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窄播Weekly》的第70期,本期我们关注的商业动态是:上线淘宝便利店,淘宝闪购加速释放线上供给优势。
一个逐渐形成的行业共识是:即时零售本质上是一个供应链改造项目,在不同品类寻找和建立适合闪购消费场景的供应链生产、仓配履约方式。闪电仓(及各种类似的仓店形式)是目前行业里探索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创新解决方案之一。
闪电仓的核心,是提前把符合需求的供给,放在三五公范围内的仓里,按需取货,即时配送。因此对精准备货、快速动销、流量获取、快速履约,都有很高的要求。
从平台的角度,在即时零售竞争中,淘宝的优势是线上流量大、电商供给丰富,以及资金充足。所以可以快速通过外卖补贴做大市场,并寄望于在外卖争取到的时间窗口内,尽可能多地把非餐的电商类供给接入到闪购的服务上来,从而改善淘宝闪购的供给结构、人群结构、毛利结构,并降低对补贴的依赖。
盒马、猫超入闪购,双11期间品牌天猫旗舰店与闪购打通等,都是具体举措。最新推出的淘宝便利店,也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
10月31日,淘宝闪购发布全新连锁便利品牌「淘宝便利店」,该品牌以闪购仓为形态,基于阿里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24小时营业、30分钟送达服务。
据介绍,淘宝便利店SKU 在1万个量级,覆盖百货、零食、酒水、3C 数码、母婴、美妆等各种品类。平台提供选品、供应链、物流、数字化支持,并统一输出商品、价格、服务、体验等管理标准。未来一年,淘宝闪购将投入20亿专项资金扶持商家发展,未来计划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开设2000家店铺。
这实际上是一种以轻加盟模式快速把线上供给接入闪购的方式。对淘宝闪购来说,淘宝便利店是其基于淘宝的无限货架优势,不断丰富供给的又一步。它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阿里的线下版图。
当然,这种操作方式,与同样致力于为即时零售补充电商类品牌供给的美团有明显区别,也与阿里自己此前在新零售时期探索的零售通有显著差异。
从行业的角度,淘宝便利店的上线,则意味着即时零售的供给升级已经蔓延到了便利店领域。结合各平台最新动态来看,即时零售的品类扩充和品质升级之路还将继续。比如消费频次和用户粘性都更高的生鲜大战,会不会卷土重来,也未可知。至少,盒马系、小象超市+快乐猴、京东七鲜在线下已经打得相当火热了。
与美团官旗店的区别:重投入VS轻加盟
如上所说,淘宝便利店是淘宝通过轻加盟的模式,把自己的线上供给优势快速接入线下的一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为在淘宝闪购做生意的闪电仓商家提供了一种快速实现供给升级的解决方案,也为对应品牌布局即时零售提供了新方式。
据了解,淘宝便利店首批开放超过30个商家合作名额,11月1号已有商家上线经营。
如何给闪购高效接入电商类供给,是即时零售与远场电商的竞争交叉点,也是美团、阿里在即时零售外卖大战之后,正在布局和较量的又一个关键战场。
电商供给是淘宝的既有优势,淘宝总裁处端在今年双11发布会的交流中提到,闪购在今年双11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用户体验,并引入更多零售品牌、更多品类加入闪购」。淘宝便利店也是淘宝闪购升级电商供给的新方式,且是适合淘宝的方式。
美团也一直在想办法推动闪电仓的供给升级。
如我们此前所说,美团闪购供给升级的核心方式,一个是在核心品类做自营闪电仓(如小象超市、松鼠便利、歪马送酒、LoveLab),一个是与品牌合作「品牌官旗闪电仓」。无论哪种,都是投入更重的模式。
自营本身就是重模式。也因为模式重,拿松鼠便利店举例,与淘宝便利店相比,品类上,松鼠便利的SKU只有5000多个,为淘宝便利店的一半。且松鼠便利店只可在美团单平台经营,而淘宝便利店据说可多平台经营。
官旗闪电仓也要基于美团有中心仓建设能力,选址能力、网格经营数据积累以及物流履约能力等来实现。
