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博主”两周涨粉155万,另类vlog成流量密码?

当留学赛道还充斥着“落地窗咖啡”“米其林研学”等精致叙事的当下,一位留学博主凭借记录留学期间“狼狈而又真实的生活,”迅速爆火出圈,一跃成为新的爆款。

这位博主就是“白日梦想家”。

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他在抖音两周涨粉155万、单个视频获赞超200万。前几天,他还在视频号、快手等平台开设了同名账号。

爆款账号常有,但“白日梦想家”的走红背后是一个新内容赛道、新表现形式的崛起,为创作者带来了新的启示。

留学生的“流浪vlog”

英国留学生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真的是大众想象中的“高大上”?

“白日梦想家”作为一名留英博主,其展示的内容却不是这样的:没有精致的西餐,没有光鲜的滤镜,他凭借聚焦自己在英国留学生活的“狼狈细节”,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留学vlog赛道。

深挖账号内容,可以看到其构建了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反完美”内容风格。

首先,账号彻底摒弃滤镜化表达,聚焦留学生活的“狼狈细节”。

伦敦清晨9点在被窝里挣扎着起床,吐槽“大不列颠是极寒之地”;距组会仅剩20分钟才匆忙用工具搜文献,边赶路边念叨“教室太难找,每次都迟到”;为吃一顿东北菜奔波两公里却遭遇闭门羹,最终在落叶堆里玩着高延迟的《王者荣耀》打发时间,甚至直接睡起回笼觉……

这些非设计感的场景打破了“留学必光鲜”的刻板印象,形成强烈的真实冲击。

图片

其次,账号善用“苦中作乐”的叙事口吻消解留学焦虑。

将吃临期食品、随地大小睡的日子包装成“30万学费挥霍教程”;把打包剩菜蒸米饭的行为解读为 “生活智慧”,调侃外国室友“煮面饼不加蔬菜”的饮食习惯;用“冷冻即永生”的玩笑化解快过期面包的窘迫。这种自嘲既避免了卖惨的沉重感,又精准契合了年轻人的表达习惯。

最后,视频采用非线性的日常流水账结构,没有刻意设计的剧情线。

从赶课、觅食到撸猫、与室友对暗号,一天的生活片段随性拼接,却充满生活肌理。单条视频多以具体场景开篇,用“突发状况”推动叙事—— 如“首次在英国下馆子”的视频,从期待到碰壁再到满足,情节起伏自然。

不少网友在其视频评论区表示“这种才是真正的国外留学视频,别的都像摆拍”、“你真的是留子不是流浪汉吗”等,表现出大众对其内容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爆火背后三大亮点

“白日梦想家” 的爆火并非偶然,其内容精准踩中了用户需求的空白地带——

1

赛道卡位:开辟“生存向留学”新场景

全网都在生产“自律留学生的一天”时,“白日梦想家”则反其道而行之,以“留子老鼠人”的自嘲姿态切入“生存向留学”细分领域,以“摆烂留学生的自救日记”式内容切入空白市场,构建了独特的场景标签。

从“两公里觅食失败”的生存挑战,到“1.5磅可乐配东北菜”的消费场景,再到“与外国室友的文化碰撞”,每类场景都紧扣“普通留学生生存实录”的核心,形成与精致赛道的明确区隔。

这种差异化正如短视频编导总结的爆款公式:真实痛点(留学焦虑)+ 地域特色(英国生活)+ 情绪价值(自我接纳),精准击穿了用户心智。

2

人设反差:从“精英留学生”到“留子老鼠人”

长期以来,抖音留学vlog赛道被“豪车别墅”“西餐研学”等内容垄断,形成了“滤镜化叙事陷阱”——许多留学生即便生活拮据,也被迫在镜头前扮演“精致人设”。

在多数账号塑造“学霸+富豪”人设时,该账号打造了极具记忆点的“流浪式留学”形象:粉丝关注的不是光鲜的校园生活,而是他打扫印度室友留下的狼藉、靠维生素补充剂维生的日常。

这种“反精英”人设彻底剥离了留学的神圣感,让普通家庭留学生看到了“世另我”的影子,也满足了大众对留学真实面貌的好奇心。

3

情感认同:精神痛点与价值契合

当下年轻人对“完美人设”的审美疲劳日益加剧,反而更青睐 “不装不端” 的真实表达。

账号精准捕捉到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痛点”:用“开学精神状态be like:崩溃但坚持”的吐槽戳中群体共鸣,通过“行李箱比精神状态还满”的细节消解开学焦虑;在“异国他乡找家乡味”的叙事中,既展现文化冲击下的孤独,又用一碗锅包肉的满足感传递治愈力量。这种 “先共鸣再治愈” 的情绪链路,让用户获得心理慰藉。

账号中“赶课迟到”“觅食碰壁”等不完美片段,打破了“留学必须成功”的价值绑架,传递出“接受狼狈也能好好生活”的生活态度。

这种“丧而不颓”的精神状态,与Z 世代“一边崩溃一边硬撑”的生存现状高度契合,使其在情感层面快速获得认同。

“反差+真实”成流量密码

“白日梦想家”的走红,说明“高反差+强情绪”依然是流量密码。

事实上,“白日梦想家”并非该类型账号的首创。

在他之前已经有“讲英格力士”、“李善宝”等留学博主。从他们的账号主页可以看到,他们都是2025年才开始拍摄这类内容,不过,“讲英格力士”目前粉丝数为150万、“李善宝”则不足50万,他们的热度远不如“白日梦想家”。

这说明赛道可以复制,但走红还是具备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

有网友表示,之所以更喜欢“白日梦想家”,除了其视频内容的“抽象”、“搞笑”、“有梗”之外,还因为其在小号“世界上没有柠檬”展示的另外一面——文艺,细腻。

“不知从何时起,我染上了失眠的病症”

“我总是在六点的清晨,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在村子里回荡”

“也许我无法再回到那个稀松平常的夏天夜晚,但或许,正是那些回忆才给了这陌生的空气夹杂了些许故乡的味道罢”……

不同于在大号“白日梦想家”所营造的流浪汉粗糙人设,小号里通过长篇图文细腻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内心情感,让其反差感更强、人设更真实。

大号做内容、小号记录和分享真实生活,是不少博主在起号时就会选择的思路,目的是为了避免人设过于单薄、缺少活人感。

但大号主做vlog、小号则主做图文分享,这个搭配比较少见,其带来的启示是:或许博主除了注重“真实感”之外,也可以重视图文这样的内容形式。毕竟,当下用户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千篇一律的日常早已不够动人。

从行业视角看,“白日梦想家”的成功并非个例,是“真实化内容回归”的结果。

当观众看腻了滤镜包装的虚假生活,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生存式叙事” 便有了突围的可能。真正能打动用户的,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完美剧本,而是藏在琐碎日常里的真实生命力。

至于他能火多久?后续如何避免内容同质化、持续获得关注?那是整个行业的长久命题了。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