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衣锦还乡电视剧古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红楼梦醒系列003:甄士隐悟道绝尘去,贾雨村衣锦还乡来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红楼梦醒系列”是作者再读《红楼梦》时,分享的阅读体会,立足文本,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角度切入,公诸同好者一起品评,力求为青年人做导读。本文是该系列第三篇,讲述了贾雨村如何赶考,甄士隐一家如何荣衰的故事……
话说到了中秋佳节,甄士隐素来是很看重贾雨村的,家宴过后便又在书房准备了一席,亲自去到庙里邀请贾雨村。恰好听到了贾雨村对月兴叹,自言自语,说了些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夙愿。酒过三巡,两人也越聊越起劲。贾雨村道出了捉襟见肘、盘缠无措的困境,甄士隐自然慷慨解囊送了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古人谦谦君子为人处世的周到。甄士隐一早看出贾雨村的才干过人,“必非久困之人,每每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什么机会”。在常人看来,借钱需要找时机,送钱何须什么机会。但在甄士隐看来,贸然主动提出赠予银两盘缠,会冒犯了别人,时时刻刻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总要在赠予和施舍之间做好平衡,哪怕自己是做好事,也想着要照顾他人的尊严。
在当今的社会新闻里,我们还是能常常看到捐资助学的新闻。有时那一幅幅捐款人和受助人的合影,多多少少有作秀的意味。更遑论,照片里受资助人还只是一个孩子。他确实贫穷需要资助,可是他需要的是这样大张旗鼓的资助吗?拍照、登报,这样是否越过了赠予的天平有了施舍的影子?如果错将赠予弄成了施舍,又有谁可以及时抚慰他内心的不安……
我想,甄士隐老先生是智慧的,他明白一个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是内心最脆弱的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面子,才是最需要呵护的。丢掉了尊严,才是真的丢了做人的根基。穷且益坚,坚挺的不是躯干,而是坚毅的独立人格,也唯有如此方能不坠青云之志!
87版《红楼梦》剧照
那晚两人直到过了三鼓才散去,也就是午夜十二点左右。甄士隐日上三竿醒来,想着要写两封信给京城的好友照顾一下贾雨村,谁知贾雨村留了口信,半夜三点就出发京都了。
不少的学者解读这一段时候,把贾雨村的迫不及待解读为急功近利,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显露了贾雨村的小人嘴脸。但我认为,这一段恰恰表现出了贾雨村急切上进的心情,谁忍心苛责这样一个努力抓住改变命运机会的年轻人呢?我想起蒙曼教授在百家讲坛《武则天》里关于机会的一段论述,她认为人面对机会的反应是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凡人”,常常是机会到了抓不住,任由机会悄悄溜走;第二个层次是“强人”,只要机会来了,就一定能抓住它,进而走向成功;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境界,叫“超人”,超人不是等待机会,而是创造机会。很显然,贾雨村属于机会来了紧紧抓住机会的人。我们扪心自问,属于哪个层次呢?
87版《红楼梦》剧照
闲处光阴易过,一晃到了元宵节,甄士隐命家仆霍启抱了刚刚四岁的女儿英莲看花灯,结果人群里走失下落不明;又接着葫芦庙失火把甄家也烧成了一堆瓦砾;只带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奔岳父,又遭嫌弃,没过几年就贫病交加……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人也许只有在逆境,才能更客观的审视人生,有所体悟。有一天,甄士隐拄了拐棍勉强到街上散心,就又遇到了瘸道士,一样的疯疯癫癫,嘴里唱着一首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甄士隐暮年之人经历这一连串打击,一生恬淡,倒也有些慧根的,随即就把道人的这首《好了歌》做了新的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朗朗上口,通篇大白话,却又寓意深远,甄士隐的注解就像是举了具体的例子。“天下事无好而不了者”,无论是功名、金银、娇妻,还是儿孙,都抵不过自己的生命本身的意义。
初读《好了歌》只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并没有能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马克思的人性观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劳动,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关系。”只要还有社会关系存在,就很难彻底隔绝功名利禄、人情世故。
甄士隐听了《好了歌》是大彻大悟,也不回家就直接跟着疯道士走了!我想,青年人读到这一段肯定不能如甄士隐般彻悟,但至少可以修炼自己放下“执念”,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本身。功名利禄可以有,人情世故也不能少,但是可以试着放平心态,不至于钻了牛角尖吧。
书法作品《好了歌》作者佚名
话说有一天,甄家的大丫鬟出门买线,恰遇到新的知府大人到任,一对对军牢快手开道,忽然瞧见轿子里乌帽猩袍的官府老爷,就是觉得这官儿面熟,但是想不起哪里见过。到了晚上,正要休息的时候,大门突然被一阵乱拍,许多人嚷嚷着“本县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甄士隐的岳父听了,摸不清头脑,也不知道惹了什么祸事,被吓到目瞪口呆。
原文第一回在这里就戛然而止啦。很显然,《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这种文体是源于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我们知道在古代大多数的老百姓是不识字的,他们不看书而是听书。讲书的艺人就经常会用到“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眼,为了能够吸引人下回接着来听,也经常在结尾处设置悬疑。就好比《红楼梦》第一回结语“不知有何祸事,且听下回分解。”
我们知道,新来的官老爷不是旁人,就是那旧日葫芦庙寄居的穷书生——贾雨村。至此,甄士隐去了,贾雨村回来,真正的“真事隐、假语存”。《红楼梦》的故事逐步展开,我们接着往下读……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