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膝,甩臂,起跳,落地——这是再寻常不过的跳远动作,不寻常的则是参赛选手——一台金属打造的人形机器人。近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期间,数百台人形机器人在26个比赛项目中“一展机魂”。
一同变得更“热闹”的还有产业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
“今年的订单量相较于往年大概是八倍左右的增长。”近日,帕西尼感知科技联合创始人聂相如现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主要提供多维度机器人触觉传感器,“没有触觉的话,机器人去做各种精细化的操作,其实都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经突破70%,预计今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79亿元。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清在2025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上指出,实现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与性能突破,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行稳致远、攀登高峰的关键所在。
成本下探和需求高涨的另一面,则是本体厂商与应用端企业的“不满足”,产品稳定性以及应用落地的速度,逐渐在企业心中占据更重分量。
从“五六万元”到“五六百块”,产业链日趋成熟
人形机器人热度走高首先离不开产业链的日趋成熟。
聂相如坦言,其作为从业者感到欣喜的是,“每一家厂商相较于半年前、一年前、两年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看到技术在发展,这得益于供应链的迭代,供应链成本(在)降低,以及品控的优质”。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举了个例子,2018年,要在市场上找到一个120 N·m/kg的关节电机,所有的电机厂都说不可能,10 N·m/kg已经是天花板,而在今年,对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这一指标可能会超过200 N·m/kg。
同时“迭代”的还有成本。“在2018年,可能这样一个关节要五六万元,现在(只要)五六百块。”江磊说。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汽车制造业的成熟。“汽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器人,电池、电控、视觉、算法、模型、电机,包括一些周边零部件,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聂相如表示。
特斯拉、小鹏、蔚来、广汽⋯⋯不只是互联网大厂,车企也在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同源。
不过,汽车产业链显然不能解决人形机器人的所有需求。
近日,星动纪元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建宇现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很多核心零部件还在复用之前一些产业的零部件,不管是汽车产业还是传统机器人产业,但之前有的零部件性能并不是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比如灵巧手,就很难从之前的产业里找到合适的部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自研”。
陈建宇认为,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机器人的(规模)量还没有大幅起来,已有的这些零部件公司还没有对此有非常大的投入,毕竟是新技术,也需要时间去不断打磨”。陈建宇主张的理念是:“软件牵引硬件,场景牵引软件”,先打通闭环,定义技术和产品,接下来再跟生态上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一起去打磨新型的、专为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
“低成本一定不是通过规模化完成的”
尽管供应链成本相较以往已显著下降,但站在本体厂商及场景开发的角度,较高的产品价格依然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广泛落地应用的一大痛点。
多伦科技(603528.SH,股价9.79元,市值69.11亿元)主要从事中国驾驶人考训智能化、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不久前,多伦科技携手星航资本投资众擎机器人,并设立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在交通场景的二次开发。
近日,多伦科技驾驶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铁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目前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场景落地应用的机器人本体,其成本对于应用企业而言还是相对较高。
如何实现更低成本?江磊认为,低成本一定不是通过规模化完成的。“要是规模化能解决人形机器人低成本问题,那就不存在后面的所有故事。我们要把低成本当做一个科学问题来做,而不是当做一个工程问题。”
江磊列出一道公式:低成本智能硬件=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我们要通过新制造、新传感、新材料,把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变成‘具身智能+’的。”
除成本之外,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问题也备受应用端企业关注。
多伦科技计划实现人形机器人在交管智能服务、机动车智能查验场景的落地,但张铁监表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距离真正实用仍需进一步提高。
“物理端稳定性的坍塌,造成的结果是不可挽回的。”他山科技总经理马扬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他山科技同样以触觉传感器业务为核心。马扬表示,去年行业内大家比较爱提参数指标,但到今年,“大家都在说我能用它干什么活”。这代表两件事:第一,产品能用出去、卖出去是第一位的;第二,产品应用中最核心的不是各种参数指标,而是使用中的稳定性、一致性。
稳定性和一致性对任何产品来说都是核心问题。马扬认为,聚焦触觉传感器,这既涉及底层有效数据的训练,也包括执行端的稳定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