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句歌词演唱流行金曲,MC玩家接力在游戏里复刻世界名场面……近日,抖音站内多个「接力创作」内容成为大爆款。
这些接力创作的一个共性是,产出的内容不仅本身质量高、讨论热,其内容范式流行起来后,还能迅速吸引更多用户加入UGC共创。
具体来说,接力创作模式具有多重传播优势:其蕴含「击鼓传花」式的集体记忆,易于建立情感连接;参与门槛低,便于大众参与;共创过程激发创作者各展所长,推动内容不断精品化。
平台维度,这也是基于抖音独特性才得以实现的新玩法。其庞大而活跃的社区生态,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玩在一起的赛博空间。年轻的「抖音一代」,能够在此空间中,以内容为载体深度参与,实现社交价值的满足。
而抖音依靠优质PGC引领在用户端实现UGC创作潮,更核心的意义在于接力共创打造爆款作品这一方式本身。优质内容已是行业共识的当下,接力共创让创作者们共享经验、能力互补,还激发着广大创作者的参与活力;这为抖音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生态长期繁荣提供了一个可通用、可持续的方法论。
创作接力,玩在一起
抖音接力创作风潮下,音乐区和游戏区皆涌现出诸多优质作品。
歌曲接力方面,音乐博主@张筱迪 改编了@阿雪想学音乐 的哨笛作品,加入了古典哨组、古筝等乐器效果;这个接力创作的方式于是启发了@高高笛。
在@张筱迪 的基础上,@高高笛 耗时12小时,将低音笛、曲笛、邦笛、洞箫等多种民族乐器进行融合。用大笛子模拟战争号角,用邦笛突出东方女侠主旋律,每一层叠加后,曲子的质感都让人焕然一新,国风旋律磅礴而婉转。
「原来音乐也可以玩接龙! 每一次的铺层和叠加都融入更多的细节和作者们的理解」,网友在评论区赞叹。
@唢呐小南 在刷到@张筱迪 作品后,同样联结好友,五人使用琵琶、竹笛、古筝、二胡、唢呐五种乐器进行共创。「队伍越来越壮大,都成交响乐了」「组合起来仿佛置身天地,太有侠气了」,这个版本里,网友们纷纷联想到巾帼英雄花木兰。
音乐接力的另一种玩法是「一人一句唱金曲」,@麦小兜 「发动人脉」,找来音乐区的朋友们接力演唱《太聪明》。

在感叹好听和神仙阵容之外,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许多网友也开始主动报歌名,寻找网友合唱。都是陌生人的评论区,仿佛成为了KTV熟人局。截至目前,该视频已获265万点赞;6.4万条评论里,大家都寻找着愿意共唱的网友。
@NeoNew Club 创作的关于《我怀念的》《爱情公寓》《一路向北》的接力作品,评论区也纷纷在线摇人K歌。
游戏区的创作接力更显疯狂。「当一个MC存档由各博主以接力的形式共同打造,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个趣味设想下,@不爱肝的libro 同众多《我的世界》玩家们,发起了一场极度浪漫又专业的创作接力。
作为第一棒,@不爱肝的libro 轻描淡写表示:「就简单在土堆上种一棵樱花树」,而实际上他动用100多个箱子的木头做框架,建起一棵布满樱花的参天巨树。这样巨大的工程量,在MC游戏中,除去前期过任务、积累资源也需要数天来「肝」。
后续接力的创作者们,虽然都表示「休闲为主,绝不内卷」,但实际上全是「肝上长了个人」,恨不得把整个宇宙都搬到MC中。@呱音 的巍峨城堡占满整个屏幕,@54芥末 搬来了霍格沃茨,@齐木鱼啊 造起悬浮空岛……文件已达数百个G。
第四棒@不懂中式的Jayden 和第八棒@安sir,甚至还原出了故宫和敦煌。Jayden表示:「故宫本身的制作很严谨,我会根据记载的数据去定比例」。


从8月18日至11月19日,这场「建筑接力」已完成11棒,且还在不断的接力共创之中。于粉丝也演变为一场出圈的爆肝狂欢,系列平均播放高达2666万,总播放量已经近3亿。
像看连续剧一样,大家都在猜想下一棒的脑洞,猜想下一位创作者会为共创世界增加哪些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内容。
接力式创作何以形成风潮
接力玩法在短视频流行并非出于偶然。这种创作模式,本身就在情感共鸣、参与门槛、内容特质及协同效应等方面拥有传播优势。
首先,情感连接是接力玩法扩散的重要底层动力。接力创作的互动,与大众童年记忆里的击鼓传花游戏有着共同锚点;「随机选中、自我展示、集体见证」的游戏机制,在线上接力语境中转化为「发起创作倡议、接续创作、全网围观」。
对于大众用户而言,最具吸引力的也是其游戏性的一面;能参与进去「一起玩」,和网友共唱歌曲、评鉴不同的嗓音,过程趣味就足够了。
许多寻找共唱、「拼好歌」的评论中,最常见的一句留言就是「跑调的也要,会看词就读也行!因为我也跑调」;甚至有网友特地找跑调的,因为「想录特别的人」…特别是现实中天南海北的朋友凑一局ktv很难时,抖音接力化身为友情社区,让人们长大后还是能玩在一起,这是赛博世界的特有温情。

