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江走出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康养领域加速落地 | 张江再出发

界面新闻记者 | 范易成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10月29日,重阳节当天,一场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在成都举行,全国超百家企业在生活居家、诊疗康复等应用场景中展示了约175款智能康养机器人。来自上海张江的傅利叶是参展企业之一。

界面新闻从傅利叶智能获悉,在本次展演上,公司展出了ExoMotus M4下肢外骨骼机器人、M2上肢力反馈康复机器人等主力产品。

而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傅利叶首秀了主打交互陪伴的人形机器人GR-3,并首次对外发布了“具身智能康复港”技术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GR-3 图片来源:傅利叶

该方案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融合了多模态感知、大模型、运动控制技术和康养场景需求,覆盖导诊咨询、上肢康复、认知康复、下肢康复和远程康复五大训练交互模块,能够提供康复训练、辅助照护与情感陪伴的一体化服务。

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公司一直将“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主线。针对康养场景,傅利叶将与全球医疗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康复生态体系。

2015年成立于上海张江的傅利叶最早从医疗康复机器人切入市场,并于2017年推出了国内首款商业化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逐步形成覆盖上肢、下肢、平衡训练等全产品矩阵。

截至目前,傅利叶已推出30余款智能康复产品,为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累计服务患者超百万人。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此前曾提到中国治疗师数量缺乏的现状。在他看来,目前中国有经验的,能够陪伴并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治疗师缺口很大,随着未来老龄化程度加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在很多医疗条件稍弱的基层地区。而具身智能被认为会成为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路径。

顾捷认为,机器人可以承担大量重复性、标准化的康复训练任务,如认知训练、肢体功能恢复等,从而释放治疗师的精力,提升整体效率。因此,傅利叶在维持其在康复机器人领域优势的同时,持续加码布局具身智能。

从2023年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1,2024年发布GR-2,到今年的GR-3和“具身智能康复港”。可以看出其正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康复领域的实践探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22%。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这一数字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30%。

另一方面,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养老服务领域长期从业者(工作8年以上)占比不足14%,而年流失率却超过30%。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多类人才短缺。这一背景下,智慧康养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38亿元。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66亿元。据国金证券测算,未来5年内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0亿元。

机器人为老人喂饭、翻身、递物,协助进行走路、抓握康复训练,依托AI语音系统与老人对话缓解孤独……这些过去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今年已经在国内不少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场景中开展了落地验证。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随着AI大模型、具身智能与国产核心机器人零部件的成熟,具身智能今年正大批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场景。

在这场关于“如何老去”的技术革命中,上海张江无疑走在了前列。除了傅利叶,如身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一批来自张江的企业,都在今年发布了一系列突破性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如身机器人发布了全球首款面向康养设计的载人轮椅人形机器人齐家Q1,专为半失能、失能及独居老人设计,可以完成起身、翻身、递水、喂饭、载人移动等高频照护任务,一站式解决日常照护难题。


载人轮椅人形机器人齐家Q1 图片来源:如身机器人

2023年6月成立于上海张江的如身机器人,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搭建起“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四个系列的产品矩阵,俨然一匹行业黑马。

今年9月,如身机器人获数千万元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力合金融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迭代、产品工程化落地、养老场景规模化试点及市场前期布局。目前,如身机器人已启动Pre-A轮融资。

如身机器人创始人及CEO师云雷此前曾表示,市场需要高通用性、高智能化的康养服务机器人,当前大语言模型技术突破了自然语言交互的瓶颈,使得机器人能够“听懂人话”,拆解用户给出的复杂指令,并分步骤执行。这意味着,打造通用型养老服务机器人的窗口期已经到来。

另一家总部位于张江的公司智元机器人,成立仅2年已成为具身智能行业的领跑者。2025年1月其实现千台量产下线,开启商用元年,并进军海外市场。不久前,其发布的精灵G2机器人已锁定数亿元订单。

而智元机器人同样将养老行业作为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近日,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王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已开始推进机器人在养老场景的应用。今年公司已在上海某养老院进开展应用试验,机器人通过说相声、跳舞及文艺表演为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

在王闯看来,养老机器人将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情感陪伴与娱乐服务;预计3年左右进入第二阶段,实现协助提物、陪伴出行等功能;5年后将进一步升级至卧床照护等更复杂场景。

他表示,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同时,养老场景对安全性的要求近乎苛刻,一个简单的端茶倒水动作,就需要机器人具备高度的环境感知和动作控制能力。

目前制约人形机器人普及的关键在于可靠性和成本,因此,智元将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先通过机构市场验证产品,在养老院等封闭场景积累数据、优化算法,待技术成熟后再向家庭场景渗透。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傅利叶、智元等企业均位于张江机器人谷。作为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2020年11月成立的张江机器人谷已集聚近百家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仿生机器人实验室等一批功能创新平台。


张江机器人谷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张江机器人谷遵循张江科学城“智能造”硬核产业集中承载区的功能定位,通过各类政策加强产业培育力度,推动了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实现了龙头企业的高密度集聚。

今年7月,张江机器人谷一期平台项目竣工,该项目通过“工业上楼”模式积极探索城市新型工业化新路径。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集机器人产业生产、研发、办公等功能于一体。

“我们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为企业提供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服务。”张江机器人谷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机器人谷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

张江机器人谷将建设更多应用场景体验空间,为机器人提供展示和训练技能的空间,让企业验证机器人功能的同时也让更多市民能体验与机器人真实交互。

去年7月,上海印发《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到,要研发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高养老科技产品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执行等能力。

今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这一标准规范的发布,不仅反映出国内智慧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态势,也代表着中国在养老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及影响力走在世界前列。

今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更明确提到,支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探索具身智能在医疗康养服务中的示范应用,研发具备多模态感知、柔顺运动和场景自适应决策能力的医疗、护理机器人。构建仿真训练平台,突破复杂场景下的多任务适应性瓶颈,形成安全适宜的辅助医疗与康复解决方案,推动产业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服务业态升级。

当下,政策的顶层设计与技术的迭代进化,同时驱动行业加速发展。申万宏源近期发布的研报指出,在需求、技术、政策多重驱动下,中国康养机器人发展趋势明确。未来老年人口在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缺口还将持续扩大,智能养老机器人将成为解决人力短缺的关键方案,在养老机构、社区以及家庭照护等场景中提供支撑。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