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小脑”,却卡在了“指尖”!乐聚冷晓琨谈如何让机器人的手更灵巧:场景驱动、软硬协同

当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因遭遇手部技术瓶颈而延后量产时,近日携IRON机器人登上新闻头条的何小鹏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手是最难的”。机器人末端与物理世界的精细触达,为何难倒全球一众顶尖厂商?

近日,乐聚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冷晓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灵巧手的迭代升级有赖于实际场景的打磨,而业内对场景应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此前,行业发展重心在整机的运动控制上,灵巧手的“技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另一方面,在硬件能力的突破之外,冷晓琨更相信,基于硬件的制造业优势并不长久,灵巧手适配的技能及数据才是未来的核心壁垒。“我们相信,只有场景的不断复杂化,才会倒推灵巧手技术持续升级。”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冷晓琨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灵巧手的“技能库”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灵巧手被置于聚光灯下,是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之后。

“一旦人形机器人要进入物理世界完成任务,接近80%的场景都需要灵巧手去接触和操作。”冷晓琨一语道破了灵巧手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更是其与现实世界进行精细交互的重要窗口。

然而,这扇“窗口”的制造难度并不简单。在冷晓琨看来,灵巧手本质上可看作一个独立的“机器人系统”,其复杂程度与打造一个完整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不相上下,“涉及微型的电机、微型的减速器,同时还要抗冲击、保证长寿命”。

实际上,在人形机器人“投融两旺”之前,国内从事灵巧手研发的企业并不多,业内更多将视线投向机器人整机的运动控制(即“小脑”)。直到今年,主要机器人厂商的“小脑”路线已基本一致,下一个瓶颈延伸至“大脑领域”,即机器人在物理世界的感知、决策与执行。

“因为,在‘大脑’这一步,人形机器人进入场景的探索还没有铺开,所以对灵巧手的反馈需求还没大量出现,其发展速度就会慢一些。”冷晓琨强调,“不在实际场景中打磨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在打磨的过程中才能迭代升级。”

近年来,灵巧手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自由度从六个提升至十余个乃至二十个,触觉及多模态传感器发展也日渐成熟。但冷晓琨也坦言,相比之下,灵巧手的“技能库”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现在装上灵巧手可以动,但是怎么让它像人手一样配合人形机器人,其实这条路现在还没跑通”。

冷晓琨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乐聚旗下机器人产品在工厂搬运场景中,依然主要使用二指夹爪而不是更拟人的灵巧手。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行业内仍然缺少对灵巧手与场景融合的探索,这也是在传感器、自由度等硬件层面之外更为核心的卡点。

从硬件竞赛迈向技能优势

如何加速灵巧手发展与成熟?冷晓琨提出一条更加务实的路径:场景驱动,软硬协同。

一方面,从需求明确的工业场景切入,采取由简至繁的渐进式路线。最初级的搬运工作,可能只需简单的胳膊开合;进一步的物料分拣,需要两指夹爪进行开合抓取;而更为复杂的铺展纸箱等任务,则需6个自由度的灵巧手才能完成。

冷晓琨说:“每一种自由度的灵巧手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景,并不是低自由度的就会被高自由度的完全替代。”例如,在把箱子纸壳平铺开的任务场景中,无论是六个自由度还是更高自由度的灵巧手都可以完成。这也说明,自由度并非阻碍灵巧手应用的关键原因。随着场景的不断复杂,会对灵巧手提出新的要求。

据介绍,目前,在以手掌开合抓取功能为主的工业场景中,灵巧手基本可以实现应用,例如物流分拣分包等。而对于需要五个手指配合完成的工作,灵巧手还未成熟落地。

另一方面,灵巧手对场景的拓展也与“大脑”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冷晓琨通过构建“大脑—小脑”发展阶段矩阵,在二者的技术交叉点上定位具体场景,在实际应用中推动软硬协同迭代升级。

冷晓琨认为,未来企业的核心壁垒不在硬件。“如果你只做灵巧手的硬件,无论能扛多大重物、寿命多长,这本身是回到基础制造上,很快各家就没有技术壁垒了。”他预判,真正的壁垒在于灵巧手所适配的“技能”以及背后积累的数据,这与整机发展逻辑一致。

当下,全球机器人赛道展开激烈竞争,冷晓琨表示,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优势恰恰在于供应链成熟度高且场景丰富,国内大范围开放场景让具身智能企业来获取数据。“一旦看到(具身智能)是未来,整个产业链的配套与信心程度完全不同。”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