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上链接!”这句曾经在直播间里的标准话术,正在被“第3集,男主送女主XX品牌明星同款限量包”悄悄代替。
在流量红利退潮,获客成本逐年攀升的情况下,电商平台的竞争早已跳出了单纯的价格战,转向短剧带货的内容战。上链接不再是直白的吆喝,而是藏进剧情里的场景化种草。

图片源自红果短剧
红果短剧开启 “剧同款” 一键带货,京东联合快手打造品牌定制短剧,淘宝在短剧频道直接挂载商品链接,拼多多上线短剧板块并同步接入 “边看边买” 功能,MCN机构谦寻推出 “谁来演,你来定” 的共创玩法……平台、品牌与机构都在发力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延长停留时长进行消费转化。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披露,截至今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用户基础更是放大了短剧带货潜力。当传统电商增长放缓,短剧带货为何能成为破局新解药?跟随「克劳锐」的视角,一起来看看。
共鸣提前,带货先抓人心
短剧带货不是偶然,当商品功能越发同质,折扣热闹一过就散,用户能记住的,其实是一段被理解的情绪。
他们早就对 “全网最低价” 不再上头,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是重点。
更关键的是,“吆喝式” 直播带货的吸引力持续弱化,主播反复强调折扣、催促下单的模式,不仅让用户产生审美疲劳,更导致停留时长与转化效率的下滑。
部分头部直播间的用户平均停留时长也在下降,用流量驱动增长的模式很难持续。因此平台、品牌需要寻找能抓住用户注意力、带来转化的新办法,短剧带货的内容形式成了一种尝试。
在尝试过程中,短剧带货能够突围,核心在于内容击中了用户的需求与商业转化,形成了“内容即货架”的转变。短剧中每一个情节,每一帧画面都能植入商品促销信息,一部短剧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商场,让用户沉浸在剧情中被引导消费。
随着平台对短剧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整合,短剧带货这个新的营销模式,也体现了三个核心价值。
首先就是短剧带货内容的粘性,取代了单纯吆喝,延长了用户停留。
短剧本身就有快节奏、高爽感等内容特质,具备留住用户的优势。与直播依赖主播的个人魅力不同,用户因为剧情而来,为情绪共鸣而留,停留时长明显超过了传统的电商场景。
这种粘性源于“土味爽感”的剧情设计,通常是主角开局遭遇误解、打压或背叛,随后凭借豪门继承人、顶尖大佬等隐藏身份强势逆袭,当众打脸反派;又或者通过契约婚姻等戏剧性的设定,再搭配“虐渣复仇”“绝地反杀”等高能桥段,再以1元解锁大结局的低门槛付费模式,抓住用户注意力。
例如拼多多上线的短剧《一胎二宝:我的妈咪惹不得》,剧中不仅有女主带娃归来、手撕前夫与白莲花的复仇名场面,还有萌娃助攻,揭露反派阴谋等丰富的情节,穿插着主角从落魄弃妇逆袭成商界大佬的爽感主线,吸引用户观看,热度飙升到1.6亿,为后续带货转化奠定了充足的基础。

图片源自拼多多
其次是短剧带货将卖产品升级为传递情绪,建立情感连接,用情绪价值替代价格刺激。
用户记住的不再是折扣的数字,而是剧情中与自身情感相似的场景与共鸣。也许是为职场逆袭的爽、亲情陪伴的暖,或是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在评论区,很多人说自己“看着看着就把东西加了购物车”,不是因为最低价,而是“觉得它懂我”。
韩束与@姜十七 合作推出的《以成长来装束》《心动不止一刻》等5部定制短剧,就围绕女性职场成长、情感逆袭展开,把红蛮腰礼盒产品自然植入女主蜕变的关键道具,让用户在共情女主成长故事的同时,推动下单,而且提升了品牌好感度,效果远超过了低价的促销。

