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德华”火了!夹子音“全职奶舅”成网友电子榨菜?

最近,又一位“德华”火了。

正如视频标题《沉浸式体验放假在家当全职奶舅的一天》,@是明奇阿 的Vlog一开始便是姐姐姐夫拿着“带娃经费”,将孩子一并扔给了这个暑假在家的弟弟。

“德华”一词,本来源自电视剧《父母爱情》中任劳任怨帮忙带孩子的角色,如今已成为网络上对非父母身份带娃者的统称。

而最近@是明奇阿 的“全职奶舅”系列内容让“德华”再次成为热点,他也由此成为了今夏最火的“德华”代表之一。

作为年轻一辈的“德华”,他带孩子的画风反差与搞笑拉满。

视频里,@是明奇阿 一边用软萌“夹子音”哄娃,一边举着玩具讲解 “这是物理摩擦力”。清新男大的形象却全程夹子音,更让网友扎心吐槽:“孩子乖乖的不哭,可能是因为舅舅话太密了。”

@是明奇阿甚至拿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给小孩看,扬言“高考只剩6543天了,现在就要加油学习啊。”

图片

图片源自抖音

他还干了许多年轻人一直好奇却不好意思尝试的事:自己也尝尝奶瓶的感觉。

评论区许多网友也开始秀出自家“德华”们带娃的神级操作,有敷面膜的、有围一堆恐龙吓孩子的、还有带孩子打台球的……

图片

图片源自抖音

在打趣调侃之外,也有许多网友指出,虽然画风清奇,但@是明奇阿 换尿不湿、喂奶粉、给孩子洗澡,照顾得无微不至,流利的手法和细心,也让他被网友称为“最强男月嫂”。

图片

图片源自抖音

充满反差、趣味的带娃视频,也让@是明奇阿 《沉浸式体验放假在家当全职奶舅的一天》系列视频连续多条获得超百万点赞,其中,最高收获了超244万的点赞。

舅舅、小姨、姑姑齐上阵

“德华”们的百花齐放

实际上,@是明奇阿 的走红并非孤例,而是“德华”内容爆发的一个缩影。

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上,各类非父母角色带娃的内容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流量势力。

其中,舅舅派多以反差与担当为特色。@宇宙舅舅 连续5年寒暑假托管16个外甥,用扁担挑菜、凌晨安排洗澡,就连打饭都打出了食堂的感觉,这些硬核日常,让他被网友称为“特种兵夏令营营长”。

今年夏天,16个孩子众筹给@宇宙舅舅 买车的视频,也再一次全网刷屏,这一场双向奔赴的亲情,让观察者网、第1眼新闻、凤凰网等媒体集体点赞。

还有从第三视角记录弟弟与儿子生活里的创意互动。在@薯条妈妈 的视频里你可以看见,妈妈抢孩子冰淇淋,舅舅追着打妈妈,结果抻着颈椎;或是留着脏辫的狂野舅舅,抱着娃气急败坏叫醒还在贪睡的孩子亲妈。

图片

图片源自抖音

“不靠谱”妈妈与任劳任怨的带娃舅舅这一设定,以及打破传统育儿观念与刻板印象的内容,让一众粉丝追更了近5年。如今,无数老粉也开始调侃:“带娃费一个月5000,也该给当了几年保姆的舅舅买房了。”

此外还有不同带娃风格的小姨、姑姑派。比如@乔治姑姑 记录湖北长阳侄子乔治在农村的成长日常,田间玩耍、手工制作、做饭教学等等。

这种“接地气”的养娃方式,不仅让看腻了都市精致育儿的网友们大呼治愈,真实充满共鸣的内容,也让无数网友实现沉浸式“云养娃”梦。

@脆皮小姨 @傻大个和胖球球 @Cat猫姐 ……如今,“德华”派的队伍逐渐庞大,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创作者分享自己与侄女、外甥的互动,他们的视频也成了网友们天天追更的电子榨菜。

“德华” 热不止流量狂欢

这届年轻人在视频里找亲情解药

在「克劳锐」看来,在母婴赛道被“宝妈博主”占据主流的当下,舅舅、小姨、姑姑等角色带娃,其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半旁观者+深度参与者”的独特视角,这与父母日常育儿的视角形成鲜明对比。

“德华们”的独特身份与差异化,让他们逐渐开辟出新赛道。与父母带娃的责任驱动不同,他们没有严格的育儿KPI压力,这使得他们的内容更侧重于趣味互动和情感联结。

例如,@傻大个和胖球球 的小姨允许孩子 “学不进去就不学”;@薯条妈妈 里的舅舅用“带娃打游戏”吸引了年轻群体;还在留学的@是明奇阿 则用学习要从小孩抓起引发粉丝互动。

这些无KPI的趣味场景和轻松感,被观众以轻松的心态接受,视作同辈间的玩闹。

与此同时,这种反焦虑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当代人精神需求。在社交媒体内容日益精致化、完美化的当下,“德华们”的视频以其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成功突围。

无论是@是明奇阿 在“全职奶舅”系列中展现的趣味调侃,还是@宇宙舅舅 管理16个外甥时哭笑不得的场面,都无意塑造完美育儿典范。

这种允许翻车的真实记录,恰恰缓解了年轻父母在“鸡娃”浪潮中的焦虑,提供了另一种育儿可能性的参考。

这种情感需求还延伸出 “自我疗愈” 的功能。网友看到小姨们耐心哄哭鼻子的孩子,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遇到的委屈;看到舅舅陪孩子疯玩,会弥补童年不敢任性的遗憾。

很多年轻人看带娃视频,其实是在“再养自己一遍”,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逻辑也天然偏爱这类能引发高互动、强共鸣的内容。

结语

在“德华们”的Vlog里,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有的只是舅舅的野路子、小姨的反向带娃或姑姑的质朴教学。当我们一边笑着参与“云养娃”的过程中,我们消费的早已不只是带娃技巧,而是在围观一场大型的、去中心化的亲情实验。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一赛道,但不管形式怎么变,能戳中人心的永远是那点真实。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