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追光者”:七年长跑,追出前沿新消费场景

将一项前沿的科研成果,从象牙塔中的论文转化为可触及的商业产品,是横亘在全球科创领域的一道普遍难题——因为布满荆棘且长路漫漫,这条道路常被喻为“死亡谷”。也正因如此,每一个成功穿越或试图穿越它的样本,都具备独特的观察价值。

在成都,脑全康光谱(成都)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脑全康”)正走到这条道路的一个关键节点。经过七年的技术研发与市场摸索,它即将通过发布新品和启动产业生态联盟,将其核心的“多光谱光动力技术”交付市场检验。而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本身就是科技商业化的一个缩影。

这一系列动作,也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在以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定位之一的成都,一家深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企业,其生长路径与发展模式呈现出何种特点。这不仅是一家成都企业的商业故事,也与更广泛的区域产业发展命题相关。

全球成熟市场的本土化叙事:“将海外日常,‘翻译’成中国市场解决方案”

任何商业的起点,都源于一次对市场可能性的判断。脑全康的出发,始于对“光健康”这一赛道的国内外市场差异分析。

放眼全球,光医学在消费者端的商业化叙事已相当流畅。从家用LED光疗美容仪,到激光生发设备,其在全球市场已形成一个成熟且稳健增长的细分赛道。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全球光疗市场规模在2025年预计约为17.7亿美元,并将在2033年增长至2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4.25%。

然而,将视线拉回国内,这片广阔的市场仍存在显著的认知空白。“大众对光医学转化应用的认知还有待建立,”脑全康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所以我们处在一个用户教育成本很高的阶段。”

同时,这种认知落差,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也伴随着高昂的开拓成本。脑全康目前的选择是,在国内市场积极进行布局,通过深度本地化,在一个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中建立认知优势,同时通过外贸的方式先行进行“试水”。据介绍,该公司产品已上线境外电商平台,并收到了来自6个国家的代理商订单。

脑全康产品上线境外电商平台 图片来源:境外电商平台截图

支撑这一路径的,是其资源整合的运营模式。据介绍,脑全康的核心团队更专注于市场转化与产品定义等商业化环节。而在技术底层,在天府新区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下,脑全康选择与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巫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主任李利、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张彬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光电学院李贺教授等专家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启动中国第一个光医学健康创新平台。

“这种模式让公司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关键任务上,也就是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翻译’成消费者能理解并愿意付费的日常解决方案。”该负责人说道。

而承载这一愿景的土壤最终选定在成都,则反映了脑全康对城市产业特性的考量。

“对于公司而言,高速的运转节奏和高昂的运营成本,对于需要长期投入、缓慢迭代的硬核科技项目而言,会形成明显压力。”该负责人表示,“成都的城市发展节奏,给了我们更多从容进行技术沉淀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他看来,成都“张弛有度”的商业环境,加上雄厚的高校资源和日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为这类需要“长坡厚雪”的项目提供了一个更为平衡的成本与机会结构。

构建产品内外护城河:“要第一个吃螃蟹,就要面临许多‘第一次’的挑战”

从2018年概念缘起到2025年产品正式问世,这段长达七年的周期,被脑全康用于构建那些“看不见”却决定企业长期价值的无形资产。这段时间里,脑全康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底层的“基建”工程中。

首要任务是建立合规与知识产权的护城河。对于任何旨在进入健康领域的科技产品而言,这并非一道选择题,而是企业的“生死线”:从“可穿戴全光谱脑部治疗仪”等核心发明专利,到数十项软件著作权,再到国内医疗器械资质认证,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耗时费力的过程。而这些在资质和专利上的投入,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收入,却构成了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资格,“想要第一个吃螃蟹,也意味着要遇到许多个‘第一次’的挑战。”该负责人说道。

脑全康科技产品健康帽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产品形态上,最终选择的“健康帽”承载了团队对技术“生活化”的思考,其诞生源于一次战略聚焦。

据介绍,技术最初的应用构想更为宏大,但在研发测试中,团队发现其在改善毛囊健康上的效果最为直观且可量化。“用户是很在乎体验感的,”该负责人分享道,“你睡得好不好,其实没法用‘眼睛’量化。但长了头发,这一个可视化的东西,可以被市场‘看到’。”

该负责人介绍,这款即将面世的健康帽,其技术路径在于整合了激光、LED红光与蓝光三种光源,以期实现更优的干预效果。例如其采用的680纳米波长的红光,旨在促进毛囊细胞的再生。同时,产品还内置了智能芯片,并搭载了大模型与健康智能管家功能。

毛囊细胞健康检测大数据中心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产品之下的核心价值,则指向背后建立的“百万级毛囊健康数据库”。

该负责人特别提到,数据库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资产之一。“它就像一个针对人的毛囊健康的垂直大模型,核心的运用方式是通过毛发健康监测,加上光动力照射毛发细胞,再加上人工智能对数据库的分析,打造出一套毛发健康管理系统。”

此外,结合上述数据库,目前产品已启动升级,并正与多家医院皮肤科合作,以期通过大模型与算法,实现用户用手机拍摄头部毛发,传到后台,即可判断自己毛发健康状况的愿景。

产业生态的构想:“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探索‘光健康’产业化应用”

当一家科技公司推出首款消费级产品时,其真正的看点往往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它试图通过这款硬件构建一个怎样的商业模式。对脑全康而言,健康帽是其打入市场的入口;背后,是一个产业生态的构想。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单一的硬件销售模式利润微薄且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因此,从“产品导向”转为“服务导向”,成为部分硬件公司的选择路径。

基于以上考虑,脑全康将自身定位为“生产商”与“运营商”的双重身份。这意味着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将从一次性的产品销售,延伸至基于数据的、持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为了支撑这一模式,启动产业生态联盟成为其迈向平台化运营的公开一步。“我们想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建立一个产业生态圈,”据该负责人介绍,脑全康试图通过开放自身的核心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链接金融保险、专业医疗、智能家居乃至康养社区等更广泛的商业场景,共同探索“光健康”的产业化应用。

健康帽可随身佩戴进入运动场景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而在理想的规划中,这将可能在成都催生一个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实体产业园,将单一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优势。

当然,这一图景的实现,离不开成都本地产业生态的支撑。

在漫长的研发周期中,成都本地的高校资源为企业的技术验证和数据建模提供了关键支持,构成了产学研转化的基础。同时,成都及周边地区日益成熟的精密制造等行业的供应链,也为产品的研发与量产提供了保障。

这家成都企业,用了七年时间,试图将无形的“光”,通过技术转化为一种可控、可定制的个人健康解决方案。对于未来,该负责人表现出一种务实的期待。在他看来,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监控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反馈。“产品‘试水’期间就受到了市场关注,除了收获到海外代理商的订购以外,包括国内的一些医院也进行了采购。我们期待其正式进入市场之后的更广泛反馈。”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