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4日讯(记者 高萍)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官网最新披露信息显示,京东旗下公司近日获批保险经纪牌照,这也意味着继布局内地保险后,京东正式进军香港保险业。
针对上述举动的考量、后续规划等问题,财联社记者询问了京东集团相关人士,截至发稿,对方暂未有回复。
一位保险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分析,京东此次获批香港保险经纪牌照,或为抓住香港保险市场的高增长机遇通过激活其已有的零售、物流业务生态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完善金融板块的跨境服务能力,以满足内地客户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
“但也要注意,其同时面临与其他互联网巨头及国际保险机构的激烈市场竞争,以及香港严格的合规与人才壁垒等挑战。”
获批香港保险经纪牌照 京东在下一盘什么棋?
京东跨境金融版图再落一子。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官网披露,京东旗下公司Jingda HK Trading Co., Limited(已于近日更名为“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于10月14日正式获批保险经纪牌照,获准经营一般及长期业务(包括相连长期保险),负责人为林志全(Lam Che Chuen),牌照有效期至2028年10月13日。

据了解,更名后的“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由京东创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谈及京东此次获批香港保险经纪牌照,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心初衷或是抓住香港保险市场的高增长机遇,通过激活其已有的零售、物流业务生态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完善金融板块的跨境服务能力,以满足内地客户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同时为供应链生态提供更专业的风险保障。
杨帆进而称,这一举动的意义或不仅在于业务的国际化扩张,更在于将京东在内地的科技、数据和运营优势,与香港成熟的保险市场相结合,探索“科技+保险”的国际化新范式。“其核心驱动力,正是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和场景优势,实现从‘人找保险’到‘保险找人’的模式变革。”
实际上,京东布局香港保险已有端倪。据了解,京东早已开始招兵买马,近期已在招聘平台释放保险顾问、合规负责人等香港岗位,筹建专业团队。
而在内地保险领域,京东已布局多年。2018年,京东通过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入股京东安联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目前持股33%为第二大股东。
同时,京东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京东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及京东保险经纪(天津)有限公司,形成“财险+经纪+代理”的全牌照矩阵。
在业务层面,京东保险依托电商场景,推出退货运费险、手机碎屏险等定制化产品,并通过大数据风控优化理赔效率。2024年,京东安联财险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互联网渠道占比超60%。
2024年底,京东保险板块副总裁、京东安联保险副总经理郭实曾在公开场合介绍,京东保险板块是京东集团重要业务板块之一,目前拥有京东安联财险、京东保险经纪、京东保险代理三个主体。
竞争激烈 互联网巨头竞逐香港保险市场
进军香港保险市场,京东并非孤例。据了解,在此之前,腾讯通过旗下微众银行与香港持牌机构合作,推出跨境保险产品,覆盖健康险、重疾险等领域;蚂蚁集团以投资方式入股香港保险公司,借助支付宝生态拓展跨境保险服务。今年3月,腾讯旗下赋诚再保险宣布成功获得香港保监局颁发的长期保险牌照。
互联网巨头布局香港保险市场背后,香港保险销售持续回暖。根据方正证券研报,2025年一季度全港新单保费为934亿港元,同比增长43.4%,环比增长86.2%,刷新自2001年香港保监局公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季度数据,香港保险行业增长强势,市场热情大幅提升。
渠道结构方面,新单总保费中,银行渠道43%,代理渠道17%、经纪渠道36%,外部渠道占比较内地更高,尤其是经纪渠道占比差距悬殊。

在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保险精算主管合伙人顾谦看来,京东已在科技、金融、消费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在保险行业中,不仅持有京东安联、保险经纪等牌照,其科技公司也为行业持续输出数字化平台、业务与财务系统,以及云部署与信创支持。
“香港的寿险市场更为多元化,今年来除内地互联网巨头在香港布局保险业务外,还有不少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保险公司相继成立。香港的数字化金融发展在虚拟银行领域也可见一斑。”顾谦称。
顾谦进而表示,这样的科技与金融联动有三方面优势。包括打通更广阔的业务场景,触达细分领域客户群体;创建更精细化的定价与核保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管控风险;实现生态联动。“科技发展本身就在促进健康医疗管理能力的提升,科技-医疗-保险的协同亦是大势所趋。”
杨帆亦表示,内地互联网巨头早已布局香港保险,反映出香港市场保险密度高、产品灵活性强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巨头们旨在通过金融业务突破增长瓶颈。京东入局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化竞争,推动保险与零售、物流场景的深度融合。
但是,京东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存在人才储备、前期的成本投入、数据在初期的不稳定性可能需要长期经验来验证等挑战,这需要持续的战略定力。”顾谦如是说。
杨帆也表示,京东面临包括与阿里、腾讯等巨头及国际保险机构的激烈市场竞争、香港严格的合规与人才壁垒,以及数字化模式在香港传统服务仍占主导的环境下可能面临的盈利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