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牛汝琛
昆仑山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神山。原始世界观往往把最高的山视为神圣的地方。黄帝华夏集团对昆仑的崇拜与昆仑山有关,昆仑山离天最近空,最有可能被想象成是天帝的宫殿和下界的神群,也是众神唯一下凡的地方。千百年来,没有一座山被赋予了比昆仑山更神秘、更神圣的色彩。
昆仑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龚宇》。原话:“织皮昆仑,析枝渠,寻寻觅觅,西戎乃叙。”意为昆仑、承志、曲曲、叟等四国,其人皆穿皮衣,合称西戎。《尚书·正一书》引郑玄注,指曲叟、昆仑、解指,为三山之名。
昆仑山一直是中国古代居民眼中最尊贵、最神圣的山脉。张骞是昆仑山第一个长途旅行的著名探险家。从大月氏回中原的路上,张骞沿着当时被称为“南山”的昆仑山北麓,自西向东跋涉了一两千公里,充分领略了这座名山的壮丽风光。回到长安后,他向汉武帝报告了他对“南山”的所见所闻。
后来西汉的使者多次路过这里。“汉朝造穷河源,河源出于玉田,其山满玉,集帝王古书,名河出之山名为昆仑云”(《史记·大宛列传》),意思是汉朝使者在塔里木盆地追溯黄河源头,发现河源在玉田南山,山上盛产玉。因此,汉武帝根据《龚玉》、《山海经》等先秦典籍的记载,将玉田山命名为昆仑山。司马迁也认同这种说法,“燕泽潜入地下,河源出江南”(《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所做的就是把玉田河(今和田河)确定为黄河的源头,并把它发源的那座山命名为昆仑山。虽然后人有时会把昆仑山的名字放在其他地方的一些山脉上(比如祁连山等)。),永远动摇不了玉田南山作为昆仑山的正宗地位。
汉代人把昆仑山和黄河连在一起,不仅是基于科学不发达的想象,而且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命运。黄河是中华文明伟大的母亲河,而昆仑山则是中国居民眼中最尊贵、最神圣的山脉。最伟大的河流源于最神圣的山,这不仅符合当时人们非常敬仰的命运,也显示了大一统理念对中国人民和西部地区的深远意义。
从历史文献和专家考证可知,自其自身的文字记载来看,“昆仑”这一名称实际上是一个地名多的地方,因此出现了多个地名同名的现象。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献都有一定的山,所以“昆仑”这个名字出现在西北的很多地方。
实际上,对昆仑位置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顾颉刚先生认为,《山海经》中的昆仑就像是在甘肃、青海、新疆。这种理解实际上意味着昆仑是一个大区域,位于甘肃、青海和新疆的毗邻地区。谭启祥先生认为,《五藏山经》中的昆仑山位于酒泉南部甘青交界的祁连山之巅,是狭义的认识。
《海内西京》和《海外南京》对昆仑山的描述表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原本不是大自然创造的巍峨山峰,而只是一座人造建筑,即一座观影授时的殿堂。昆仑原本是祭坛的名字。《史记·封禅书》云,汉武帝时,“明朝地图上有一个大殿,当时济南人的玉带带走了黄帝。四面都没有墙。上面盖着毛,水从宫墙流过。这是一条复杂的道路,上面有一栋建筑。西南人注定要去昆仑”。
当初“昆仑”被误解为一个山名,是因为“昆仑”还没有落实在某一个具体的山峰上,人们心目中所有的神山都可以用“昆仑”来形容。《尔雅·实秋》说:“一山成敦丘,然后是陶丘,然后是融山、昆仑山。”由此可见,“昆仑”原本不是一座山的专门名称,而是一座神山的通称。
总之,后世对《山海经》中昆仑的位置争议如此之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昆仑不仅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即甘、青、疆毗邻地区为广义昆仑;酒泉南部的祁连山是狭义上的昆仑山。另一方面,昆仑中有现实与现实的区别,即宽窄昆仑为真昆仑,看服时的明堂为虚昆仑,后来衍生为禅天祭祀对象的明堂为虚昆仑。汉代以后,昆仑一般指玉田南山,也就是现在的昆仑山。
在《先秦史》中,翦伯赞指出:“野蛮之初,分布在甘肃、青海的羌族也开始了新的迁徙。一部分沿着南山北麓的自然走廊向西迁移到新疆,与最初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氏族接触。在中国传说中,许多神话人物都与昆仑山有关,或者与西王母有联系,这就隐含了这一历史内容。”
其实古人已经将昆仑神话付诸实践。根据《淮南地形训练》:“昆仑山的山,或者说上北山的山,是一座凉爽的山,爬上去就不会死。或者加倍它,它叫吊圃,爬它是精神,它能制造风雨。或者两次,是天的维度,是登高之神,意思是太上皇的居所。帮木在扬州,一天的地方。木头是杜光造的,所有的皇帝都是从上到下的。天中间没有景,他们喊的时候却没有声音,覆盖了天地。”
在古代,当人们能够运用他们的想象力时,他们充满了幻想。当时我仰望天空空看到的是一片广阔,高不可攀。我以为一定有一种物种超越了我们,生活在其中,叫做神或精灵。它的能力很强,而且年轻而不朽。顾的身体和情感意志与今天的人相似。人类的宗教心理,因为要求神与人相通,导致了神神同态论、天人互动论、转劫论等理论的出现。古代人思想单纯,但为了和凡人取得联系,他们幻想众神永远生活在地上。因此,寺庙和神龛被建立起来,成为神保护他们驾驶的地方。但上帝不可能永远活在尘埃里,所以他把高山想象成上帝大地的栖息地。于是,“昆仑山”应运而生。
昆仑的词源指“天球”。
《康熙字典》说:“万物皆谓昆仑。”《晋书·天文志》说:“天穹如鸡,界如帘,四海之面围之,生机勃发。”“穹”字是昆仑的词源。昆仑的本义是指天体。如果用一个音节(快读)来表示昆仑的发音,就是“艾”。圆顶是“圆顶”,“圆”是半圆山。唐明是呈现天道运行的地方,所以成为人间天堂的缩影,因为天叫昆仑,它叫昆仑。
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昆仑文化作为黄河文明,一直为中国早期文化的传播提供动力。昆仑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的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和精神源泉。
几千年来,没有一座山被赋予了比昆仑山更神秘的色彩,更难以精确定位。一方面,这里不仅有一个宽窄不一的昆仑,还有一个现实与现实的区别,那就是宽窄不一的昆仑才是真正的昆仑,汉代以后的昆仑一般指的是玉田南山。明堂,形似报时堂,后来衍生为禅宗祭天的对象,明堂称为虚昆仑山。
昆仑原本不是大自然创造的巍峨山峰,只是一座人造建筑,即观察时间、发号施令的殿堂。昆仑山的词源是古汉语“艾”,意思是“穹”(天球)。在古代,“昆仑”不是山的专门名称,而是神化山的通称。昆仑的神话意义是具有祭天、祭禅功能的山。
原文发表于《中国测绘》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