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开复:AI Agent不是炫技,是CEO最需要关注的核心技术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美慧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你可能很少见到哪家AI公司像我们这样,(管理团队)平均年龄超过50岁了。”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近日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如是调侃。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年龄不是白长的,这是一支“身经百战”的团队,既懂行业、也懂ToB(企业端)落地。

9月25日,零一万物在上海举办的“元启上海”华东数智大会上宣布,全面升级政务和企业服务战略,深度聚焦企业级AI应用。与此同时,零一万物还发布了升级版的万智企业大模型平台2.0。

“AI Agent是CEO最需关注的核心技术。”在李开复看来,AI Agent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在企业,将成为推动企业智能化变革的核心力量。

李开复认为,AI的价值在于“增长”而非AI本身。

他指出,企业将从为模型买单转向为“业务结果”买单,AI所创造的价值也将从简单降本转向增效。AI Agent让超级数字员工变得触手可及,更能推动企业规模化增长。

“如今各行各业生产力的构成当中,有部分将逐步通过AI Agent实现自动化,让‘Always On常驻运行’的生产模式成为可能。”李开复说。

简单来说,在他看来,所谓“智能体经济时代”,关键不在炫技,而在结果。AI Agent正把AI的价值链从工具-服务-结果,一路推到业务终点,倒逼企业把考核指向交付与ROI(投入产出比)。

面对这场转型,李开复把“杀手锏”定为“一把手工程”。

“核心是由一把手来定战略,AI来交付价值。企业AI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需要CEO与一线员工形成转型共同体,确保从战略到执行的贯通。”李开复说。

在会后的采访中,李开复向界面新闻等媒体透露,ToB的战略转型已经带来显著成效,“每一个季度跟去年比都是几倍的增长”。“一把手工程”已落实半年,目前,零一万物2025年的收入已超越去年全年。

据其提供的数据,零一万物团队提供的定制案例客单价已达“千万元级”,签约多家全球头部企业。

行业数据显示,这种以智能体为连接器的AI方案前景广阔。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8年,33%的企业级应用将集成AI智能体,15%的日常决策可实现全自动。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企业家人工智能应用调研报告(2025)》,约89.8%的中国企业已在业务中部署AI应用,68.8%的企业明确期待AI带来降本增效。

2025年普遍被业内视为“智能体元年”,李开复对此也持审慎乐观的判断,“超级智能的AI和Agent将无处不在,我们相信它将带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飞跃。到2035年,全球GDP的增长率将远超以往,迎来一个新增长的黄金十年。”


图片来源:图虫 以下为李开复专访摘录,界面新闻略作编辑: 基于结果的商业模式再造

媒体:相比其他的AI Agent,万智的优势在哪里?竞争力在哪?

李开复:这个事情特别难,不是一堆基础模型拼凑出来就能轻松完成的,打造一个超级员工智能体更像是在造飞机。飞机的引擎很重要,但让飞机飞得更高、更安全、更关键。万智企业Agent及大模型定制解决方案就是这样的一架飞机。它能帮助企业非常快速地开发有效、低幻觉、有价值的智能体。我们的独特之处有几个:

第一是卓越的开发能力,包括代码对接、低代码和零代码支持,以及完整的Agent开发流程和沙盒测试,这些都极难做到,但我们做到了;

第二是针对政企客户的精密优化,万智不仅依赖基础大模型,还针对行业场景做了大量定向优化,保证推理强度和安全度在行业中处于领先;

第三是我们独具特色的“一把手工程”打法。“一把手工程”就是与企业CEO共同绘制AI顶层蓝图,输出路线图、技术栈、产品矩阵和交付里程碑,以战略服务场景,将战略落地于场景。

我们通过这个模式,在物流、金融、制造等领域与行业标杆客户深度共创,将AI智能体嵌入核心业务流程,形成“调适–决策–价值”闭环,创造可量化的商业价值。

媒体:从零一万物的观察来看,除了降本增效以外,Agent还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新的增长点或者商业模式?

李开复:今天其实我讲的就是Agent已经成为推动企业转型的关键执行者,将会带来“基于结果”的商业模式再造。OpenAI的Sam Altman曾说过,未来会有一个人的独角兽出现,这其实就是一个CEO定制很多智能体来帮他做市场、产品、技术、公关、财务、法务等。

所以我认为未来真正有价值的,无论是改造一个已有的公司,或者创立一个新的公司,AI超级员工占所有员工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形成“一个非常高效、超级聪明的人,管理着一大堆智能体”的局面。AI Agent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这个价值怎么衡量?其实就是公司的营业额、利润等核心指标。

媒体:零一万物在未来的计划当中,具身智能会不会也纳入到Agent的体系当中,在未来的行业应用中会解决哪些场景化的痛点?

李开复:具身智能是特别适合中国的一个业务,因为它把我们的供应链和硬件的优势能够结合进来,所以无论你对中美的AI的底层技术竞争如何,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绝对是中国的优势。

而具身智能之所以“具身”,就是因为它能够把大模型的大脑融合进去,大模型能力融入企业级应用就是智能体,融入机器人场景即具身智能。

虽然目前零一万物并没有在做具身智能的项目,但是如果有机器人行业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来做智能体方面的探索。当然,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几个具身智能的项目。


图片来源:零一万物 壁垒在“模型之外”

媒体:你是否关注DeepSeek的V4和R2的发布?零一万物会提前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李开复:我们国内可能最认可的两个开源模型就是阿里通义千问和DeepSeek,所以我们经常关注,之前也看到其实DeepSeek做了不少升级的动作。我们也感觉到梁文锋比较务实,他没有大招的时候,可能不会把V4或R2推出来。我们也非常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一旦发出来,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做适配。

而且我觉得随着DeepSeek的下一个版本发出,也需要更多超越模型本身的一些亮点的指标和使用。我会期待我们会是最早基于DeepSeek下一版模型发布智能体的公司之一。

媒体:当前大模型ToB领域竞争愈演愈烈。对于零一万物而言,您认为是市场规模增长更快,还是竞争加剧更明显?你本人从事销售多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李开复:确实,ToB领域从外部来看很“卷”,但零一万物是不卷的团队。在一个大家都卷的领域,我们有独特的打法。

我们的独特打法就是深度了解一个公司,尤其是一把手关心什么,然后思考怎么拿下这个案子并创造巨大价值,这是我们选择的路。

实现这条路需要一些独特能力:一是像麦肯锡那样帮助客户制定战略,二是像Palantir和SAP早期一样,派专家做前置工程师。当客户自己内部的IT部门还没有能力时,我们不但帮他做出来,还帮他组建团队、执行,所以我们这个也是比较独特的。

还有就是,别的AI公司不会有我们这样的一个身经百战,行业经历丰富的高管团队。我们有行业的人脉,还有对我们认可的一些人。

我们看清了ToB行业的难度,但我们选择的方法就是一把手工程,帮助企业把自己做成一个AI实践的标杆案例,帮助他们创造实际收入。我们能打出这样的牌,走出了一条“既不卷又有未来”的道路。

媒体:目前ToB整体业务规模如何?

李开复:从整体的数字来说,我们每个季度都在创新高,ToB的比例也不断地在增加。虽然不方便透露具体的数据,但可以说每一个季度跟去年比都是几倍的增长。截至目前,“一把手工程”落实半年,零一万物2025年收入已超越去年全年。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