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叶晓丹
千年乌镇因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而变得年轻。2014年至今,它已走过12届历程,当年意气风发的互联网“大佬”们,鬓生白发,日渐老去,但乌镇的故事,始终涌动着青春的气息。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六小龙”首次乌镇对话,备受瞩目。
从年初的声名鹊起,到年底的合体亮相,这六家卡位AI不同生态位的“小龙”们,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在中国硬科技的版图上,重置了“投资于人”的底层逻辑。
2017年第一次来乌镇参加互联网大会的王兴兴,带着宇树科技第一代产品,见了几位知名企业家。小米雷军、美团王兴、知乎周源等,当年乌镇峰会的大佬饭桌上,年仅25岁的王兴兴坐在最角落的位置。
乌镇的青石板上,驻足过中国初代互联网大佬们的身影,他们的高谈阔论,曾回荡在乌镇的西市河上。而乌镇饭局上的这个年轻人,8年后从大佬手中接棒,成为了互联网世界的科技新贵。
犹记 “大佬” 江湖事,却见“小龙”正弄潮。
在互联网鼓角争鸣的时代,王兴兴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然而回看2017年,从互联网到AI的跃迁,“六小龙”的创始人在这一年各自发力,为8年后的爆发增添了注脚。
2017年,朱秋国的云深处刚成立不久;强脑科技的韩璧丞正决心回国发展;黄晓煌开始大力推动群核科技的全球化业务;冯骥的游戏科学刚拿到一笔融资;梁文锋正推动旗下幻方量化实现投资策略的全面AI化,为2025年DeepSeek一鸣惊人埋下伏笔。
但“六小龙”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爆火之前,他们的产品不够完美、不被接纳,需要独自承受创业的孤独和风险。
云深处的机器狗2018年还需要钢丝绳吊着,不能站立,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产品。朱秋国坦言产品在面向行业应用时,会遇到很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倒逼着他们把产品打磨得更好。韩璧丞早年在留学生地下室,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脑电设备测试自己的脑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小孩生下来不一定都好看,都是慢慢长漂亮的,创业公司也一定是这样。”
梳理“六小龙”创始人的履历,多为年轻的草根创业者。“六小龙”也成为激励国内创新创业者的典型样本:通过自研技术路径、全球化市场以及长期主义路径,仍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突围。
从 “大佬江湖”到 “小龙弄潮”,变化的不仅是舞台主角,更是中国技术从 “流量江湖” 迈向 “硬核创新” 的生动注脚。早年巨头的成功,依赖于 “模式创新 + 流量入口”;而 “六小龙” 的崛起,根植于 “技术攻坚 + 场景深耕”。
当然,除了“小龙弄潮”,也还有“老树生花”。随着AI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一些经典的、传统的产业也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乌镇峰会上,通过AI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医生发现早期病变,这些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2025 年的乌镇峰会,与其说是一场行业聚会,不如说是一次时代交接。没有永远的 “大佬”,只有顺应时代的创新者。
当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言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的“小龙”们,在千年乌镇挥就《少年乌镇说》,锚定在技术攻坚与全球场景,以算法与代码重新定义“中国智造”的边界,推动互联网从模式创新向硬核创新的深刻转型。
这里的故事终将迭代,但精神一脉相承:唯有持续创新的灵魂,方能永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