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下旬,上海机场一“神仙工作”在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相关视频显示,一位身穿工作服的机场工作人员在行李传送带前,用软垫接住传送出来的行李,因工作简单被网友戏称为“箱子垫垫员”。
“箱子垫垫员”走红背后,也预示着机场在生产运行、旅客服务等业务领域仍有较大的科技创新空间。9月8日,“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在广州拉开帷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就发现了未来或可取代“箱子垫垫员”的机器人。
博览会上,一款“行李转运机器人”引起众多关注,该产品由目前正在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厦门瑞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为技术”)开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该公司人士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行李转运、传送等工作多由纯人工完成。“这也面临着几大问题,一是行李分拣大厅的环境不友好,有些地方是半开放,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二是工作相对枯燥重复,人工可发挥的价值较小,因此我们认为这很适合由机器人参与完成。”
记者看到,“行李转运机器人”在外观上与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机械臂等差别不大,但据瑞为技术人士介绍,该机器人融合了计算机视觉、运动规划、非结构化码垛及主动安全算法,可实现行李识别、AI柔性抓取、智能堆叠等。其中,AI柔性抓取是一大特点,该机器人搭载瑞为自研柔性吸盘系统,融合视觉智能与力感应反馈,动态计算抓取姿态并实时调控吸力与动作,避免行李受损风险。
实际上,“行李转运机器人”并非个案。据了解,此次博览会分为民航专业设备展、民航工程技术及新质生产力展、机场服务创新产品展、航旅文体融合展、空港产业经济新业态展五大主题展区。不少加入了智能化、AI基因的前沿科技与发展成果在博览会上发布,它们主要围绕机场的建设、运营、服务等业务展开。
机场建设方面,由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三局”)承建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工程中应用了智慧索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智慧拉索、采集仪、云服务器及平台组成,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远程传输、实时监测及安全预警,为5万吨钢结构提供施工期、运营期间的全天候健康监测。记者从中建三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也是该系统在机场建设领域的首次应用。
“数字孪生机场平台”“智慧机场3D可视化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航班调度系统”……机场运营方面,智慧创新项目更多。新三板挂牌企业博能股份(873852.NQ)是民航数字孪生技术先行者之一,该公司人士介绍,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AI数字孪生操作系统,开发出多个智慧机场运营管理的应用,以提升机场运行效率、优化航司资源配置等。
机场服务方面,除各大机场公司外,也有第三方企业加入。在机场、高铁站内,龙腾出行的VIP休息室随处可见,记者在博览会现场了解到,龙腾出行早在三年前便开始布局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AI驱动”也被公司确立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龙腾出行人士介绍,目前,公司已在多个业务线推进AI应用。以礼宾秘书服务为例,龙腾出行通过整合全球稀缺资源与AI技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行程安排与管家式服务,实现从需求响应到主动陪伴的服务升级。依托实时数据洞察与智能决策系统,不仅能精准满足客户显性需求,更能预判潜在需求,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无缝衔接,打造真正个性化的体验。
中国机场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孙小丽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这几年,中国的机场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很多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也愿意投入到机场行业,开发新的技术、系统,助力智慧民航、智慧机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