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要加快制定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数场、可信数据空间等不同路线的技术标准

财联社8月29日讯(记者 郭松峤)“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体规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试点示范,第二步是技术融合收敛,第三步是应用推广。”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特聘教授张向宏在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8月28-30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贵阳举办,财联社记者现场观察到,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本届会议的高频词。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无疑是给产业链注入一剂强心针,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

国家数据局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四千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数据产业链条的下游是垂域大模型在千行百业的应用;中下游是在基础大模型上加上大规模的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训练和调优而成的各种垂域大模型;中上游是在各行业采集汇聚的海量数据资源基础上,加工生产出的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高质量数据集;上游是各行各业的数据资源供给。而这条“数据资源—高质量数据集—垂域大模型—千行百业应用”数据产业链,都需要在数据基础设施中实现。”张向宏谈到。

据张向宏介绍,我国已率先探索并于去年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和数据元件”六条技术路线。目前,全国已有18个地区开展试点,25个地区推进互联互通,今年又新增42个试点,总体超过60个地区和行业同步推进。经过一年的探索,试点初步见效,在可信数据流通、跨区域跨行业互联互通,以及供需主体和中介服务的培育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张向宏进一步表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体规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试点示范,第二步是技术融合收敛,第三步是应用推广。预计到2026年底第一阶段完成,2028年底能够基本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局面,到2029年之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与突破。

不过张向宏也强调,这一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多方面差距。一方面,目前90%以上的数据属于涉隐涉密数据,无法在互联网环境直接流通;另一方面,上述六条技术路线的技术成熟度,到互联互通的实现水平,再到供需主体质量、应用场景丰富度和数据处理效率,都仍需提升。

张向宏建议,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重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制定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等不同路线的技术标准,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实现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地方、行业和企业大胆采用数据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和技术路线,通过大规模应用不断降低成本,实现技术和标准基础设施化。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