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一、市场分析
- 1。市场概述
- 3。政策和法律
- 二、用户画像
- 1。分发
- 2。用户需求
- 三.产品分析
- 1。勘探产品分析
- 2。灵魂产品分析
- 四.总结和建议
导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熟人社会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和宣泄需求,因此陌生人交友平台在Z世代群体中悄然兴起。本文首先分析了陌生人社交的市场和目标用户群体,然后讨论了《探索》和《灵魂》这两款具有代表性的社交产品,并给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和总结。
一、市场分析
1。市场概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app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强弱关系越来越适合解释移动社交媒体下的用户关系。
目前我们常用的传统移动社交app主要是熟人社交,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固的圈子里交流,连接着相对稳定、深厚的社交关系。
相比之下,弱关系连接是一种更为灵活和宽泛的社会关系,意味着两个被连接方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不同,信息更加多元化。基于弱关系连接的app用户相对来说粘性较小,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户往往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展现真实的自己。
在国内环境下,代表熟人社交的顶级流量,微博代表舆情发布平台的顶级流量,Momo代表陌生人社交的顶级流量。尤其是2018年,在陌陌全资收购7.5亿美元后,成为陌生人社交领域最大的M&A案,陌陌成为陌生人社交无冕之王。本文主要研究陌生人社交的产品领域。
陌生人社交互动的兴起与Z世代网络群体的社交特征有很强的相关性。Z世代指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他们受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产品的影响很大,是线上社交平台的主力军。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除了基本的社会需求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满足于关系拓展、放松减压、三观契合等更高的精神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这种市场需求催生了满足Z世代的新一代社交平台的诞生和崛起,比如Soul。
Soul于2015年推出。与被发掘的社会面值不同,Soul以精神社交进入市场,并在2018年吸引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年轻人。自2018年3月以来,一直稳定在App store社交应用榜单前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从Soul之火可以看出,市场上满足精神需求的陌生人交友应用空差距还是很大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逐渐开始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发展。
2。市场规模
图:2015-2020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及预测
(来源:艾媒北极星互联网产品分析系统)
根据艾媒咨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数据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峰值,6-7亿用户几乎达到行业天花板。
与此同时,以匿名著称的2014年诞生的《无秘密》、2015年推出的基于人格测试匹配用户Soul的算法、2018年推出的游戏都类似于漂流瓶的“一罐”,都透露出以陪伴和匿名为特征的陌生人虚拟互动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交方式。
虽然这种新型产品已经开发了很长时间,以满足年轻人交友的精神需求,但还没有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产品。就连目前看似火起来的Soul,也开始面临产品定位逐渐模糊、发展方向偏离初衷、随着产品业务的不断拓展、服务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而陷入同质化发展等问题。
对于早期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来说,他们不仅要面对留住自己用户的挑战,还要面对新产品的冲击。对于新产品来说,对于注重满足精神需求的陌生人来说,还是有很大发展空的,打造错位竞争、定位清晰的产品是可行的发展方向。
