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徐美慧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进入十月,机器人产业的关键词从“炫技”转向“可复制、可交付”,行业整体正在呈现更务实的落地取向。
10月19日至25日,全球机器人领域顶级学术盛会——2025 IEEE/RSJ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 2025)在杭州举办。
通过实地探访和采访,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进入2025年下半年,各路机器人企业纷纷用实际成果展示“从实验室走向现场”的务实路径。
从强调单一功能展示到关注综合解决方案,这一转变在多家参展商的发布中得以印证。
其中,智元刚发布的工业级机器人精灵G2在这次首次线下亮相。与以往机器人的炫技表演不同,这款人形机器人一定程度反映出行业风向的变化:经历上半年频繁的炫技展示后,机器人领域在下半年正转向强化触觉感知与务实应用场景并重的发展路径。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触觉感知崛起,从“能看会说”到“摸得到世界”
在IROS 2025期间,仿生触觉技术成为一个焦点话题。一目科技向界面新闻展示了全球最薄的仿生视触觉传感器,其厚度仅为行业同类产品的一半,尺寸逼近人类指尖。
一目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智强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安装这款传感器,相当于为机器人装上“能看见触感”的眼睛。传感器内置微型摄像头捕捉柔性材料受压时的细微形变,并通过AI算法解算出丰富的触觉信号。
李智强向界面新闻介绍,在感知性能上,相比只能检测单一压力的传统传感器,其具备微米级形变解算精度、0.005N力分辨率以及最高120fps的输出帧率。凭借这一性能组合,机器人可检测到极轻微的压力变化,并以高速率实时输出数据,为精细化操作提供及时、准确的触觉反馈,可以完成类似人类的精细操作。

图片来源:一目科技
触觉感知能力的提升,为机器人跨过“炫技”走向实用奠定基础。
李智强向界面新闻透露,目前,其触觉传感器已覆盖人类触觉能力七至八成,在力敏和纹理感知等指标上甚至超过人类一个数量级,“目前欠缺的维度如温度感知等也在研发中”。
就此,他提出“触觉增强的世界模型”构想,认为大模型当前在物理世界的理解上存在短板,关键触觉数据的缺失正限制机器人智能突破。为此,应以真实触觉信号来锚定仿真系统,生成多样化高保真的任务数据喂养神经网络模型,并将触觉融入视觉-语言-行动(VLA)模型,形成包含触觉模态的VTLA大模型。
就好比说,人类闭眼在口袋中仅靠触摸就能分辨钥匙、耳机或硬币,机器人也应通过不断触碰和探索来重建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这将大幅增强机器人世界模型的完备性。
业界分析亦表明,触觉感知正成为灵巧手发展的关键环节。伯牙智能向界面新闻提供的信息显示,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操作能力核心,直接受益于整机放量。灵巧手占人形机器人本体价值量约14%,若2030年人形机市场达千亿级,灵巧手有望超百亿市场,成长性确定。
据其介绍,目前,驱动电机、传动丝杠、触觉传感器长期被海外垄断,国产突破带来增量市场机会。国产微型电机、丝杠等部件价格仅为国外1/5至1/3,推动灵巧手成本下降50%以上,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可以预见,随着材料、传感和算法模型的进步,机器人的“触觉革命”将突破精细操作瓶颈,在工业、医疗、家庭等场景中实现相应用处。
落地为先,探索应用新路径
通过实地探访和采访,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进入2025年下半年,各路机器人企业纷纷用实际成果展示“从实验室走向现场”的务实路径。
智元机器人在大会上同时展出了精灵系列、灵犀X2双足人形机器人、远征A2仿真训练机器人等全产品矩阵,通过互动呈现多场景技术落地成果。
其中,刚于10月16日发布的工业级交互机器人智元精灵G2首次公开亮相。智元Genie业务部系统组负责人范晓峰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智元精灵G2采用工业级标准制造,配备高性能运动关节、高精度力矩传感器,集成先进的空间感知系统,支持快速学习部署,具备卓越的运动、感知与多模态交互能力,可胜任工业生产、物流搬运、导览讲解等多种场景。
G2配备两条7自由度工业机械臂和关节力矩传感器,可实现亚毫米级精度的力控操作,可承担搜孔定位、插接装配、贴合打磨等精细任务,而这些正是当前工业生产中人力密集或精度要求高的典型环节,其技术参数与展示的应用场景紧密对应。
在智元展示其工业化解决方案的同时,其他厂商则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来推动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傅利叶则强调开源协作对行业迭代的推动作用,现场傅利叶展示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GR-3以及完全开源的人形机器人N1。
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N1拥有“完全开源”的特性,其面向开发者开放了N1的全部软硬件资源,包括物料清单、结构图纸、装配指南和基础代码等,使全球科研机构和创客都能获取一个可复现、可拓展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平台。
通过硬件开放、算法共享、数据互通的策略,傅利叶正搭建全球协作体系,降低机器人创新的门槛,让更多研发力量在统一技术底座上进行二次开发和场景创造。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记者摄
上述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下一步其将持续完善其开源生态体系,推动更多关键模块与算法资源向全球开放。
加速进化带来了另一种务实思路,将目光投向家庭陪伴与教育市场。
在IROS 2025期间,界面新闻记者看到了即将在10月24日正式发布的Booster K1新品。加速进化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次发布的新款机器人在体积形态上更小巧轻盈,也更具卡通亲和力,正是面向家庭和校园场景设计。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记者摄
界面新闻了解到,Booster K1限时售价2.99万元起,具身开发入门平台,内置多种标准 Agent,支持用户二次开发,更多定制化Agent可自主开发拓展。
通过降低门槛、聚焦细分场景,加速进化选择了一条轻量化、低成本、生活化的路径,让机器人更早、更实用地走进普通家庭。
本末机器人则尝试用模块化探索通用机器人的形态。在IROS现场,本末展示了一款可拆分重组的模块化机器人:单个机器人由两个轮式单元组成,既可组合成为一台四轮移动机器人,又能一分为二变成两台独立的双轮平衡车;其中单个双轮单元还可切换为卧倒模式,化作小车形态以获得更高稳定性。
本末科技机器人事业部CTO兼合伙人廖铉泓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这种类似“乐高式”的模块化理念,让机器人硬件像拼图一样灵活组合,以更高性价比覆盖多样化应用。
在廖铉泓看来,随着算力进步和成本下降,未来机器人一定能融入大众生活,只是未必以人形出现——模块化、多形态并存或将成为通往通用智能机器人的一条现实路径。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从IROS 2025大会可以看出,机器人行业正在冷静下来,进入“基础能力打磨与场景落地并行”的新阶段。
正如李智强向界面新闻所言,具身智能是一个长期事业,目前的火热更多源于部分人形机器人的示范效应和产业技术推进,而非纯粹的资本炒作,“经历了早期的炒作过热,机器人领域正在趋于理性。”
按照他的观点,一方面,业内普遍认可人形机器人蕴含的巨大价值,但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大规模落地仍需时日和耐心。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应采取“两步走”策略,中短期内扎根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中长期则专注关键技术和世界模型等底层能力的突破。
IROS 2025涌现的触觉感知技术、多模态大模型理念和开源协作生态等,正是这种策略的体现:一边赋予机器人更强的环境理解和操作能力,一边将创新资源向全行业开放,缩短实验室到商业落地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