图片源自抖音
值得注意的还有短剧带货缩短了转化的路径,用场景直接替代被动搜索。以往用户从看广告到主动搜索再到对比下单,整个过程十分繁琐。现在看短剧时,被剧情种草,加上一键搜同款或者是短剧频道的直接挂链,大幅度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实现“看剧即下单”。
短剧带货本质上是“共鸣提前,成交后置”——先用内容抓住人心,再用产品完成转化。这是从“流量收割”到“用户经营”的升级。
内容即货架,玩法在升级
我们观察到,短剧带货更像一场多方协作的“大工程”,各方“玩家”也快速进入角色,平台提供流量与技术支持,品牌方开始深耕定制化内容,MCN机构与创作者联手打磨剧情。
而玩法升级的关键在于剧情与消费场景的深度绑定,而非简单的商品植入。
技术驱动让 “看剧下单” 的链路更丝滑,红果短剧的 “同款自动识别” 就是典型代表。无论是古装短剧中丫鬟的素色襦裙、贵人的刺绣华服,甚至发髻上的头饰、手中的团扇,都能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弹窗。
用户无需暂停找链接、无需跳转其他的app,看到心仪款式点击弹窗就能直接下单,这种剧情到消费的无障碍衔接,让内容本身成为流动的货架。
这背后,也是平台对剧情节奏与商品露出时机的把控,商品的出现刚好可以贴合情节推进,呼应了用户的情绪,不打断观看体验,又能激发他们即时消费。
品牌定制的带货短剧让内容营销的边界不断拓宽。京东与快手联合打造的《十二天》就将商品融入剧情核心,把玩法升级又换了个思路。
这部短剧以 “家庭厨房改造” 为主题,而高压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道具。男主为安抚孕期妻子的挑食胃口,用高压锅快速做出软烂入味的排骨汤;改造老旧厨房时,自然的带出“以旧换新立减100” 的活动,成为解决预算难题的突破口。
观众在共情家庭温暖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产品信息,弹幕里满是“被种草了这个高压锅”“以旧换新活动好划算”的讨论。这波操作,很明显品牌跳出了硬广吆喝思维,让商品成为了剧情的一部分,用情绪共鸣的内容带动消费。
最后是从用户共创到长期的IP打造,让短剧带货跳出一次性转化的局限。最近谦寻推出了“谁来演,你来定”,新玩法不再是品牌出内容,用户被动看,而是让用户参与选角与剧情,从观众变成合作者。
比如在短剧的筹备阶段,就会通过社群投票、评论区征集等方式,让用户决定主角人设是职场逆袭的普通白领还是自带光环的1号位;选角人选从签约的主播中投票pick主演,甚至还有网友评论让老板本色出演。

图片源自抖音
用消费者喜欢的方式去打造他们喜欢的内容,用户会为自己投票选出的主演拉票宣传,会因为剧情融入了自己的建议而反复刷剧,主动分享剧集片段并@好友讨论后续发展。
剧中植入的产品也不再是品牌要卖的货,而是 “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里的同款”,用户购买时的心理从被动种草变成主动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度参与带来了极强的用户粘性。同时,MCN机构与创作者对于短剧带货的内容也正在进行升级。
内容创作者转型“制片人”,例如洁丽雅“企三代”石展承自演自拍系列短剧《毛巾帝国》,宣传自己与总裁二叔相爱相杀的品牌故事,让@毛巾少爷 这个账号粉丝量达到了113.4万,短剧播放量也达到1.1亿。

图片源自抖音
MCN机构升级成为“内容工厂”,从“找人带货”扩展为“选题策划+剧本创作+演员经纪+后期制作”一体化服务。这期间也有机构尝试转型,从带货机构转型内容制作公司。
内容创作者的运营走向矩阵化,把同一短剧通过不同账号的二创(解说、片段、花絮),覆盖更多圈层用户,降低对单一主播依赖。
四方角色共同携手产出内容同时也有矛盾。平台对GMV有要求,品牌要的是品效合一,担心翻车,MCN机构追求创作自由,内容创作者更看重商业化,但核心问题是面对用户的体验,如何在协作中寻找利益平衡点。
短剧带货的双重底线
当情感被滥用,短剧就成了一个高效的欺骗工具。短剧带货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虚假宣传、低俗擦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等问题。
行业要做的是把短剧当火把,不是当烟幕弹。
首先,要识别高风险区域。例如,10月有媒体曝光部分私域直播用狗血短剧编造家国仇恨,忽悠老年人买“纪念钞”,“微乐播”相关投诉累计达1400条。
还有的美妆短剧宣称“7天祛斑”而实际产品并无相关功效;部分短剧打色情擦边球引导交易,用“霸总强吻”吸引流量。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与隐私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短剧APP未严格实行实名制,未成年人可随意登录并消费。用户数据被过度收集,存在泄露风险。
其次,面对这些风险问题,监管与平台治理正在同步升级,针对短剧带货的全链条规范动作密集落地。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率先发布专项通知,明确对微短剧(含带货类)实施分类分层审核、白名单制度等管理措施,强化内容审核与传播规范。
平台需建立白名单机制设定准入门槛;在内容层面预审要求上线前提交剧本与成片;智能识别利用AI技术识别违规内容,自动触发风险提示或下架。
品牌需要做到的是内容真实可证、功效宣传必须有检测报告支撑,显著位置标注“广告”,保存完整拍摄素材应对潜在纠纷。
合规不是创新的枷锁,只有在内容创新与合规底线间建立稳定平衡,短剧带货才能从“短期风口”变成“长期赛道”。
写在最后
短剧带货不是价格战的代替,而是信任关系的延续。内容决定用户停留,产品决定复购,合规决定上限。
在“共鸣、转化与合规”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短剧带货才能转化成长期的关系。商业走到最后拼的是人味,流量走到尽头看的是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