3。政策和法律
来源:艾媒咨询
2018年是社交的大年景,也让陌生人的社交一度陷入狂热期,这主要体现在资本的涌入和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激烈竞争上。大约有20款社交应用获得了不同级别的融资,上线仅7天,子弹短信就获得了1.5亿元的投资,实名制的商业社交软件获得了2亿美元的D系列融资。
然而,风险和机遇并存。由于陌生人交友app的激素匹配策略和审核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用户很容易在平台上进行回避、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行为。2019年第一季度,在国家扫黄打非政策下,多家陌生人社交平台先后被分销渠道和国家监管部门关停,产品定位为“灵魂社交”的Soul情不自禁。
尤其是对于探索、陌陌等一系列以荷尔蒙配对为特色的产品,灰色区域的触碰与产品定位重叠,这将是其长期的痛点,也是陌陌发展直播电商等其他商业模式的原因之一。
二、用户画像
1。分发
图:2019Q1中国陌生人社交应用的性别分布(来源:艾媒咨询)
从陌陌、灵魂、拥抱、相遇、对面等陌生人社交APP用户的五张知名画像来看,男性用户占据主要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掌握更多的女性用户是陌生人社交产品的一大竞争力。
图:陌生人社交用户年龄分布(来源:Mob Institute)
根据Mob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陌生人社交用户年龄分布,在用户活跃度方面,陌生人社交app的主要用户为35岁以下人群。以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弱势社交产品Momo为参照,目标用户的年龄组主要在18-44岁之间,核心用户主要在18-34岁之间。
这些头部用户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性,他们的社交圈相对固定;生活方式稳定,空休闲时间碎片化。陌生人社交新剧《Soul》《拥抱》《相遇》的头部用户集中在18~24岁。这些用户大多是在校学生。空他们闲暇时间多,注意力集中,有小众的兴趣爱好,消费能力不强。
图:主要陌生人社交应用用户的地理分布(来源:Mob研究院)
地理上,二线城市是陌生人交友需求最强烈的地方。因为中国总体上有大量的二线城市,同时也有大城市的生活压力。此外,与精神社会化相比,颜值社会化在下沉市场更具优势。
从消费特征来看,下沉市场的收入绝对值与一二线城市有较大差异。他们更有选择性,对价格和品牌更敏感。同时,一二线城市对品牌的忠诚度也远高于低线城市。如何把握产品定位,权衡市场非常重要。
图2.1.2六类应用使用周期分布(来源:中国电信)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社交应用的用户在9: 00到23: 00之间的时间相对均匀,主要是利用碎片化的空空闲时间使用产品。
2。用户需求
图:用户对陌生交友app的需求(来源:极光研究)
根据Aurora的调查数据,目标用户更多地使用陌生人的交友应用,寻找可以聊天的对象,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有目的地结识异性,发展更深层次的短期或长期关系,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高。
图:线下聚会好友数量统计(来源:极光研究)
上图更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在社会工作、经济、地位的多重压迫下,也在要求精神上的支持。
可见,很多目标用户往往只希望在特定的生活场景或碎片化的时间里,找到线上“树洞”来缓解孤独,从而在熟人的社交中发泄自己不敢吐露或不便吐露的情感。
陌生人社交应用的匿名、远离的环境可以给用户一种异地恋的安全感,陌生人社交应用中的大量用户不会尝试或者几乎不会尝试将陌生人社交应用中的弱关系链引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目前app store中有很多关于陌生人交友的产品,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笔者随机调查了身边的一些用户,大部分用户认为很多应用里有很多版块是自己用不上的。
当然,当一款应用成熟后,会开发出很多新的功能版块用于业务开发或业务合作,但冗杂的功能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可能会对主版块的使用造成一定的拥堵或限制。
特别是对于app的新用户来说,很容易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导致app学习成本增加,选择放弃,造成用户流失。对于陌生人的社交app,尤其是新开发的社交产品,摸清用户需求,先做好必要的版块,坚持定位尤为重要。
三.产品分析
1。勘探产品分析
1)产品定位
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平台致力于打造基于面值的社交产品,能够解决目标用户的“离单”需求。