围观MC建筑接力生存的一些网友,有的也开始「手痒痒」,「想建个群大家一起玩MC」。

其次,线上接力的参与门槛低,这是其实现扩散、形成全网热度的一大前提。
歌词接力玩法中尤为明显:相较于线下K歌,线上彻底摆脱了时空限制,天南海北的网友无论相识与否,都可以通过「@好友响应」或「评论区发起组队」参与其中。且创作中,单一创作者无需承担接力链条中所有创作内容,让不论头部创作者还是希望轻量化参与的普通用户,都能够找到切入点。
其三,由于每一位接力参与者的审美、风格、专长不同,接力共创赋予了作品不可复制的观赏性。如音乐演唱接力中博主各异的声线、演唱技巧;游戏建筑接力中博主的天马行空的脑洞创意,都会使每一次接力带来超出预期的新奇表达,从而赋予内容持续的话题张力。
MC建筑接力第七棒@齐木鱼啊 就比较特殊 ,相比巨树、故宫这类庞大宏伟的建筑,他建造的是一个浪漫的、天空之城般的浮空岛。而网友同样买单,因为「这种农田风恰恰体现出了休闲游戏的感觉,看着很舒服」。
更重要的一点是,接力共创可通过整合不同创作者的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各创作者的专业长处可被充分发挥、形成互补,规避单一创作者的能力短板,最终实现质量提升。
@不爱肝的libro 「接力建筑第一棒」作品评论区中,就有网友表示:「这种档,第一棒必须是蝗虫,然后后面两三个得是生电大佬,最后再来建筑党」。
是UGC玩法,也是爆款方法论
接力共创模式在抖音流行,同抖音平台的生态独特性是强相关的。
覆盖全年龄层、全兴趣圈层的庞大用户体量,既为接力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参与者与传播者,也推动着接力玩法通过UGC触达音乐、游戏、生活等多个垂类,形成「共创共享」的社区氛围。
特别是年轻的「抖音一代」用户,他们从小伴随着抖音成长起来。于他们而言,抖音不再是一个单纯接受内容的电视机,而是社区,是类似朋友圈一样社交宇宙。从活跃的评论互动、海量的同人创作到如今的接力共创,其中都能看到,「抖音一代」享受着这种通过内容生产与互动实现的社交价值。
以《新声Pro》观察到的两位创作者为例。@许二木 是推理游戏海龟汤的垂类作者,今年内他凭借沉浸式互动推理视频,粉丝数已达千万级别。@桃黑黑 是女性向游戏实况博主,他魔性搞笑的语言、夸张的肢体以及对情节的犀利吐槽,同样让他频频出圈。
更有趣的细节在于,粉丝出于对他们的喜爱,开始自发结合博主人设,在平台内创作了诸多@许二木、@桃黑黑 的同人内容。
如@许二木 视频中「嘴碎的晓彤,沉默的二木,盘出自己是卧底的天一,懵逼的包子」,这些形象都被网友进行了二创;以至于评论区网友称,她闺蜜约不到的画师都在画许二木的同人图……

和接力的底层逻辑一样,粉丝进行同人创作,初衷也是基于抖音社区活力的一种娱乐,共同讨论内容,以「玩」的方式分享爱好与创意。
此外,接力这一方式本身也有它独特的价值。通过优质PGC带动UGC,是平台当下一个切实的需求,不仅要做优质作品的showcase,更要孵化一套成熟的方法。用已经有的头部创作者经验带动更多创作者参与,为创作者赋能;这是服务于平台内容生态长期繁荣的。
这个逻辑之下,一方面,2025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抖音和抖音精选联合推出了优质作品扶持专项「创作阶梯计划」;通过资源对接、流量倾斜、专业指导等多元方式,为优质内容搭建清晰的成长路径,激励创作者聚焦优质内容生产。

另一方面,便是在「优质PGC引领+UGC协同共创」逻辑下探索出接力共创的新玩法。通过@张筱迪、@麦小兜等一堆专业「神仙作者发力」,引领UGC优质内容具体落地,最终实现内容增值的正向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