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网友最近吃得有点太好了,还能看到国家队亲自下场做团播。
8月11日晚,吉林省歌舞团在抖音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团播表演——长春网红“王铁柱(雪饼猴🐒)”和“紫霞仙子”一起翩跹起舞,背景音乐是乐器达人“竹笛🎋愉悦”的美妙笛声,不少网友第一次在直播间看到这种“浓缩版”的舞剧演出。
新榜旗下抖音数据工具新抖显示,这场团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破万,累计获得65.8万观看。有网友评论“省级院团也来团播了,平时都看不到”,“来自国家队的降维打击”。
曾几何时,团播还是颇具争议的直播形式,但在最近,团播却得到了“国家队”认可,吉林省歌舞团,连陕西省歌舞剧院、江西省歌舞剧院、甘肃省歌剧院、桂林市歌舞团等国有院团纷纷尝试下场做团播。
团播为何能成为上半年演出市场的最大黑马,吸引到“国家队”入场?团播将如何改变线上文化消费格局?近日,新榜编辑部对话了吉林省歌舞团负责人,以及白鸟文澜、海川星辰、永浪文化等头部公会,聊了聊团播的新变化、新可能。
爆火之后,团播成了“文娱新战场”
近些年,随着院团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国有院团不得不自负盈亏,寻找新出路。吉林省歌舞团副团长段振楠告诉新榜编辑部,团播既能让更多用户看到吉林省歌舞团的表演,又能有一定经济收益,是个不错的探索方向。
今年5月,段振楠开始在院团内部抽调人手,筹备团播,其中演员30多人,幕后近20人,并在7月23日进行了第一场直播。据悉,为了入局团播,吉林省歌舞团不仅找到了吉林省内的顶尖摄像师、灯光师帮忙调试设备,还从团内筛选精兵强将。比如演员满满就是二级舞蹈演员,曾参演过央视大型晚会。
“虽然现在开播还不到一个月,但我估算,参演演员和幕后人员的月工资至少能增加15%到20%。”观众的认可和上级领导的表扬,让段振楠对团播充满信心。他计划在跑通业务后成立二级子公司,专门操盘团播这项业务。
团播的风潮不仅吸引到了吉林省歌舞团等国有院团,不少“综艺大佬”也选择躬身入局。
宋秉华算是国内综艺的元老级人物,入行30多年来,先后担任湖南卫视、优酷等平台综艺负责人,监制、制作了《火星情报局》《这!就是街舞》等多档爆款综艺。2024年8月,在深入考察2个月后,宋秉华创立直播机构白鸟文澜,正式入局团播。
谈及入局团播的原因,宋秉华认为,传统影视综艺给到新人的机会太少,他见识过太多等待机会、生活窘迫的年轻人。
“比如在韩国的偶像工业里,需要花费两三年时间去培训100多个年轻人,但最终可能只有5个人能出道,且这5个人可能只有10%的概率能走红,但100多人的数年青春,就这样一无所获地消耗掉了。相比之下,团播更实际,一个直播间就能给5-7个年轻人提供舞台。”
抱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制作湖南卫视《歌手》的七维动力,出品《这!就是灌篮》《我和我的经纪人》的日月星光传媒等。其中,七维动力旗下的团播厂牌 @SLAYD 曾获得央视综艺《开播吧!国潮》团播赛道冠军,日月星光传媒打造了女团黑月S、男团NSN。
更早之前,原本做个播(指单人直播)的海川星辰、永浪文化等直播公会也纷纷调整业务,加入这场团播群战。
早在2021年,永浪文化就带着“团播会是未来娱乐直播突破口”的判断开始深耕团播。现如今,永浪文化旗下的梦华录已经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古风团播厂牌之一。意识到用户对多人才艺直播这种形式的兴趣度更高,公会也更容易做出差异化和娱乐性后,海川星辰于2023年全面转向团播。现如今海川星辰旗下拥有35个团近400名主播。
到现在,团播已经成为内容行业声量最大的业务之一。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有业内人士分析,2025年全行业团播直播间数量将达到5000-7000个,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亿元。
内容升级、模式迭代,团播加速变革
随着专业选手下场,精品团播不仅制作成本上升至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内容形式和商业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容方面,专业玩家们从主播功底、设备资金等多个方面对团播进行了全面升级。
海川星辰COO金明透露,海川星辰会定期在杭州、重庆等城市举办街舞大赛,筛选出具备专业舞蹈功底的主播。现如今,海川星辰的主播主要由参加过内外舞蹈大赛的专业舞者、拥有舞蹈工作室的舞蹈老师,以及热爱跳舞的大学生组成。
这样一批舞蹈能力极强的主播,再加上视觉艺术、技术等中台部门的加持,也让海川星辰把团播办成了“线上版《这!就是街舞》”。
专业玩家们在设备资金、幕后人员上也非常舍得投入。七维动力直接搬来了电视工业的全套解决方案,灯光硬件用的是大型晚会同款,整体舞台、灯光设计由爆款综艺原班人马构建,即使是普通化妆师,从业经历也是十年起跳。
商业模式方面,持续升级的内容,让团播有了探索更多元商业模式的底气。
有的团播改变了用户的消费逻辑,让团播从为主播个人魅力打赏,变成为舞蹈美感与文化价值买单。在刘凡看来,用户看团播看的不止是热闹,还希望从中感受文化价值。为此,永浪文化通过专属舞美团队定制,结合LED还原古风场景,打造出全网唯一水舞台,为用户创造出独特的沉浸式团播体验。
有的团播专注服务更理智、更长久的“事业养成粉”。在金明看来,“事业养成粉”打赏更多为的是娱乐放松和情感代偿。“一方面,在繁忙工作之余,用户希望通过观看团播获得一丝自由和惬意;另一方面,陪伴主播不断登上更大的舞台,用户能获得一丝满足感,想起曾经学舞的自己。”宋秉华补充说:“团播因为粉丝相对少,沟通更多,粉丝生态也更为健康。”
当用户不仅仅是为情绪打赏时,团播也有了健康长效发展的可能。
不久前,永浪文化和游戏《逆水寒》进行了一场仙侠古风直播大秀,将用户带入一个梦幻的游戏江湖,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3.5万人。段振楠认为,团播不仅可以和线下文旅结合,宣传吉林当地的文旅景点,还可以吸引更多用户走到线下,为吉林省歌舞团的剧院引流。