2)用户分析
探索用户数量庞大,且多为男性用户。根据艾瑞提供的数据,男性探索用户比例为57.91%,头部用户主要在18-35岁之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发掘的核心用户群体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和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还有一些有一定社会经验的社会人士,他们的目标用户主要针对白领市场。
它的用户活动范围广,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于目标用户来说,生活忙碌,希望交友能简洁高效。所探索的卡片交互设计可以很好地满足其用户群体的这一需求。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分析,除了一线、二线目标用户外,在下沉市场的探索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
图:探索用户的性别分布(来源:艾瑞指数)
图:探索用户的年龄分布(来源:艾瑞指数)
3)产品功能
探索的核心功能是用户基于上传到平台的个人写真卡来决定自己的善意意向,只有彼此感情好的人才能成为朋友,这是朋友圈后续查看、聊天等所有互动操作的前提。
从这个维度来说,用户的隐私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只有两个用户都喜欢自己的右笔画,才能成为朋友。他们不会根据地理位置打开附近用户的动态,其他用户也不会注意到他们正确的笔画,这有效地帮助用户过滤掉了干扰信息。
虽然主游戏比较单一,好友也主要以抽卡的方式进行筛选,但简单快捷的交互设计给用户带来了不错的体验。在产品的功能布局中,为了扩展功能,使用底部选项卡形式来承载更多的功能。
其产品主页主要有抽卡功能,这是后续交互的前提;消息页面显示好友和聊天信息,同时支持搜索。新增的flash聊天功能根据距离匹配在线用户,用户与匹配的用户聊天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解锁双方头像成为好友。发现页面有朋友圈入口和匿名暗恋入口;我的页面主要展示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权益。
4)优缺点分析
优点:
探探高效易学的划卡式交互非常成功,用户学习成本低、上手快,很适用于用户利用零散的时间使用产品;其他用户对用户个人的右划喜欢并不进行通知,避免了无效信息对用户的打扰;从用户使用该款社交软件的心理出发,用户可能不希望附近的人直接就能看到个人主页和动态展示的信息,因此探探并未因为直接开放查看附近用户动态的权限,而只有在双方互选之后才会公开;基于产品主打陌生人社交、脱单等功能,用户并不希望正在和自己聊天的异性看到自己和其他异性用户之间的亲密互动,因此在探探的朋友圈中评论和点赞都是私密不公开的,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
不足:
由于探探主打颜值社交,对于大部分颜值并不突出的用户来说并没有优势,除了引入高颜值用户对他们带来吸引外,如何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感从而留住用户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产品新推出的闪聊功能需要用户聊天到一定数量后才能解锁双方头像,虽然增添了神秘感,但这与产品最初的定位相悖,也使产品本身简洁高效的特色打了折扣,这可能造成用户之间聊天质量不高、兴趣寥寥,对产品本身想要进行“颜值社交”的目标用户是否真正有吸引力也是一个问题。
2。灵魂产品分析
1)产品定位
基于大数据匹配算法的陌生人交友平台,致力于打造灵魂社会化、思想化的社交产品。
2)用户分析
Soul作为陌生人社交市场的一匹黑马,前期吸引了大量女性用户,因为在豆瓣、Tik Tok、微博等女性用户众多的app上做广告,也因为“精神社交”的产品定位。
与男性相比,女性往往更敏感,在社交过程中追求更深更细腻的沟通方式,对外表的要求也比男性低。因此,Soul刚进入市场时,长期保持女性用户多于男性用户的性别比例,形成了粥多僧少的畸形局面。如图2.2.1所示,艾瑞数据提供的2018年7月灵魂用户性别比例。
图:用户的性别比例(来源:艾瑞指数)
产品逐渐成熟后,Soul的营销策略也越来越多元化。此外,凭借用户中女性更多的优势,更多的男性涌入。
如图2.2.2所示,可以看到2021年2月艾瑞数据提供的Soul适用人群性别比例。可以看出,产品用户性别比例逐渐平衡,男性略多于女性,符合当代网民使用的总体分布。
图:用户的性别比例(来源:艾瑞指数)
从年龄分布来看,Soul的头部用户也主要在18-35岁之间。可以看出,这些群体对交友有着迫切的需求,但与探索相比,Soul的用户群体更年轻,主要是大学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年轻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普遍较高,比较产品的新鲜玩法。因此,除了基于算法的Soul匹配,Soul还引入了语音匹配、堵脸视频匹配、附近“爱铃”匹配、群聊派对等新玩法。
