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施一公等14位科学家和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于2018年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该奖项自设立以来,长期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原创突破性研究。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专注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
8月25日,“科学探索奖”2025年获奖名单新鲜出炉,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年轻获奖者人数增多、女性获奖者人数破纪录是今年名单的两大特点。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毕媛媛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说:“今年18%的获奖人是女性,这是探索奖历年来女性获奖人最多的一次,也是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女性获奖者人数破纪录
在今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名单中,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
据了解,“科学探索奖”尊重女性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重视她们的成长发展。该奖项始终强调,同等条件下,女性和年轻人优先。去年,“科学探索奖”放宽了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男性45岁及以下,女性48岁及以下);今年,在“新星名额”方面,也做了类似处理(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与此同时,该奖项还着力在评审各阶段提升了女性评委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比男性科学家放宽了三年,这一设置背后有什么考量?
“主要是从女性的生育角度去考量。”在媒体采访环节,颜宁就此问题回应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一言以蔽之,这不是一个特殊的照顾,是考虑到了男女(生理结构)的客观差异。把怀孕、哺乳这段时间从女性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扣除,所以女性的(申报)年龄延长三岁。”
反对科研中的性别歧视,鼓励女生勇敢地做自己,这是颜宁念念不忘的一件事。
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颜宁身上一直有一圈光环。她曾表示:“其实我从来没有觉得女性本身是个劣势,因为不论清华还是普林斯顿,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女教授,实验室里也有很多女学生,你不觉得女性有任何做科研的劣势。但我做了教授以后,慢慢知道得多了才发现,为什么女孩子做教授的越来越少了。越往后我才开始意识到,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是有很多需要公平(对待)的地方。”
从2014年起,颜宁向社会发问“女科学家去哪了”,开始关注女科学家的相关话题。
她曾在文章中写道:一个现实是,博士生毕业、博士后结束的年龄恰恰是许多女性结婚生子的时期。也许婚姻并不会影响事业太多,但怀孕至哺育这一阶段却可能是一位母亲不得不降低事业追求回归家庭的时期,于是天平就在这一阶段开始倾斜。
在不断树立女性科研工作者榜样的过程中,颜宁也承受着压力。正如她在微博中所言,把自己暴露在公共场所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牺牲。“但在我过去二十年的成长中,因为有匡廷云先生、王志珍老师、施蕴渝老师这些前辈真学者的激励和爱护,有Shirley Tilghman等十来位我行我素的普林教授的珠玉在前,有我导师施一公这种从来不认为女性事业该有任何差别的中性支持,我不得不承认所谓‘榜样的力量’,那就是你知道有人曾走过这条路,就不会太害怕。”
年轻力量翻倍,50位获奖者平均年龄41岁
这不仅是女性获奖人数最多的一届“科学探索奖”,“青年”“90后”等充满朝气的群体也出现在获奖名单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50位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41岁,最年轻申报人(申报时)只有32岁。在今年的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其中还包括6位“90后”。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和去年的7位相比增加了近一倍。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甚至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占据“半壁江山”。
科学家们对于“科学探索奖”的认知与热情也较往年上升许多。2025年,共有1238人申报“科学探索奖”,比2024年增加226人,高于历年平均水平(1165人)。其中,有605人是首次申报,占比48.9%。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毕媛媛 摄
申报人数的增加与“新星名额”的新机制密不可分。据悉,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今年正好是现代量子理论建立100周年,而当时海森堡只有24岁,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来自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但把不同年龄的科学家放在同一条标准线上比较,年轻科学家在积累上确实不占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潘建伟表示,设置“新星名额”,正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科学家能够被发现,被看到。
“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共有261人,占比21%,和去年的11%相比几乎翻倍。”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高文介绍说。
“前沿技术”和“基础科学”为本届获奖人的研究关键词。他们的研究方向看似充满专业术语,实则每一项都精准指向科技前沿的关键突破点。有人专注于微观世界的探索,如尝试生成并控制“非阿贝尔任意子”这类特殊粒子,或通过光电技术优化人工酶的性能;也有人将目光投向遥远星球与身边自然,如在火星岩石表面的“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曾经存在的线索,或将植物生长素的调控精度提升到分钟级别,实现更精细的生长干预。
有人投身神经性耳聋药物的研发,努力为听力障碍者带来康复希望;有人深耕“可信视觉计算”,让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更可靠、更安全。在解决实际需求领域,他们的研究也同样亮眼。
对于未来的期待,颜宁强调,无论获奖还是落选,希望未来的申请人依旧能够“简单一点,纯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