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结一起引发社会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纠纷案。14岁初中生小李在一年半时间内,利用家长实名认证的支付账户,向某网络游戏完成552笔充值交易,累计金额达37万余元。家长发现资金异常后,以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为由起诉游戏公司,要求全额退还充值款项。
庭审中,游戏公司抗辩称涉案账号及支付账户均通过成年人实名认证,充值行为符合成年用户操作特征,且公司已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防沉迷系统,不应承担退款责任。经法院深入调查发现,该账号的充值时间呈现明显规律性——多集中于周末及寒暑假的夜间时段,与在校学生作息高度吻合。结合消费频次、金额跨度等证据,法院最终认定充值行为确由小李实施。
"监护人账户管理失职是损失扩大的主因。"主审法官指出,小李父母长期未开启支付账户异常提醒功能,对大额资金变动疏于监管,明显未尽到法定监护职责。但法院同时认为,游戏公司虽履行了形式上的实名认证程序,但其认证流程仅需输入身份证号和姓名,未配备人脸识别等生物验证技术,客观上为未成年人冒用身份提供了便利,存在技术管理漏洞。
根据《民法典》第19条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5条相关规定,法院判定双方均存在过错:家长因监护失职承担60%责任,游戏公司因技术防控不足承担40%责任。据此,法院酌情判决游戏公司返还充值款12.3万元,并要求企业优化实名认证系统,增加动态身份核验环节。
该案判决引发法律界热议。专家表示,此案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监护人的责任划分提供了司法范例,既强调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警示家长需强化数字时代监护意识。据悉,涉事游戏公司已在整改期内上线"人脸识别充值"功能,并开通未成年人充值专项申诉通道。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家长应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定期检查账户交易明细,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