图:用户年龄比例(来源:艾瑞指数)
从地域分布来看,Soul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下沉市场的后劲不足。
3)产品功能
Soul的功能主要包括聊天、发布动态、动态广场和个人信息。主页以星球的形式随机曝光用户,利用卡片导航显示各种匹配游戏的入口。
该方块显示用户和推荐的趋势,同时根据主题分类添加发现页面部分。即时发布支持音频、图片、文字、投票等多种形式,引导用户发布内容,保持社区活跃状态。
聊天页面分为通讯录和聊天页面两栏,显示所有历史聊天用户,并支持搜索功能,用户可以搜索历史聊天用户或聊天记录。此外,用户可以通过设置自己的心情和在线状态来选择目前是否要聊天。个人主页显示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过去的趋势、数字和统计信息。
4)优缺点分析
优点:
基于头部用户多为年轻群体,Soul的匹配玩法非常多样化,同时满足了不同特征用户的需求,如感性的用户可以选择灵魂匹配、音控用户可以选择语音匹配、以恋爱为目的的用户可以敲响恋爱铃等等。Soul精神交友的定位和合理的广告投放吸引了一大批女性用户,前期又以女多男少的广告营销不断吸引男性用户的加入,营销策略非常巧妙。此外,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跟随灵魂找到你”的宣传语不仅抓准了女性用户的心,也带来了很多孤独、有一定精神需求的孤身打拼的青年用户。用户之间在聊天时,聊天页面会展示聊天好友之间的聊天热度,以点亮爱心的形式吸引用户继续聊下去,以完成小目标的形式提升了用户粘性。
不足:
匹配算法还不完善,通过简单的测试还并不能对用户进行准确的画像,从而导致产品主打的灵魂匹配准确度不高。用户对匹配好友的选择没有足够的自主性,主要依靠算法随机匹配,用户的参与度不高,匹配结果可能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预期。匹配的门槛较低,用户的聊天列表突然会出现很多人的打招呼消息,对用户造成打扰。产品的广告宣传投放多,短期内吸引了一大批用户,但产品自身的管理并未跟上,导致动态广场质量下降、有很多用户晒自拍,背离了产品的初心。产品上线的新功能和板块过多,空间排布并不十分合理,模糊了产品的重点,也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四.总结和建议
陌生人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扩大社交圈和情感交流的平台。主要用户群体多为18~35岁,急需交友。从地理上看,分布在二线城市最多,因为中国整体二线城市数量众多,同时也有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
目前国内陌生人社交市场主要以“陌陌”、“探索”为主导,以社交网络为主,后期发展直播等服务,转型相对成功。Soul作为陌生人社交市场的后起之秀,以精神社会化为定位,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精神社交app的领头羊。
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宣传,目前产品中社区的内容质量变低,定位模糊,似乎有些急于求成,有从原来的差异化竞争到同质化竞争的趋势。
从国内外陌生人的社交市场来看,一般来说,国内外社交产品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国内社交产品往往要考虑到不同目标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开发出许多功能板块,力求打造出一款大而全的产品。
然而,国外的产品更多的是纵向细分,往往只专注于创造独特的功能,服务于有特定需求的群体。这两种产品各有优缺点。
对于中国来说,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开发一个大而全面的产品是很自然的。但如果追求无知大而全,可能会给用户造成学习成本高、产品定位逐渐模糊等问题。
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尽管在持续的版本迭代中引入了许多新的功能,但它们往往没有反映在用户的主页面中。用户需要在聊天界面拖拽查看小程序,需要在支付主页面查看理财、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等其他延伸合作项目,可以在设置中管理发现页面。
这种方式不仅稳定了只需要基本社交功能的保守用户,也吸引了更多愿意学习和开发新功能的年轻人成为深度用户。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仅在中国适用,在陌生人社交应用中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肖迅,一年级研究生,22年毕业,一岁品小白,找实习。这是我的第一份产品分析报告,有很多不足。谢谢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最初由@ Xiaoxun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