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走解说这条弯路吗? ”
评论区网友的调侃,指向了解说号@毒语电影。
国庆节期间,@毒语电影 因为一条内容为“回老家走亲戚,断更一天”的短视频,意外获赞200万+。
图片源自抖音
搞笑的是@毒语电影过去发布了600多条解说视频,点赞数加起来都不如这条“走亲戚”多。
“起早贪黑剪视频,不如掰棒子数据好”,“勤勤恳恳剪视频,竟然抵不过坐一回拖拉机”。
虽是调侃,但@毒语电影 的经历让很多创作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场看似偶然的爆火,真的只是运气吗?跟着「克劳锐」一起看看吧!
三年磨剑无人问,一语家常天下知,突如其来的流量源于一场“请假”。
图片源自抖音
一条仅7秒的拖拉机视频,内容是简单地向粉丝报备断更一天。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动态,却激起了网友们玩梗的乐趣。
他们并没有追问@毒语电影 电影剪辑的更新情况,而是用抽象、搞笑的评论把他送上热榜。
“你是真人啊”“年度最佳公路片”“这是啥电影啊哥,俺咋没搜到啊”。
图片源自抖音
一觉醒来99+的消息和疯涨的粉丝数,让@毒语电影 本人猝不及防。
他在动态中发声,坦言自己“干了两三年了,不温不火,只有1万多粉丝,一觉醒来莫名火了”。
评论区甚至还引来同行的吐槽:“太卷了,不干了我也去掰玉米了”。
图片源自抖音
这股“火劲儿”让@毒语电影 涨了20多万粉丝,他也开始在社交平台上主动向网友“求高人指点”,流露出开辟新赛道的强烈意愿。
有了这么多新关注的粉丝,@毒语电影 还想靠流量带火解说视频,可现实却有点“打脸”。更新的解说视频播放量和互动量都没有上去,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
发现网友对玉米地生活更感兴趣,@毒语电影 既不想放弃解说电影的初心,也不想错过流量机会,于是一个“抽象”的决定就此诞生。
他竟然尝试用上下屏的方式——上屏放电影、下屏放玉米棒视频,脑洞大无边,操作更是惊为天人。
图片源自抖音
可这样的试探也未能复制走亲戚视频的成功,@毒语电影 似乎明白了流量当下的偏好。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不再纠结电影解说,直接扎根玉米地,专注发布秋收内容,甚至还搞起了掰玉米直播,直接成为“三农”新星。
不过玩笑归玩笑,@毒语电影 的走红,虽然是运气加持下的偶然,但也离不开他在内容创作上的积累和坚持。
他过往发布的600多条影视解说作品,虽然没有出现过爆款,但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每条都能收获上千点赞。这样稳定且持续的被关注,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图片源自抖音
就像网友评价他“勤奋但命苦”,上天需要把更多的运气,赠送给这些执着的老实人,勤奋的人应该被看见。
@毒语电影 的爆火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
如今,影视解说这个赛道,满屏都是“3分钟看完XX神作”的统一模板。AI男声机械念稿,剪辑卡点精准到毫秒,文案里塞满“反转”“泪目”“细思极恐”等套路词。用户刷10条视频,就像看了10遍复制粘贴的内容,早已麻木。
当所有账号都在追求工业级完美时,真实的不完美反而成了稀缺品。
图片源自抖音
“原来你还走亲戚,你是真人啊”。
接地气的生活感和网友们的互动,证明了比起完美的内容,观众更想看到内容背后的 “活人”。
掰玉米、坐拖拉机、田间emo等琐碎的农村日常,带来了强烈的反差感。
本该坐在电脑前剪片子的“技术人”出现在玉米地里干起了农活。精心剪辑的影评无人欣赏,随手一拍的农村日常却万人空巷。
这样的反差让网友们忍不住评论,也让无数创作者产生共鸣,情绪成了爆款的催化剂。
甚至,我们可以把话题再拓宽一些。
如果不是@毒影解说 更新600多条视频的坚持,就算拖拉机视频爆了,观众点进主页也只会划走。
如果没有他此前解说内容积累的专业底子,新粉也不会好奇 “这个开拖拉机的博主,到底能解说多好的电影”。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