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13日讯(记者 陆婷婷)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作为重要分支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生态链企业更是紧盯垂直领域高潜力机会加速“上新”。
9月12日,“广东机器人第一股”拓斯达(300607.SZ)在东莞举行全球开放日活动,向外界展示了公司机器人关键部件测试及产品矩阵、面向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开发的最新成果等。活动现场,采用四舵轮设计、支持360度全向运动的人形机器人“小拓”引来众人围观,这是拓斯达首次对外发布的公司首款人形机器人,搭载了智谱AI大模型,具备使用思维链进行复杂任务推理的能力。
拓斯达轮式人形机器人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这是第一台在注塑行业落地应用的人形机器人。”拓斯达方面介绍,“小拓”已在注塑车间完成多轮验证。通过集成3D相机与AI视觉检测系统,它能够实时识别注塑件良率,并自主完成装盘等工序,实现从检测到操作的全流程自动化。
据悉,拓斯达于2023年开始布局具身智能,在高精度部件制造、核心工艺进阶、机器人整机集成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从生产链路来看,“小拓”集中呈现了拓斯达多项研发技术。
财联社记者获悉,“小拓”的核心部件是由拓斯达控股子公司埃弗米的DMU400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而成,该机床依靠自研主轴和GTRT齿轮驱动摇篮转台技术,实现了高于头发丝三分之一精度的高刚性切削,为机器人提供可靠的“钢筋铁骨”。
伺服控制技术方面,拓斯达首席伺服技术专家王志成称,机械末端抖动抑制控制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小拓”,该技术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部署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除轮式人形机器人“小拓”外,拓斯达还在本次活动上发布了人形双臂机器人、人形机械臂等产品。
拓斯达产品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人工智能投资专家夏爽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这得益于AI技术突破打开的性能天花板足够高、有足够多的创业公司共同探索多条技术路线、机器人的硬件瓶颈已经解决、产业资源与资金支持足够充足、市场空间与需求足够刚需,以及有之前成功的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可以借鉴等多重因素。
夏爽进一步表示,尽管我们觉得这两年人形机器人的性能突破已经很快了,人形机器人从前两年走路都不稳到现在能灵活的跳舞、打拳、叠未见过的衣服,但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预计还会延续这样的发展速度,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目前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融入工业现场。不止拓斯达,埃斯顿(002747.SZ)此前也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埃斯顿酷卓发布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02目前正在工业场景进行小批量验证。
此外,美的集团(000333.SZ)自研工业用人形机器人“美罗”已经在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部署应用,财联社记者近期实地探访发现,美罗通过单臂3公斤负载的双臂协同,稳定搬运9公斤的洗衣机后桶至3D智能首检台,完成送件后即转身去执行消防巡检等任务。
美的集团方面告诉财联社记者,实现这一调度的基础是腕部六维力控传感器实时调节抓握力度及双臂姿态,实现搬运过程中动态平衡等自研技术。
业内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化落地。Morgan Stanley预测,2035年全球各类人形机器人保有量约1300万台,主要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
“尽管现在几乎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都在朝着工业场景布局,但即使每家公司都发展很顺利,也无法解决整个工业化的需求,因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市场空间巨大,且是完全的‘蓝海’,容得下众多人形机器人公司共同良好发展。”夏爽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大部分还集中在搬运上,稍微复杂点的泛化性的装配任务还没有突破,所以,可以说是市场在等技术成熟。目前很多制造业大厂都对人形机器人有所布局,一旦技术成熟,他们对该技术的投入也会比较快,所以给了技术领先的初创公司很多市场机会。
关于未来发展方向,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在现场表示,将持续巩固和拓展主营业务、重点发力高端智能装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场景落地。拓斯达的人形机器人将通过工艺与场景的深度融合,精准破解实际应用难题,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