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vivo:做MR和家用机器人的隐性逻辑

尽管苹果Vision Pro在发布一年后,市场表现并不如其它同门那样好,但2024年它仍以3499美元的高价拿下全球5.2%的市场份额,紧随Meta和索尼之后。

当然重要的不是份额,而是苹果对于空间计算的引领,以及对于智能头显市场的推波助澜。

IDC预计,在软硬件技术革新、AI大模型快速发展、交互技术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下,2025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6%至128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为275万台,同比增长107%。

相比智能手机每年上亿的出货规模,智能头显可能只配待在小孩桌,但市场变幻远比机构统计的速度更快。

更多更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厂牌加入,相当于不断给MR产业这艘火箭填装助推剂,最新加入的是发布vivo Vision探索版的vivo。

但vivo却展示出了比推动MR产业更大的野心,它要将MR变为机器人的「眼睛」。官方说法是长远作为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桥梁。

在人类通往AGI的道路上,vivo右手拿着每年海量出货规模的智能手机,左手托着技术含量更高的MR,昂首挺胸的踏上了家庭机器人征程。

MR的中国答案

Vision Pro最大的贡献,并非提供了一个昂贵的大号玩具,而是把整个滑向边缘的智能头显产业拉了回来。它是一种确定性、一种信心,更是整个供应链的基建灯塔。

vivo Vision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却很难说是吃到了谁的红利。关键在于vivo对MR有自己的判断:

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这种判断可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屏幕介质的三次迭代,从电视、手机到智能头显,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间的巨大鸿沟,正在被MR逐渐抹平;

另一方面,传统的VR头显正全面向MR进化,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发布的17款VR/MR产品中,MR占比已达到50%。与此同时,福特、沃尔沃等国际汽车巨头在产品设计中已全面采用MR头显,医疗、教育、文旅等行业的MR应用也在规模性普及。

任何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都会经历“iPhone时刻”,vivo将其形容为“奇点”。在vivo看来,重量、场景和价格,就是影响MR产业的三个“奇点”。

重量和体积过大仍是MR头显设备的一大痛点,Vision Pro在600-650g间,PICO4Ultra为580g,Meta Quest3S的重量为514g,它们被普遍反映压脸、前倾、闷热,且不方便移动。

减重就成了MR头显第一道要迈过去的坎。vivo通过分体式铆接结构+镁合金中框(仅49.2g),同时也不吝选用像航空级铝合金材质、更轻薄的Micro-LED屏幕等硬件材料,将整机重量压缩至398g,较苹果Vision Pro(650g)减轻近40%。

而且针对佩戴舒适度,vivo Vision人因实验室,基于庞大中国人头数据库,通过专业面部扫描仪精准测量额头、颧骨等关键支撑点,使用血液仪实时监测面罩对脸部的压力分布,最终设计出4款不同适配性的面罩和8款不同特性的泡棉,打造真正为中国用户定制的佩戴系统。

“场景”是vivo更看重且更着力解决的一个奇点。

vivo判断,当前MR的使用场景多集中于工业和商用领域,仅在教育、医疗两个领域的占比就超过47.5%,娱乐类占比仅18.7%。

但市场又认为MR更像是一台娱乐设备,当前的应用场景明显是商用开发渐成气候,而消费开发严重低估。

为此,vivo Vision在内容开发上就要有针对性。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基于用户使用场景重新解构体验。

vivo基于观影场景,用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照片/视频等确保沉浸式;基于游戏场景,带来定制MR游戏、VR游戏无需外接设计、以及桌游/手游巨幕投屏;基于办公场景,设计了空间多任务处理、超沉浸环境主题以及VST透视,提升效率。

解决了重量、场景,就差最后一个价格奇点了。MR设备必须走过“大哥大”时代,只有价格逼近“尝鲜阈值”,消费者才有动力使用。

从PC到手机可以看到,科技产品都是在少数人群中首先形成良好效应带动市场,并同步迭代产品和供应链,量起价跌是必然趋势。

传闻苹果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优化采购成本,也要推出价格更亲民的Vision Pro和类似Ray-Ban Meta的智能眼镜。

在这一点上,vivo也有自己的优势平衡成本和体验。

一方面,在下游市场,vivo有自己的渠道直面消费者;另一方面,在上游环节,数十年积攒下来的供应链朋友圈,vivo有能力与合作伙伴一起把成本打下来。

2024年,全球MR市场规模为724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到2908亿美元,4年时间呈倍数级增长的源动力,一定是打开了消费级市场。

vivo Vision在产品、场景和价格上的努力,无形中与其他科技巨头走到了一起,也使其顺利跻身第一梯队。但这并非偶然和运气,而是过去30年vivo战略内核的又一次复用。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坚持做正确的事”“聚焦最广泛用户的高频需求做好产品”等价值观,从电话机、手机再到MR与机器人,vivo始终坚持服务于与个人紧密关联的家庭场景。

vivo Vision是vivo提供给MR市场的一个中国答案,但在更长远的规划里,它是vivo跨越家庭机器人赛道鸿沟的先锋产品。

这又是一次典型vivo式“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策略的灵活运用。

家庭机器人是另一个答案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的作者西村吉雄在书中解释过日本电子产业的坍塌:日本公司很擅长研究“怎么做”,却疏于判断“做什么”。

