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众筹”这个风口,创业者蜂拥,资本追逐。连互联网新晋巨头京东也不能例外,2015年3月29日,京东股权众筹上线,而动用了众多流量和营销资源,所取得的数据也是漂亮的:
上线一个月后(4月29日),京东股权众筹平台——“东家”,各类股权融资项目融资额已经达到1.19亿元,平均每天融资超400万。平台共计给投资者呈现22个项目,其中上线募集15个,路演预热7个。上线项目融资完成率达到127%。其中,“听风安全卫士”和“助家”两个项目完成率达到200%,“夹克的虾”和“十方旅行”两个项目完成率超过190%。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运营能力都如此强大,好处自不必多说,坏处就是导致很多根本就不合理的商业模式也能短时间内“HIGH起来”,但一时很high,却忘了本质,难抵药效消退后的难堪。
其实京东的股权众筹模式并不合理,而许多有潜力的股权众筹平台也因为被掩盖。
为什么说京东股权众筹不合理?
不管每天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有多少带着”众筹“概念的公司诞生,当下的所有众筹商业模式都是由这四种概念组成:捐赠众筹、预购众筹、借贷众筹、股权众筹。股权众筹参与者,有和借贷众筹参与者一样的风险厌恶程度,而要求的回报又是所有众筹中最大的。京东众筹有两个明显问题:
1.风险巨大,完全无法保证出资人资金安全。
2.无法承诺回报。
一般的借贷众筹平台都会把风控做到坏账率仅在3%以下,就算有坏账也会平台承担,给予用户承诺的预期回报。
业内人士都知道风险投资本来就是个“小概率,大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的游戏,哪怕是经纬、红杉、IDG这样的中国顶级投资机构投挂掉的企业都在数百家以上,顶级风投都不敢打包票说今年投资的项目有50%以上的成功率。
而京东让某个机构(例如红杉)领投,其他人用众筹方式跟投的行为不能降低任何投资风险,最多只是壮胆。至于回报,创业公司回报股权投资者只有两个时机,第一是被收购,第二是IPO。无论收购或者IPO都是一个高风险,长时间的过程。先不说和买彩票一样艰难的IPO之路,就收购来说也是机会渺茫。IT桔子数据库显示,2014年国内共发生220起并购事件,涉及金额1500亿元,这已经是历史新高,而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数据,中国每天新诞生的公司就超过一万家。
总之就是你参与了股权众筹也不一定保证这家公司能存活到被收购或者IPO(起码要3-5年)。能被收购或者IPO了,你作为只占股0.01%~0.03%(至少也得付出10万人民币),也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
京东对于股权众筹参与者不能承诺风险,没有建立成熟的回报体系,就注定京东股权众筹现有模式难以走远。请问谁会安慰那无知的少年,谁会为去做一个风险超高,而且承诺的回报虚无缥缈的投资呢?
最终京东只是沦为了项目的营销平台,而京东也确实只能以此为卖点吸引项目了:
麻辣美食O2O“夹克的虾”,在“东家”上线融资以来,其单日营业额已经翻了近三倍;社交平台“拉拉公园”注册量猛增;社区O2O项目“助家”的APP注册和访问量均翻了五倍以上——这才是项目和京东股权众筹能合拍的真正原因,京东的品牌营销和流量还是很过瘾的,但难以长久。
什么样的股权众筹模式靠谱?
股权众筹,相比于捐赠众筹、预购众筹、借贷众筹,需要参与者拥有专业水准,以及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其实京东也设置了相应的门槛,如金融资产超过100万元,年收入超过30万元,专业的风险投资人等,但是京东的失败点在于他没有圈住这批受众,京东是个流量和营销平台,而无社群聚集和服务能力。
YC与云筹这种股权众筹模式虽然远不如京东热闹,但是确实最能保证股权众筹参与者利益,并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互联网提升的是信息交换的效率,而非取代服务。服务就是服务,具有个性化和必须重度运营,而不是标准化的3C产品和流量生意。希望在京东的一地喧嚣之后,股权众筹还能往正确的方向走去。
拓展阅读:
To-Do智能手表登录Kickstarter众筹
10月京东众筹遛娃APP 儿童智能穿戴用品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