之后实施自杀。万幸的是,玛丽在关键时刻承认了自己的自杀企图,医院将她留下来继续治疗直到她真正康复。这件事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注意,保罗·埃克曼教授在对该视频进行逐帧回放时,发现当治疗师问玛丽未来计划时,她的脸上掠过一丝稍纵即逝的强烈痛苦、绝望的微表情(Ekman&Friesen,1969)。这个案例激发了研究者们对微表情探索兴趣的同时,也说明了医生准确识别患者是否说谎的重要性。在临床领域,准确识别患者谎言,了解患者对特定事或人的真正态度和想法,则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对症治疗,避免延误时机,减少患者的痛苦,有时甚至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不仅如此,在众多其他领域,准确甄别谎言同样重要。例如,在司法领域,法官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和证人是否撒谎,有助于掌握案件真实信息,从而做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在国家安全领域,安检人员准确识别恐怖分子的谎言,可极大地保证公共安全。同时,也可以识别对外间谍对国家机密的忠诚度,防止被策反。在金融领域,准确识别贷款者是否在说谎,能让骗贷者无所遁形,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风险。在人力资源领域,一些重要干部岗位的人员任用,关系着企业、组织未来的兴衰,准确判断被考察人的谎言,可以减少高级干部收受回扣、泄露商业机密现象的出现。不仅如此,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各式骗局,具备一定的谎言识别能力也能保障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开展谎言识别研究,寻找有效的谎言识别线索,提升人们的谎言识别能力,尤为重要。

小结

本节结合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详细阐述了谎言识别的重要意义。谎言识别在司法、国家安全、金融风险防范、人力资源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思考题

1.举例说明谎言识别的重要性。

2.了解微表情在谎言识别中的重要作用。

1.4说谎与识谎的“猫鼠博弈”

为了不为谎言所欺,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对于谎言识别方法的探索。无论是古代通过的神识法、刑识法,还是近代测谎仪器的使用(这些方法会在第2章详细介绍),人们一直想寻找到类似“匹诺曹的鼻子”那样灵验的线索。事实上,全世界的人对于说谎的表现都有一些普遍信念。例如,在研究说谎行为的实验室中,63.66%的参与者都提到了“注视回避”,28.15%的参与者认为撒谎者都比较紧张,25.30%的参与者认为说谎的人逻辑与内容不清晰,25.04%的参与者认为人们是否撒谎可以通过说谎者的非言语线索进行判断(NationalResearchCouncil,2003)。那么,这些被认为是谎言“标志物”的线索的可靠性有多大呢?

一些关于谎言识别准确率的研究数据似乎显得很“悲观”。未经特殊培训或仪器辅助的谎言识别者,通过非言语线索识别谎言的准确率通常介于45%~60%,也就是说,只比随机抛一枚硬币判断正反面的准确率略高一点而已(Bond&DePaulo,2006;DePaulo,Stone,&Lassiter,1985;Kraut,1980;Vrij,2000)。同时,研究也表明,即使对于专业的识谎者,如警察、法官、海关工作人员等,他们的识谎能力也不比外行人高多少。由此可见,识别谎言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极具挑战性。