这其实是大型科技公司都面临的问题,它们往往有很高的毛利和大把的现金,但如果贪图安逸龟缩不前,诺基亚的血泪还在不远处流淌。

按照Canalys和Counterpoint两大统计机构的口径,vivo已经蝉联了4年的中国市场冠军。但2025年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却在新年致辞中,用“突破自我茧房”予以公司诫勉:

比“算法茧房”更坚不可摧的是“自我茧房”, 陷入“自我茧房”,就会盲目自大,对用户的声音置若罔闻。

从这个角度看成立30周年的vivo,其实是在雄厚基本盘业务的前提下,因对未来充满危机感而做出的MR和机器人。

但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坚定的“豪赌”,却有极大的风险。如果用一句话概括vivo未来十年战略的危与机,可能它比较合适:

机器人与MR产业一样,都是极为考验企业战略定力的长赛道,但也是面向未来用户“需求链条”的正确方向。

对战略定力的解读,掺杂着价值观和文化,“坚持做正确的事”“聚焦最广泛用户的高频需求做好产品”等本身就是定力的一种体现,但同时持续且漫长的投入又需要企业有足够的根基,谷歌将波士顿动力甩卖给软银就是因为“不可能用30%的资源去投入一个需要10年以上的项目。”

MR和机器人恰恰都是“10年以上的项目”,但今天vivo存在优势的地方在于,得益于前辈们用血和泪趟出来的经验,vivo能更坚定的从大方向里找到小确幸。

而这有一部分是vivo自己的研判。基于服务于与个人紧密关联的家庭场景这一使命,vivo将MR与机器人做了产品和场景上的联动,可以理解为在家庭环境中产品之间的协同。

提及场景化,就必须解释机器人应用场景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是指类似物流机器人,有固定的信息扫描区域、标准的装卸动作和固定的行动路线,或者工业机械臂,它们有固定作业环境、规划好的目标点位或轨迹以及标准操作规范,模型开发难度相对较低;

而非结构化则更多指向家庭这种环境、物体状态、人物心态随时变化的,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应用场景,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反馈能力要求更高。

基于非结构化的家庭场景,MR和家庭机器人产品上的联动或者逻辑在于,不做好MR,家庭机器人就:

1无法跨越环境理解鸿沟:对环境的高精度扫描、建模能力不断提升,有助于机器人面对家庭复杂多变环境,建立即时、毫米级空间建模能力;

2无法跨越交互自然性鸿沟:对人物表情、动作、语义精准识别,有助于家庭机器人对人类情感的判断和理解;

3无法跨越复杂任务的鸿沟:多任务处理及行为学习,帮助家庭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应对和任务处理,实现能力泛化迁移。

胡柏山解释过vivo做MR的动机,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确定了MR和家庭机器人的联动后,vivo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征服家庭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智能高地”。

vivo的策略是将机器人拆解为大脑、小脑、眼睛和肢体,由自己负责“大脑+眼睛”,构建机器人的认知-决策中枢;将构建机器人行为行动的“小脑+肢体”,交给产业链上在该领域更擅长的合作伙伴,合力开发。

“大脑+眼睛” 被普遍认为是破解家庭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眼睛”负责实时、即时扫描变化的环境,“大脑”通过认知策略、思考能力,发出行动指令。

vivo的逻辑是基于在影像、AI大模型上深厚的技术积淀,聚焦“大脑+眼睛”的研发,为家庭机器人打造即时准确的环境识别、建模及快速、准确的行动决策,让家庭机器人也有“最强大脑”,突破非结构化场景的技术命门。

对于“小脑+肢体”,完全可以信赖产业链。

实际上类似的分工,在vivo过去30年里反复上演,在即将发力的MR领域也是如此。

人形机器人和MR都是计算机科学和精密制造这两门产业的结合产物,而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尺,一方面在真实场景中体现出来的软硬件结合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大树之下草木繁荣的共生。

这也是为何vivo执着于构建自己能力之内的极致体验,将产业链擅长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

尾声

大多数中国公司“赶超西方”的产业叙事,基本都是从承接产业转移起步,先靠低端产品趟路,然后在边缘地带做一个许久的小透明,最后抓住一个意外的机会跻身舞台中央。

但也正是这样的产业升级脚本,锻炼了中国公司超乎寻常的战略定力。

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宁德时代2013年开始成为国内客车龙头企业宇通的电池供应商,靠着补贴时代所获取的利润投向研发环节,逐步打入汽车巨头的供应链,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

筚路蓝缕三十年的vivo,早年间常被误读是以营销见长,但在互联网模式风起云涌那些年,vivo看似失去光芒但更强的战略定力却在缓慢凝结。

后又被同行拿出来反复研读,其实vivo的内核并不复杂,只是罕有人能够坚持30年如一日:

清晰的边界感,愿意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坚守本分文化,做用户导向的产品创新;时刻警惕,要“突破自我茧房”。

一家公司难免有波峰和低谷,但如果它要矗立在产业变革和周期迭代里不倒,战略定力是其面向未来、领先时代的关键。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