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近日,一项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发布的研究在科技与语言学界引发广泛讨论。这项名为《模型错位与语言变迁:非脚本英语中AI相关语言的痕迹》的论文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正在通过其高频使用的“AI式表达”,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日常交流的语言习惯。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对语言使用的直接影响,更提出了一个深远的问题: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场由算法驱动的语言演化?
AI语言模式的渗透
自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其流畅、正式且略带学术腔的表达方式迅速成为公众认知中的“标准回答模板”。无论是撰写邮件、构思文案,还是进行知识问答,用户常常被其结构清晰、用词考究的输出所吸引。然而,这种语言风格并非自然口语的常态。相反,它具有一种高度可识别的“AI腔”——冗长、偏好复杂词汇、频繁使用连接词与强调结构。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正是从这一点切入。他们分析了超过2200万字的非脚本化口语内容,涵盖BBC Curious Cases、Lex Fridman播客、Big Technology Podcast等17个知名科技与科学类音频节目。研究聚焦于20个被AI频繁使用的“标志性词汇”,如“intricate”(复杂的)、“delve”(深入探究)等,这些词通常在学术或正式写作中更为常见。
研究结果显示,在ChatGPT发布后,这些“AI热词”在人类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部分词汇的使用频率几乎翻倍。更重要的是,这些词并非以同义词或变体形式出现,而是直接以AI常用的表达方式嵌入对话中。例如,一位主持人原本可能说“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现在却更倾向于说“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复杂议题”——后者正是ChatGPT生成文本中的典型句式。
语言影响的心理机制
这一现象并非凭空出现。早在2023年,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杰夫·汉考克(Jeff Hancock)就曾指出,AI生成内容即便未被直接采用,也会对使用者的语言感知和思维模式产生影响。他以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中的“智能回复”功能为例,说明算法推荐的短语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用户的表达习惯。
“我们发现,即使你没有使用那些AI生成的回复,它们依然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汉考克当时强调。这一观点在2025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如今,AI不再只是提供“建议”,而是通过高频曝光和广泛使用,将其语言模式“内化”为人类交流的一部分。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计算语言学教授汤姆·朱泽克(Tom Juzek)指出:“令人关注的是这种变化的广度: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大量词汇的使用频率显著上升。鉴于这些词恰好是AI系统频繁使用的,我们有理由推测其中存在关联。”这种“词汇渗透”现象,标志着AI已从工具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开始参与语言的自然演化过程。
AI语言的跨媒介扩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究特别聚焦于“非脚本口语”场景,这使得其结论更具突破性。过去,关于AI对语言影响的讨论多集中于书面表达,例如学生用ChatGPT写论文、职场人士用AI润色邮件等。然而,佛罗里达团队的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已跨越媒介边界,从屏幕文字渗透到真实的人类对话中。
这一扩散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户直接复制AI生成文本;第二阶段是用户模仿AI的语言风格进行自主表达;第三阶段则是这些表达方式在无意识中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可能正处于第二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关键节点。
潜在风险
尽管语言的演化本是自然过程,但由AI驱动的这一轮变化带来了独特的风险。研究团队警告,如果AI热词的偏好持续影响人类交流,可能会引发“语言轨迹的新型且潜在深远的转变”。更令人担忧的是,AI系统本身存在的偏见可能也会随之“渗入”人类对话。
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数据来自互联网文本,不可避免地包含社会偏见、刻板印象和文化盲区。当AI在回答中反复使用某些带有隐含价值判断的词汇或结构时,这些偏见可能通过高频曝光被用户无意识吸收。例如,AI在描述不同群体时可能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情感词汇,或在解释社会问题时偏向某种意识形态框架。长期接触此类语言模式,可能导致用户在表达时也无意中复制这些偏见,即使其本意并非如此。
此外,此前的一项研究也提醒人们关注AI对认知能力的影响。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可能导致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退化。当“AI腔”成为主流表达方式,多样化的语言风格可能被压缩,导致讨论趋向同质化。所有人都在“说得像AI”,反而失去了个体声音的独特性。
写在最后
从ChatGPT的诞生到其语言风格渗透进人类对话,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一速度远超历史上任何一次语言变迁。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刻:一种非人类智能系统,正在通过其算法逻辑,参与并影响人类最核心的交流工具——语言。
正如研究论文所警示的,这不仅关乎“我们怎么说”,更关乎“我们怎么想”。当AI的语言模式成为默认选项,我们是否还能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当“复杂”“深入”“探索”等词被过度使用,它们是否还会保有原本的意义?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AI对语言的影响已不可逆转。与其抗拒,不如正视。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广泛的公众讨论,以及更自觉的语言使用意识。毕竟,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在人机共存的未来,我们既要善用AI的力量,也要守护语言的多样性与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