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学家研发太阳能人工植物,可在 20 天内将放射性土壤净化 95%

9 月 24 日消息,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并测试了一种新型太阳能驱动的人工植物,可在短短 20 天内将受放射性铯污染的土壤净化超过 95%。这为核事故现场和受污染农田的清理提供了一种开创性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该装置模拟植物自然蒸腾作用的原理,无需外部电力或水源,仅依靠阳光即可持续运行。研究负责人 Seongkyun Kim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模仿自然界植物的方式,利用太阳能实现土壤净化,只需简单安装设备,无需其他辅助设施。”

放射性铯,尤其是铯-137 同位素,因其约 30 年的半衰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长期威胁。其易溶于水,能在生态系统中迅速扩散,并被农作物和动物吸收。一旦进入人体,会积聚在肌肉和骨骼中,增加患癌和器官损伤的风险。

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大面积土地受到铯污染,农产品与海产品的安全性引发广泛担忧。目前,虽然含铯废水可通过吸附材料进行处理,但土壤净化仍是一大全球性难题。“长期以来,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将污染土壤挖出后集中处理,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破坏生态。”研究人员在新闻稿中指出。

虽然人们已经探索过利用天然植物吸收污染物,但效率低下,受气候影响大,且吸收了放射性物质的植物本身会成为新的放射性废物,带来二次处理难题。而 Kim 的团队研发的人工植物则有效克服了这些局限。

该装置可直接插入污染土壤中,其“茎干”结构在太阳能驱动下将受污染的水从土壤中抽出,携带溶解的铯离子进入装置顶部的“叶片”部分。叶片内含有特制吸附材料,能高效捕获放射性铯离子。净化后的水分通过蒸发重新回归土壤,整个过程无需额外补水。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装置具备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当“叶片”吸附铯饱和后,可轻松更换;废弃叶片还可通过酸性溶液清洗,以去除其中的铯元素,且这种吸附剂可多次回收利用,从而降低成本并减轻环境负担。

实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大幅缩短了传统修复所需时间,原本需数月甚至更久的过程,在 20 天内即可完成 95% 以上的净化效果。由于完全依赖太阳能运行,无需电网支持,特别适用于偏远地区的核污染现场或农业用地。

专家认为,这项技术标志着人类在应对放射性污染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