不仅“肉眼凡胎”的普通人识别谎言很困难,就算有了各种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的加持,这些技术手段助力人们识谎的有效性依然受到质疑。例如,一提到测谎仪,人们觉得它非常神秘,往往会联想到电影等文艺作品里的相关情节——嫌疑人被捆在椅子上,身上、手指上连接了很多电极和导线,测谎专家一脸严肃地提出问题,嫌疑人一边回答,测谎仪一边记录参数的变化,不久之后他便认罪,案件真相大白……这种情景更多是编剧一厢情愿的想象。事实上,测谎仪一般指的是多导生理仪,是对皮肤电、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活动参数进行监测的设备。多导生理仪并不能探测谎言,只能探测到伴随说谎而变化的生理活动。同时,测谎仪并不是万能的,它只对没有经验的生手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强、社会阅历丰富的老油条,或者受过训练的特工人员,测谎仪的结果就非常不可靠了。例如,在1992年美国影片《本能》中,警探们对测谎仪奉若神明,而莎朗·斯通饰演的漂亮迷人的高智商女作家凯瑟琳却轻而易举地通过了测谎仪的测试,虽然事实证明她确实是杀人凶手。这种“漏检”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大量存在。因此,多导生理仪的准确性越来越受到质疑,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新的识谎方法。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热成像技术发现人们在说谎时鼻子和前额周围的区域温度会上升。也就是说,说谎可能会让人的鼻子产生变化,但不是变长了,而是变热了。此外,多伦多大学的李康教授通过血谱光学成像技术发现儿童说谎的时候,脸颊的血流会下降,鼻子的血流会上升(Liuetal.,2018)。上述有趣的发现被称为“匹诺曹效应”。通过热成像技术来检测谎言听起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该技术目前还不能适用于大规模的安检。这是因为热成像技术更可能将目标锁定在大量因紧张、兴奋或其他个体差异而使面部温度升高的无辜乘客,却无法识别真正的恐怖分子(Pavlidis,Eberhardt,&Levine,2002;Vrijetal.,2016)。

谎言识别之所以如此困难:一方面是由于说谎并不一定伴随着某种特定的动作、语言或生理反应;另一方面是由于说谎者有时会刻意使用反测谎的手段迷惑识谎者。反测谎是指被测试者使用手段对抗和干扰测谎过程的行为(Hontsetal.,1996)。权威研究数据显示,反测谎对于基于多导生理仪测谎的可靠性产生了严重威胁(NationalResearchCouncil,2003)。现在你只要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反测谎”,就会出现大量的网站、详细教程教你如何通过谎言测试。基于对测谎仪识别原理的了解,教程会告诉说谎者在回答基线问题时,在头脑中默默想象恐怖或令人兴奋的画面,或是计算复杂的数学题,甚至是采用咬舌头等方法来提高身体的紧张程度,以达到迷惑测谎人员的目的。说谎者有准备的应对和训练无疑会给谎言识别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说谎和识谎的关系像是一种“猫鼠游戏”。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线索识破说谎者的伎俩,而说谎者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测谎能力以逃避惩罚。为了能更好地甄别说谎者,应对日益高超的反测谎手段,谎言识别研究者一直在寻找更加有效的测谎指标。于是,基于脑电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等生理测谎的新发展应运而生,同时更加隐蔽的非接触式测谎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微表情和身体姿态测谎、声压测谎(基于声音信号的特征,详见第17章)等。美国《连线》杂志报道,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美国联邦机构已经投入数亿美元资金开展谎言识别的相关研究工作,旨在识别美国机场和出入境通道中可能潜藏的涉恐人员。近几年,随着AI(人工智能)迅速兴起,AI测谎技术也开始被寄予厚望,甚至人们称它是谎言识别的未来。相比传统的测谎技术,AI测谎强大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不仅能实现实时测谎,甚至能根据一些潜在关联的动作“迹象”预测谎言的发生。

总之,人类天生具有高超的说谎能力,各种各样的测谎手段不断被研发出来希望能够有效地应对。说谎与识谎就像鼠与猫的博弈,永远处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测谎在使实施测谎、出具结论更困难的同时,也促进了新的、更有效的测谎技术手段的诞生。利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有关原理进行测谎成为近来测谎研究的新趋势,我们期待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真相。

小结

本节介绍了谎言识别的常用技术方法及相应的测谎线索。同时指出说谎与识谎是一种博弈关系,尽管人类天生具有高超的说谎能力,但人类也在不断地研发各种各样的测谎手段来积极应对。

思考题

1.本节中提到的测谎技术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谎言识别的未来趋势是什么?如何实现?

[1]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

[2]原文:“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绐:欺骗。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46-90。

关于爱人的谎言电视剧全集,爱人的谎言电视剧全集免费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