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朱允炆21岁登基,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叔叔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推翻,从此下落不明,朱棣也就成为了大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虽然功绩显著,但他的一生,一直被一个谜团所困扰。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明朝最大的历史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的话,如果按照正常的继承顺序,朱允炆本应该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大家知道,朱允炆21岁登基,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叔叔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推翻,从此下落不明,朱棣也就成为了大明朝第三任皇帝。
明成祖朱棣虽然功绩显著,但他的一生,一直被一个谜团所困扰,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1402年6月13日,朱棣率靖难之师攻入南京,一场混战过后,皇宫内燃起熊熊大火。
明史上记载,踏入皇宫的朱棣看到了几具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的遗骸,几个太监指认,这就是建文帝和皇后。八天之后,朱棣为建文帝安排了葬礼,并辍朝三日令百官祭拜。
随后,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这段话,朱棣将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他说我没想到建文帝因受奸所逼会点火自焚,意思就是:建文帝的死与他无关。
历史,总是由成功者来书写,所以正史的记录,唯有把建文帝写死,而且他的死必须是与朱棣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这样才能确保朱棣继位的正当性。
明史和明实录都记载说朱棣安葬了建文帝,但六百多年以来,从未有人看到过建文帝之墓。
因此,无论朱棣和他的史官怎样掩饰,天下的人都难免要怀疑,建文帝之死和朱棣是脱不了干系的。
于是,明史又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上入宫,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从水门御沟而行。
在这个版本里,当朱棣闯进皇宫的时候,一个叫程济的官员给了建文帝一套和尚的衣服,然后帮他从一条秘密的地下通道逃走。
那么这个版本,在后来的小说和电影里面比较常见,当然这个说法,同样也在为朱棣开脱责任,意在告诉世人,建文帝并没有死于朱棣之手。
既然朱允炆还有可能活在人世,那么朱棣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这是民间盛传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的一大举措。
同时,明史还记载另外一件事情: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也就是说,从永乐五年开始,朱棣就派一个叫胡濙的官员在民间四处寻访建文帝的下落。
当然,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胡濙的秘密寻访,正史上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结果,朱允炆的下落,也就成为了最大的一个谜团。
然后,时隔一百年以后的嘉靖朝,突然出现了一本广为流传的奇书,这本书叫《建文皇帝遗迹》。
书中记载了从朱允炆小时候被立为皇太孙开始,一直到他逃出皇宫亡命天涯直至寿终正寝的全部经历。
那么这本书的作者,署名自称“大岳山人”,目前仍有原始版本留存于世,史学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长期以来持怀疑态度。
但是经过考证,书中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史实吻合,而且在很多具体事件的细节上,甚至远比正史所记录的要详细。
如果说其中的内容纯属杜撰,恐怕很难做到如此详尽而准确地还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也进行了完整地揭晓。
书中记载,建文帝从地道出逃以后,的确改头换面以僧人的身份行走于世四处漂泊,后来在江南一家寺庙正式皈依佛门。
直到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以后,他才秘密返回京城,这个时候朱允炆已经48岁,按照辈分,朱瞻基应该叫他一声叔父。
朱允炆写了一封信给朱瞻基,他说自己削发为僧已经二十余载,早已看透生死无意再争夺帝位,如今身心俱疲恐怕去日无多,只希望能够落叶归根。
朱瞻基无法确认对方身份,于是找来当年的老太监进行辨认,最终才确定面前这个弱不禁风的老和尚的确是当年的建文帝。
随后将他安置在深宫之中的一处秘密佛堂,只有少数太监知道朱允炆的存在,并将他尊称为“老佛”。
不久之后,老佛圆寂,朱瞻基将他秘密安葬在郊外,至此,建文帝的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建文皇帝遗迹》真伪莫辨,但它却对建文帝的下落提供了一个最完整的版本,虽然后世的史学家根据其中的内容,也的确考证到了一些符合事实的蛛丝马迹。
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建文皇帝遗迹》具有百分之百的真实性,或许,朱允炆的下落,终将会是明史上最大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