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工具”失效,SaaS厂商在AI时代如何落地?

界面新闻记者 | 周末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自今年3月由“云学堂”更名、试图摘掉教育标签以来,绚星智慧科技(NASDAQ:YXT)动作频频。

近日,绚星智慧科技发布四款针对企业AI落地的产品,在自研平台“智立方AI Box”上,延伸出解决销售问题的“慧销”、解决人才问题的“绚才”等方案。通过提出“企业智能生产力”,绚星试图将其AI解决方案与市面上的其他厂商区分开来。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一个长期困扰行业的普遍焦虑:生成式AI的商业化落地,远比想象中艰难。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今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AI现状》的报告,尽管企业对AI充满期待,但仅有约5%的AI试点项目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绝大多数项目停滞不前,没有可衡量的损益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这道“鸿沟”的核心不在于AI模型本身的质量或监管,而在于其使用的方法——多数企业的失败源于脆弱的工作流、缺乏情境化学习以及与日常运营脱节。

赛道不缺玩家,也不缺概念。面对仅仅5%的成功率,市场正沿着几条路径艰难探索。

一条主流路径如字节跳动旗下的扣子(Coze)和企业级Agentic AI解决方案开发平台Dify。

扣子在上线一年多后,团队划归火山引擎,并将Coze Studio开源,被认为是从To C(用户)转向To B(企业)的明确信号。而Dify则自2023年上线起便坚持开源,并借此建立了稳固的开发者生态。理论上,这些工具降低了门槛,让企业或第三方服务商得以自主探索AI工具,快速试错。

但真正能被企业落地的产品却寥寥。“我们去拜访客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安装了扣子、Dify,但是没有一家用他们的东西做成实质性的应用。”绚星智慧科技创始人兼CEO卢睿泽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称,这些平台因缺乏深度、持续的服务,导致企业“自己玩不转”,AI落地效果存疑。

另一条路径由AI Agent引领。年初发布的Manus通过调用多个AI模型协同决策,试图打造自主执行任务、直接交付成果的智能体,引发了AI智能体“爆发元年”的讨论。这一趋势也迅速传导至企业服务领域的传统SaaS厂商:专注企业管理软件的用友网络发布了Agent产品“智友”,并将其比作“企业级Manus”;金蝶也推出了“云苍穹Agent开发平台”,试图提供一个更强大的企业级智能体来解决问题。

这些第三方专业厂商的涌现,恰好迎合了MIT报告的一项发现。报告指出,在AI落地策略上,“购买”优于“自建”:企业从专业供应商处购买AI工具并建立合作的成功率约为67%,而内部自建系统的成功率仅为三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SaaS厂商或将迎来机会。东莞证券的一份研报分析指出,与AI原生大模型厂商和互联网大厂侧重层技术能力的研究与开发不同,SaaS企业在垂直行业或场景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能够将Agent能力嵌入企业工作流,并凭借存量客户基础实现快速变现。

但这引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AI时代,SaaS厂商究竟应该如何将技术和数据基础转化为客户价值?是延续过去“卖工具”的商业模式,还是转向“卖结果”?

卢睿泽的判断是,传统软件时代以售卖标准化产品为核心的“卖工具”模式,在AI时代已经“完全失效了”。他认为,AI时代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定制,“如果你不能把这家企业的数据知识流程训练到你的AI里面,这个企业没办法用。”这意味着,交付的是一个深度融合企业个性化需求的、能够直接带来业务成效的“结果”。

基于此,绚星选择了一条“平台+应用”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绚星的AI平台也为SaaS企业的AI升级打开合作窗口,试图构建一个生态。卢睿泽称,做一个好的企业AI应用有三种路径选择:自主开发一个平台级的产品;拿扣子、Dify的东西,绑在大模型上开发再做应用;和绚星合作。据MOKA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国兴等人介绍,目前,MOKA、嘉扬、倍智等HR SaaS厂商已依托智立方底座开发系列产品,并融入“绚才”产品中。

不过,要真正实现“卖结果”的承诺,绚星仍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技术层面,如何克服大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卢睿泽坦言,这是制约企业应用AI的核心瓶颈之一。绚星的解法是通过其“智能知识网格”体系,将企业私域知识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入模型训练,将其训练得可用。在他看来,“记忆”非常重要。岗位的AI助手需要能“记住”员工的岗位职责与协作关系,通过长期训练,提供精准、贴合业务场景的回答,而非泛泛的通用信息。

但对绚星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战略节奏的把握。任何新兴技术赛道的风险,都源于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时间差。企业对AI应用的规模化付费意愿何时才能真正到来,仍是未知数。在此之前,如何平衡前瞻性的研发投入与现实的成本控制,是绚星亟待解决的问题。

距离3月宣布战略转型已过去半年,此次品牌与产品的发布,标志着其AI战略在获得初步的验证后继续扩张。绚星智慧科技创始人兼CEO卢睿泽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新产品陆续获得客户买单,公司已来到一个需要主动向市场“吆喝”的阶段。然而,绚星的“卖结果”模式能否最终跑通,仍有待市场给出答案。

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收缩7%至1.529亿元,订阅用户数与净收入保留率也同步走低。与此同时,作为其战略核心的AI业务,其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月度经常性收入(MRR)同比增长超过一倍,从去年的20万元增至50万元。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