某接近美团闪购的行业人士曾对我们说道,官旗闪电仓的上线,意味着「即时零售已经告别了大干快上、单纯把线下店全部上翻的粗放阶段」,到了一个深入供应链、帮助品牌做差异化经营的新阶段。
当然,对美团闪购而言,官旗闪电仓可快速帮平台补充了品牌供给,同时继续夯实品牌在美团做即时零售的仓储物流基建。
而整体上,美团闪购之所以通常采取更「重」的模式做供给升级,核心还是因为,线下零售长期处在供给陈旧、进展缓慢的阶段,直接上翻后的闪电仓供给里,只有极其长尾的供给可以赚到钱,但订单不稳定。标品大单品单量高、适合引流,但毛利低。因此,在一些高毛利的品类通过自营来快速做供给优化、扩大规模,便成为一种解决方式。
当然前提,依然是因为美团闪购多年经营下来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消费理解、履约配送能力,才能在自营的同时也能维持相对较低的成本。不过,不排除未来对这些品类的探索到一定阶段后,美团闪购也会通过平台模式快速扩张。
而对此时入局的淘宝闪购来说,零售数字化、消费习惯都更成熟,且淘宝本身有线上供给丰富度优势,轻加盟模式是一种匹配度更高的快速扩张方式。
与零售通的差别:流量、供给、订单、利益全打通才是关键
淘宝便利店以轻加盟模式快速扩张,之所以可能成立的另一个前提,是因为现阶段的即时零售,解决了此前新零售时期,平台们都没有解决好的利益分配问题。
10年前,O2O备受关注,新零售概念正火,京东新通路、阿里零售通都是那时期的产物,对应的典型项目分别是京东便利店和天猫小店。如今阿里零售通已经关停,京东便利店也不是当年规划的模样。
2017年,刘强东曾提出要在未来5年新开100万家京东便利店,一半在农村,后来一度不了了之。2023年,京东便利店重启招商,2025年6月,外卖激战正酣之时,刘强东在媒体交流中提到,京东便利店已达150万家。今年9月,京东超市发布会上,京东便利店作为京东大商超战略在线下的一环,与母婴馆、折扣店等一起被提及。只不过,如今的京东便利店多以挂牌加盟模式存在,与京东的强绑定关系弱了许多。
实际上当年的新通路和零售通,也都是供应链改造的逻辑——电商平台给线下门店做品牌授权,作为交换,门店从电商平台进货。之所以没有推进下去,核心是因为电商平台在新零售时期的供应链改造,只停留在浅层的给门店供货的层面,并没有将门店的货盘、流量来源,完全迁移到线上,因此线上,与线下经销商网络和门店原本的线下生意,不仅没有深度融合,甚至还是冲突关系。
天猫总裁家洛曾经提到,新零售时期,也有一些品牌的线下门店可以跟线上打通,个别门店也可以做到门店发货,但即便门店发货,依然运用了远场物流,用外卖物流配送的比例不高。因此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显著的体验升级。
其次,当时线上货盘不论在供给丰富度、成本、还是需求匹配度、调货速度,以及对商家配合度的要求,与线下经销网络相比,并不总是有优势。门店没有确定性的动力,绕开面对面打了多年交道的线下经销商,选择从1688或者京东进货。
但现在,消费习惯,即时零售在供给、履约上的基建,都比之前更成熟,远近场融合也成为各平台、品牌确定要抓的增量,因此会从更高的组织层面推动,打破部门、技术等方面的壁垒。
相当于对品牌来说,无论采取远、中、近哪种履约方式,在流量、货盘、交易履约上,都是一盘棋、一笔账,不再存在不同场景之间的利益分配打架的问题。真正的远中近场融合,也一定是流量、数据、交易履约、利益都打通后才能实现的。
就像家洛在今年双11会后交流中所说,如今的闪购,「供给策略、派送策略和线上的需求策略都更成熟」,因此想象空间和确定性的增量空间都更为巨大。
另外,淘宝便利店的上线,也意味着外卖大战放缓之后,即时零售的供应链改造正扩展到更多品类。尤其是在消费习惯契合、日销稳定有引流价值、基建成熟、同时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品牌化的类目,便利店类目如此,生鲜也是如此。
尤其最近,超盒算NB一天开出17家店,京东七鲜推24小时菜、小象超市线下店陆续开业等,表明巨头的生鲜之争已经在加速。与外卖类似,生鲜也有高频、刚需、适合引流的特性。或许外卖大战之后又一个全民参与的高潮,已经在来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