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新型储能正向大容量、混合化、多元化演进

每经记者:黄鑫磊 每经编辑:魏官红

9月17日,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发布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年~2035年)》并发表演讲。

柳新岩介绍称,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系统分析了全球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态势,提出了面向2035年发展的18类重点产品、33种关键材料、88个关键指标,绘制了新型储能总体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以及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储热蓄冷和氢储能技术5个细分领域的路线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新型储能正向大容量、混合化、多元化方向演进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美国及欧洲新增装机容量的规模合计占比超90%,持续引领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其中,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柳新岩表示,经过业界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导,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各类技术路线多元发展的格局,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是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的占比较2023年分别提升了0.6%和0.5%,从时长来看,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

他表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超1.8亿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成熟,装机将超2.4亿千瓦;预计到2035年,新型储能装机超3亿千瓦。

“值得关注的是,4小时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在逐步增加,这也反映出中长时储能技术正在加速落地。”柳新岩说。

美国和欧洲则通过出台系列政策法案,制定发展路线图来支持引导新型储能技术的智能化、绿色化、平台化和长时化发展。据悉,在长时化方面,美国发布的长时储能攻关计划以及“大而美”法案都提到,支持10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欧洲方面则把智能化、绿色化作为重点方向,智能化方面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因组,在电池设计和制造当中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电池单元级别自感知等方面的研究;绿色化方面,提出到2030年实现锂的回收率达到90%,钴和镍的回收率达到95%的目标。

据悉,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从碳足迹、再生金属使用比例、电池标签信息、废旧电池管理、数字电池护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相关合规性要求。

柳新岩表示,欧美地区在战略层面均高度重视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从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新型储能正在向大容量、混合化、多元化等方向加速演进。

我国固态电池以氧化物路线为主

据柳新岩介绍,自商业化应用以来,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近4倍,循环寿命提高了15倍,相较于2020年,单体储能电芯容量和单方系统容量提高了2倍左右。另外,以占主导地位的电化学储能为例,2024年,全国储能型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为260GWh(吉瓦时),能量密度分布在200Wh/L至400Wh/L区间,循环寿命5000次到1万次,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90%~95%,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体系在不断完善。

同时,技术迭代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质量监测、电站安全预警、调度控制等环节加快落地应用,人形机器人在电力设备巡检、跳闸操作等方面实现了初步应用。

热管理技术也在加速演进,多家企业开展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研究,并完成了真机燃烧测试,锂离子电池加钠离子电池以及飞轮和超级电容等混合储能技术得到了示范应用,总体呈现出长时加短时、低成本成熟技术加高成本前沿技术的混合应用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柳新岩重点介绍了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包括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三条技术路线。其中,聚合物固态电池已经实现了小规模量产,欧美企业布局较多,但聚合物固态电池离子电导率比较低,电化学窗口比较窄,难以匹配高压正极,导致能量密度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相当,达到了200Wh/kg至300Wh/kg,国内企业在纯聚合物固态电池领域布局不多,大多集中在复合聚合物的路线上。

氧化物固态电池因为循环性能好、电化学稳定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国内不少企业选择了此路线。目前,280Ah(安时)级别氧化物固态储能电池出现了量产和交付应用。

硫化物固态电池电导率较高,但是原材料成本高,空气稳定性比较差,当前仍然处于研发阶段,此路线以日韩企业研究为主,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20Ah级的硫化物全固态圆形电芯已经研发成功。

“未来,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将向着超高镍,锰基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材料方向不断迭代和升级,负极材料则是从石墨走向硅基负极,再向金属锂负极升级。”柳新岩说。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