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2025工业文化发展大会在上海举行。在同步召开的“重构·跃迁——AI时代的文化重构与产业跃迁对接会议”上,来自制造、文化、软件等领域的多位嘉宾共同探讨AI(人工智能)如何从技术工具演变为产业生态的重构力量。
从传统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到文化遗产的智能活化,再到供应链的数实共振,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为听众呈现了一幅幅AI推动产业跃迁的图谱。有哪些创新实践值得借鉴?如何在行业场景中发挥AI更大的潜力?
破解工业场景AI落地痛点,“必须重构路径”
会议期间,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天威分享了以AI驱动传统制造业数智跃迁的思考与经验。他指出了当前AI在工业场景落地的三大痛点:对完美数据的过度执念、系统壁垒与集成困境、通用智能体在工业核心场景的“水土不服”。
“在传统制造业,AI的价值不在于颠覆性技术创新,而在于边际改进的巨大杠杆效应。每1%的能耗降低、效率提高都可能带来数以亿元计的经济回报,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为企业取得领先的竞争优势。”杨天威表示,在AI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内部信息流与决策回路的智能化程度。“面对传统路径的漫长和通用AI的局限,我们必须重构路径。”
在供应链领域,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智在线”)副总裁刘海涛分享了AI如何为供应链注入智能基因。
目前,海智在线平台共有28万注册采购商,来自107个国家,使用27种语言,同时还有70多万家工厂。据刘海涛介绍,海智在线一方面引入AI技术,例如自研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体,用于解析图纸中的加工要求,每天可处理数万张不同国家的图纸;另一方面,公司也引入了大量生态合作伙伴,如物流、金融以及各种工业软件工具,进而赋能采购商或者工厂,降低其成本。
AI如何赋能文化产业与供应链?业内分享创新实践
AI带来的产业跃迁不仅体现在制造业数智转型中,更在文化传承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院长Marc Aurel Schnabel从工业遗产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重构。他表示,工业遗产是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发展演变的物化载体和历史见证,并以有一百多年开采历史的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为例,分享如何通过动画设计讲述祖孙三代在铁矿接续奋斗的钢铁故事。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应用研究所所长谭佳佳则展示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实践。例如,通过数字化将清代点翠工艺抽取核心元素,快速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或将武当山建筑群落数字化,通过七幕场景将道教文化的哲学内涵通过数字孪生的方式具象化表达。
谭佳佳认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与新时代文化深度融合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正广泛赋能于各行各业。这一融合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与繁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业态,还有效构建起国际传播体系,进一步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能力的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