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类骚扰电话少了?助贷新规落地实施,业内:征信差的借款人将更难“出额”

国庆中秋长假刚过,有消费者可能已经察觉到,以往不堪其扰的各类贷款电话,近几天似乎安静得出奇。

其实不光是骚扰性的来电,以往刷几个短视频就能见到的 “极速放款”“低息贷款”等广告,如今同样少了许多。

“这主要和助贷新规有关。”一名从业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背后的原因便是在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除了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该文件还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等实施了名单制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称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

深圳一家助贷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以前网贷进行规范时,认定24%以上的利率不合法,现在则是一旦年化利率超过24%就要求银行方面不予合作。该人士表示,虽然年化利率上限降低,但未来网贷抽贷也可能更容易发生,且更难出额(指贷款平台为借款人提供的一种信用额度)。

助贷新规的核心是“收口”

过去几年,各类贷款电话在消费者耳边此起彼伏,甚至还打着银行的名义宣传产品。这也让很多人产生疑惑:到底什么是助贷?为什么能打着金融机构的名号?它和网贷平台有何区别?

“助贷公司和网贷公司有较大的区别:助贷公司没有放款资质,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收集信息、查看征信、进行获客风险评估等。网贷公司是有贷款资质的,再加之对互联网的应用,就可以称之为网贷公司。”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通过微信对记者表示。换言之,助贷公司是利用自身掌握的获客优势来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通过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经资金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风控终审后完成贷款发放,同时自身获取相关服务费。

不过,虽然助贷公司的合作方都是正规金融机构,但这并不代表助贷行业规范和透明。实际上,风控责任不明、个人信息泄露、资金穿透不清等问题在行业内屡有发生,这些乱象都成为“助贷合作”的灰色地带。

为加强规范和管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4月发布《通知》,并于10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

整体来看,本次新规的核心就是“收口”——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此外,平台也不能以合作之名,参与银行自主评审贷款等。

尾部企业生存空间收窄

当借款人因征信问题、有司法记录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满足银行贷款条件时,通常会转向第三方机构寻求贷款,而助贷公司往往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进行弥补,如提供资产证明、找三方担保等,这也是助贷行业存在的意义。

不过在受访人士看来,助贷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各类业务鱼龙混杂,曾经出现过AB贷、助贷公司自身放贷等情况,目前均已被叫停、禁止。

“在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过程中,部分助贷机构发挥了作用,但是助贷行业整体而言是泥沙俱下的状态。”杨海平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通知》实施后,部分银行已经披露了平台运营机构合作名单。从已披露数据来看,“助贷白名单”涵盖流量巨头、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及中腰部平台等多类市场主体。其中,持牌金融机构更青睐具备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合规性较强的上市金融科技企业以及行业头部平台,比如蚂蚁系、字节系、京东系等。在流量入口争夺加剧的趋势下,互联网巨头通过旗下数十家相关公司渗透助贷产业链,形成“导流—风控—催收”全链条布局。

“目前头部助贷机构由于有较强的合规能力,且本身风险评估、信息加工能力具有优势,能较快适应规定,但尾部企业基本上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杨海平表示,在此次“助贷新规”之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数据加工能力,体现在业务上就是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助贷会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行业尾部企业可能会逐步退出市场。

从业者:客户资质问题更为关键

虽然政策“收口”,但在一线从业者眼里,困难并非主要源于此,当下最大的难题其实是客户的资质。

“现在需要钱的人挺多,但很多人的征信已经‘被打成筛子’了。”一名一线的助贷经理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位需要用钱但资质又不太好的人来讲,以往找助贷机构是最好的办法。

在这名助贷经理看来,现在助贷业务很难做,主要问题不是平台自身能否和银行合作的问题,而是行业本身的痼疾:一是来找自己做业务的客户征信基本过不了关;二是资质好的客户不会来,他们对助贷公司也缺乏信任。

“现在业务比较好的(人员)都是公司里资历比较老的,大多数公司也就一两个销冠而已。”上述助贷经理表示,只有从业时间长,人脉、圈子优秀的员工才能做出比较好的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消费者对助贷业务本身就有抵触情绪。杨海平表示,由于行业发展较快,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有一定比例的助贷机构存在收费不公平、信息不透明,甚至进行两头欺诈等问题。

“助贷机构之所以能够发展存在,就是因为商业银行一些能力、队伍建设能力滞后,助贷业务的实质就是非持牌的机构参与到了贷款流程中。”杨海平表示,未来商业银行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已是必然趋势。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