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肖芳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9月24日,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系统发布了从AI大模型到AI基础设施的技术的一系列进展。这也是阿里在今年年初喊出All in AI口号之后,第一次系统地展示其在AI领域的成果。
在大模型方面,通义一口气发布了7款模型更新,涵盖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编程模型等多个领域,这些模型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突破。
其中,大语言模型Qwen3-Max是通义千问家族中最大、最强的基础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万亿,拥有极强的Coding编程能力和Agent工具调用能力。基础模型架构Qwen3-Next及系列模型在计算效率上实现突破,模型总参数80B仅激活3B ,性能即可媲美千问3旗舰版235B模型,模型训练成本较密集模型Qwen3-32B大降超90%,长文本推理吞吐量提升10倍以上。
在多模态模型中,视觉理解模型Qwen3-VL正式开源,其不仅能看懂图片,还能像人一样操作手机和电脑,自动完成许多日常任务;视觉基础模型通义万相,推出Wan2.5-preview系列模型,视频生成时长从5秒提升至10秒,支持24帧每秒的1080P高清视频生成。同时,通义大模型还全新发布语音大模型通义百聆,包括语音识别大模型Fun-ASR、语音合成大模型Fun-CosyVoice。
在AI基础设施上,阿里云展示了涵盖底层芯片、超节点服务器、高性能网络、分布式存储、智算集群到人工智能平台、模型训练推理服务等全栈AI技术能力的升级成果。这些AI基础设施大多由阿里自研而成,能够大幅提升同等算力下的推理、训练能力,保障任务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客户在阿里云上调用和训练通义千问模型时的效率。
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演讲中明确了阿里云的定位是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阿里的AI战略将通过两条路径来实施:其一是通义千问坚持开源开放路线,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其二是构建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
吴泳铭也给出了他的判断逻辑。在他看来,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
吴泳铭(图片来源:阿里云)
Gartner高级首席分析师费天祺对界面新闻表示,以通义千问、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开放的模型成为了中国AI创新活跃的基础。其团队在今年6月进行的调研显示,国内生成式AI的采用率从2024年的8%上升到了43%,开源模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模型开源和免费,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各行各业的企业甚至是中小型的企业都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去获取和应用模型赋能自己的业务。”费天祺表示。
而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产品负责人黄博远在此前的媒体沟通会上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AI大模型还没有大范围落地,面临的挑战包括任务处理的确定性、处理过程的可视化以及性价比等三个方面。模型能力和AI使用方法的每一次跃升,都会带来至少10倍的增长。
由此来看,阿里实施AI战略的两条路径都具备较为确定性的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
从2025云栖大会上的发布来看,阿里在产业端落地AI服务能力过程中,也明确了重点落地的场景。
其中一个重点场景是Agent。其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作为一站式模型服务和Agent开发平台,阿里云百炼平台的模型日均调用量增长了15倍。
为此,阿里云发布全新Agent开发框架ModelStudio-ADK,该框架突破以预定义编排方式开发Agent的局限,可帮助企业高效开发具备自主决策、多轮反思和循环执行能力的Agent。同时,阿里云Agent Infra重要组件的无影AgentBay也进行了升级,可动态调用云上算力、存储及工具链资源,突破了Agent在本地设备上的算力限制。
费天祺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国内在AI创新上,最典型的就是Agent。现在大模型本身的能力差不多到达了一个瓶颈期,比较重要的方向就是开发Agent应用了。
另一个重点场景是具身智能。在会上,阿里云公布了其和英伟达在PhysicalAI(物理AI)领域达成合作,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NVIDIAIsaacSim、NVIDIAIsaac Lab、NVIDIACosmos和PhysicalAI数据集在内的全套PhysicalAI软件栈,为企业用户提供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机器人强化学习、仿真测试等全链路平台服务,进一步缩短具身智能、辅助驾驶等应用的开发周期。
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吴泳铭在2025云栖大会的演讲中表示,一切才刚刚开始。AI将重构整个基础设施、软件和应用体系,成为真实世界的核心驱动力,掀起新一轮智能化革命。
显然,资本市场对阿里交出的这份AI答卷表示了认可。截至今日收盘,阿里巴巴港股股价上涨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