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成立周年公布目标: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型创业者

界面新闻记者 | 庄键
界面新闻编辑 | 谢灵宁

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型创业者(Researcher Founder)是上海创智学院的目标,他们兼具科学家和创业者的气质,将成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国外同行“扳手腕”的领军人才。9月13日,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称。

上海创智学院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开展部市合作、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从破界式选才、实战型师资、阵地式培养、高密度资源、家国情怀教育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院选址徐汇西岸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去年9月正式成立,招收对象均为博士生,上海创智学院与国内31所高校共建,从中选拔学生加入。上海创智学院采用训练营的方式从实战中选拔人才,较少关注绩点等指标,改变了国内大学博士生招生依靠考试和面试的传统方式。

截至目前,上海创智学院共举办5次招生营,吸引3300余人报名,目前已遴选学生800余名。这些学生毕业时将获颁上海创智学院证书,以及学籍所在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丁晓东称,上海创智学院为入校学生提供的首要资源,是一个自由探索的平台,形成“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价值取向。

上海创智学院以导师组培养制为主,学生拥有导师的选择权,就读期间可根据研究进展和需求更换导师和课题。学院提倡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或与导师共同商定课题,而不是简单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

在师资层面,上海创智学院共有全职全时导师81位,兼职导师超过130位,另有120位以上来自知名企业的产业导师。

“我们不希望导师过早脱离实验室,脱离写代码的前沿阵地,因此我们的导师是与同学一起写代码的,双方更像是合伙人的关系。”丁晓东称。在上海创智学院的导师名单中,包括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罗剑岚等多位行业翘楚。

在丁晓东看来,通过集聚这些学生和师资,将形成高密度的顶尖人才队伍,上海创智学院则提供算力、实验室、风险投资等各类软硬件资源,最终目标是孵化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和科研成果,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做出贡献。

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马炜杰上个月获悉,他的一项研究成果已被《Nature》正刊接收,即将发表。这项研究聚焦于裸眼三维显示,通过迭代设计算法搭建硬件原型,研发出无需佩戴眼镜的3D技术。此外,在上海创智学院正式开学的一年间,已孵化出了10家师生创业企业。

被问及如何评价上海创智学院开学一年来的成绩时,丁晓东回应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迭代,学院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是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