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杨女士的婚礼操办经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场本应承载幸福记忆的仪式,因婚庆服务方的“高价承诺”与“廉价执行”形成强烈反差,演变为涉及合同纠纷与行业诚信的公共事件。
据杨女士陈述,其丈夫通过高中同学符某联系婚庆服务,对方以“友情价”报价16万元,并承诺“打造20余万元效果,让全村热议三天”。然而婚礼当日,现场布置却令人瞠目:褪色假花、无边框背景板、喷泉漏水致地毯湿滑,整体呈现效果被业内人士评估仅值3至4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符某作为中间人,将整场婚礼以5.6万元打包转包给第三方婚庆公司,自身未参与任何执行环节却赚取超10万元差价。外包团队因未收到足额款项,甚至在婚礼现场向新人索要2.5万元拆棚费,导致场面一度混乱。
随着矛盾升级,双方已进入法律程序。杨女士指出,其已支付10.5万元,但因服务严重不达标,拒绝支付尾款并要求符某公开道歉。符某则通过律师起诉追讨剩余款项,称合同已明确服务标准,实际效果偏差系第三方执行问题。目前,杨女士已整理现场照片、报价单及转账记录等证据,拟通过法律途径主张合同欺诈。
该事件暴露出婚庆行业转包乱象与价格虚高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婚庆公司通过“中间商”模式层层转包,利用信息差赚取高额差价,而新人往往因缺乏专业判断难以维权。法律界人士指出,若符某存在故意隐瞒转包事实、虚报服务成本等行为,可能涉嫌欺诈;若合同条款对服务标准约定模糊,则需通过司法鉴定明确责任。
当前,杨女士的遭遇在社交平台引发数万条讨论,不少网友分享类似经历,呼吁加强婚庆行业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根据调查结果对涉事方是否存在价格违法、合同违约等行为进行查处。此案也为消费者敲响警钟:选择婚庆服务时应明确服务细则、保留沟通记录,避免因“熟人介绍”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