内容形式升级和商业模式迭代提升了团播的行业上限,平台的规范化治理则净化了团播的行业生态。多位从业者提到,抖音对行业的规范化治理,在让不合规、想赚快钱的公会消失的同时,也给了正规公会更好的生存空间。
金明举例说,上月底抖音进一步提高对团播内容的要求,才艺占比不足三分之二、主播服装暴露、直播间灯光有暧昧导向甚至直播场景过于单一等都会成为扣分理由,这将进一步淘汰内容不达标的公会。宋秉华提到,客观地讲,抖音直播规范度越来越高,头部公会已经形成共识,绝对禁止主播线下与观众见面,无论是不是“榜一”。
在平台带动下,越来越多公会也开启自查。比如永浪文化通过主播自查、运营初审、风控终审的三级审核机制来规避内容违规风险,苏江传媒则通过开除两位人气主播和相关运营的方式重申了“禁止主播私联粉丝”的红线。(延伸阅读:《主播私会“榜一”将成过去式?多家公会开除违规头部主播》)
团播的不断发展壮大,还带来了更多职业可能。
一方面,团播给了主播更多成名机会。在七维动力创始人芦林看来,团播把电视时代的直播方式通过技术能力的构建,压缩到了一个更轻量级、更快速反应的直播当中,这缩短了艺人的成名路,给了很多有才艺的人新机会。七维动力旗下的屈博宇,原本只能在小剧场演话剧,转型做团播后很快就获得了登上芒果TV、央视等更高舞台的机会。
金明预测,团播有可能成为艺人出道的一个新途径。“未来或许有一天,团播会变成筛选艺人的第一道关卡,打造个人IP则是成为真正艺人的第二道关卡。”
另一方面,团播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无忧传媒团播负责人糖糖提到,除了幕前的主播外,团播幕后提供了直播策划、导播、摄像运镜、数据分析师、舞蹈老师、妆造师等十余个岗位。为了撑起团播业务,无忧传媒组建了全链路运营团队,今年上半年团播业务板块的员工人数同比增长775%。此外,00后应届毕业生舟舟,靠着做团播运镜师,单月底薪能达到1.6万元。
刘凡还提到,团播和传统演艺行业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传统演艺行业为团播注入“专业基因”,团播则为更多传统演艺从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永浪文化有超过30%的岗位从业者来自影视、剧场、艺校等传统演艺领域,这增加了团播的内容厚度。”
现如今,团播正成为继短剧之后,又一个同时具备优质内容、商业价值和就业机会的新内容行业。
团播能长出《浪姐》和《街舞》吗?
为什么团播的发展如此迅速?
宋秉华认为,当下的娱播其实是下一代媒体的早期阶段。在他看来,爱优腾芒等视频网站的本质是货架媒体,解决了用户在任意时间、地点看任意内容的需求,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本质则是账号媒体,它把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主动推送到用户面前,并提供了几乎无限的互动能力,让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直接面向用户,进而直接变现。
“未来团播一定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主流,最终长出可以媲美《快乐大本营》《这!就是街舞》《我是歌手》《浪姐》等顶级综艺的内容,只是需要时间。”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的乐器团播,“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戏剧团播,到“天幕之下·LIVE”的剧情团播,“SH-拳皇格斗家”的COS团播,再到“康巴男团”和“弦韵女团”等少数民族风格团播,虽然数据不同、内容各异,但却都给用户带来了新鲜感,成为团播探索内容边界的新尝试。
刘凡提到,团播本质上是一种实时互动的内容生态综合体,未来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甚至可能重塑一部分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因为团播精准击中了当下文化消费的痛点:年轻人既想要专业的内容质感,又渴望“不端着”的参与感;年轻人没时间、没精力频繁走进剧场,团播则能让他们在碎片时间里,通过手机获得“剧场级”的内容。
整体来看,随着直播势力和文娱势力的融合,团播在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带来快乐、治愈的同时,也逐渐演变为演出经济的重要一环。金明就认为,团播和演唱会都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群体娱乐体验,同时具备情感链接,社交分享等特质。“未来团播和演唱会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因为他们都是通过娱乐内容连接人。”
某种程度上,团播的走红和演唱会经济、谷子经济的爆火类似,都让用户有了一种“我的喜好被看见、被实现”的参与感。这对被孤独感包围的当代年轻人显得尤为重要。
团播飞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在刘凡看来,这两年团播的最大变化是从“谁都能做”变成了“需要真本事”——舞蹈编导要懂叙事,造型师要懂美学,运营要懂数据,主播要懂文化、懂互动。从业者只有少些赚快钱的浮躁,多些做内容的耐心,才能让团播从流量风口变成长久赛道。
段振楠则强调,专业化、剧情化会是团播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就在考虑通过新的编排,将《白蛇传》这样的经典剧目搬到手机屏幕中。手机直播和线下剧院表演有着客观上的不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场景中进行专业化的舞蹈表演,演员如何适应团播互动式的表演,这些都需要探索。”
现在的团播虽然内容尚显稚嫩,但只要从业者持续提升内容、运营、技术等能力,不断满足用户在新时代下的新需求,就有希望成为下一种文化消费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