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少年康熙电视剧古装,苏州踹匠首次罢工,少年康熙是武力压制还是教育惩戒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670年大清康熙九年,苏州踹匠在窦桂甫的率领下集体罢工,俗称“齐行叫歇”的斗争,这是苏州踹匠第一次争取劳工权利的运动,不但惊动了苏州的官府,也直接通向北京最高统治阶层,是武力压制还是教育惩戒,清朝统治阶级面临考验。
为此,年仅17岁的康熙皇帝亲自处理此事,提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与康熙依法治国又重视道德理政的思维一脉相承。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1669年康熙八年,16岁的康熙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了真正亲政。1670年康熙九年康熙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重要的思想教育行动是十月初九康熙皇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这是康熙对顺治皇帝的《圣谕六训》进行升级,推出的2.0版本,扩展为16条即《圣谕十六条》。
在颁发《圣谕十六条》时,康熙特别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专以法令为事,而以教化为先”。如果推行刑罚只能“禁于一时”,而推行教化,则能“维于可久”,所以他“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
此后《圣谕十六条》正式成为全国臣民的行为准则,并形成制度,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由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向士绅、百姓与军人进行讲解。
《圣谕十六条》承载了清代封建社会基本的“核心价值观”,面面俱到地从各方面对民众进行了行为和道德规范,循循善诱地告诉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和应遵守的规章制度。
康熙九年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纳兰明珠,苏州踹匠罢工之事,尔可有附议?”年轻的皇帝康熙用犀利的目光看着纳兰明珠的脸慢条斯理地问道。
“回皇上,此次罢工起因年荒米贵和短头(踹布业主)克扣工银而起,踹匠领头窦桂甫四处奔走发传单约定踹匠齐齐停工,要求短头增加工银。臣与大学士索额图、江苏布政使慕天颜、两江总督麻勒吉、江宁巡抚玛祜商议,按照大清律法和《圣谕十六条》的思想,提出了踹布业主和踹匠需要遵守的劳务条约,对本次踹匠领头窦桂甫,廷杖驱逐离开苏州。”时任刑部尚书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纳兰明珠认真地禀报道。
纳兰明珠隶属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词人纳兰性德父亲。江宁巡抚管辖今江苏、上海区域,后改称江苏巡抚,驻苏州。
为了加强管理规范苏州踹布行业,康熙九年十月,苏州府专门立了一块石碑,题为《苏州府为核定踹匠工价严禁恃强生事碑》,碑文共有700多字,见《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53-54页。
主要内容:一是讲窦桂甫是如何聚众闹事,如何被官府缉拿,最后从宽决杖,驱逐出境。二是为此饬谕徽商布店、踹布工匠人等知悉:嗣后一切踹工人等,应听作头稽查,作头应听商家约束。倘有来历不明之徒,及恃强生事者,即行摈斥。三是核定踹布工价,照旧例每匹纹银一分一厘,两不相亏。店家无容短少,工匠不许多勒。俱毋故违,一体永遵。四是碑文最后刻有程益高、金胜记、吴元震、程义茂等21家布商同立。
由此,《苏州府为核定踹匠工价严禁恃强生事碑》记载了最早的苏州踹匠的“齐行叫歇”斗争,成为清代中国踹布工匠罢工最早的记录。
尽管,苏州踹匠第一次的抗争,劳资双方在官府的调解下,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但是,我们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康熙32年和康熙54年,苏州爆发了两次更大规模的踹布工匠罢工,还出现了类似工会形态的组织。
原本一直以为罢工这样的社会运动与工会这样的工人组织,是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思潮的传入,才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的。直至读到明清时段纺织手工业的资料,才知道在清朝康熙年间,苏州踹布工匠多次“罢工”,并要求成立类似“工会”的行业组织。当然那时候还没有“罢工”之说,而是被称为“齐行叫歇”,但性质是一样的。
那么,苏州踹匠在康熙32年和康熙54年的两次罢工,康熙朝廷是怎样处理的,请看下文。
本文《苏州踹匠首次罢工,少年康熙是武力压制还是教育惩戒》是《康熙与他的臣子们》的第八篇,谢谢阅读。
好了,关于少年康熙电视剧古装和苏州踹匠首次罢工,少年康熙是武力压制还是教育惩戒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