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成都主城区面积,以及成都,还在疯狂上新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成都成功扩展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东部新区两大城市级新区,这两个新区一个面积564平方公里,一个管辖面积870平方公里,每一个都比5+1主城六区合在一起的面积大,相当于再造两个成都主城区。
作为二千一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一直都热衷于通过建新城培育产业、扩展城区、打造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同时以新区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这是城市级的城区面积外延扩展。
摊大饼式发展的成都,自去年开始提出“产业回归主城”,以及地铁第五期规划明显的“重仓”主城之下,似乎成都停止了建新城扩张的步伐,打算鼓足力量让主城价值回归。
在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对超大特大城市随意扩张进行限制的前提下,似乎也预示着作为典型的超大型城市,未来也难有如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的城市扩张魄力。
这也基本告别了过往外延式、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大肆扩展城市面积、大建新区成为过去式。
但,是否意味着,热衷于建新城、新区的成都,消停下来了呢?
没有。
过去成都的城市发展,从一环、三环、建设高新区、设置天府新区、拓展东部新区,都是外延式新城发展战略。
从现在开始,成都的城市发展变成了城区内扩式发展。
主城5+1区城区扩展
以区内连片土地打造产业新城
刚过去的1/71热爆了的成都土拍,可以看出成都现阶段建新城的逻辑。
这场土拍,大部分土地都在各区的新城里。
回归主城,传统5+1城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纷纷要么升级扩大打造新区、要么建设产业新区,新城建设如火如荼。
从过去的摊大饼,转变成了现在产业各有侧重的各区主力自行打造的区级新城发展,未来的成都土地供应、商品房销售主力,都在这些新城里。
武侯区继续在西三环至绕城之间的区域挥舞锄头。从女鞋之都、到武侯科技园、再到武侯新城,在成都大肆造湖的那几年继续升级成为了悦湖科技城,定位“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虽然是武侯新城升级而来,但是主要发展区域,却从金花、簇桥、西部智谷区域,转到了永康路机投外侧。连片的大范围拆迁带来了大面积可持续开发的土地。
虽然悦湖这座湖还不知道在哪里打水,但从土地的售卖和房价来看,也是武侯的热门区域。
锦江区则趁着产业回归主城的东风,顺势推出锦江软件园,发展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主引领的“1+3+3”现代产业体系,其示范园区为白鹭湾科技生态园。
而锦江区发布的“锦江区2023年及未来2-3年拟供地资源总览”。地块也主要集中在金融城三期、潘家沟、白鹭湾、三圣乡四个片区,主供地区域就是平地起新城的白鹭湾大板块。
成华区依靠多年前成都主推的“北改”项目,将槐树店、崔家店、理工大学、八里庄等2.5环周边区域连片工厂搬迁、老旧厂房、居民楼搬迁,形成了大范围连片开发区域,整体连片开发的区域红利吃了这么多年。
当然,成华区也并没有落后,将成都东站区域、崔家店东片区、中环路双店路片区等区域划片设置成都东站枢纽经济发展区,明确打造金色中环,同时也在依北湖打造龙潭新城,中环周边及龙潭成为成华区供地主力。
金牛区则感觉有些主城区小透明,但力度也并不小。一个是以火车北站扩能改造成一体化国际枢纽门户,打通北站区域发展的割裂态势;另一个是以天回、国际商贸城打造的北城中心。当然,这是多年前定调,目前只是持续执行推进,但主力落脚推动北城中心的崛起,区域也是推地主力。
青羊区则是苏坡立交外侧至温江界的青羊新城,规划西客站国际商旅功能区、青羊总部产业功能区、国际智慧产业功能区。这里也是青羊区为数不多的成片开发区域,也是供地主力。
高新区则主推的是以新川科技园为代表的新川板块。高新区可开发区域有中和板块和新川板块,但是中和作为传统老城、城市界面老旧、自建房较多,缺少连片开发区域,而新川则符合整体建新城连片大面积开发的条件,也是这些年高新区的供应主力。
很多人也说,新川是入驻高新区的最后机会。
二圈层强势区借势发展
平地起新城
产业回归主城给与拥有产业基底和配套条件的主城各区建设产业新城的底气,与之相对应的,吸引力没那么强的二圈层各区,也投入大建新城的浪潮中。
典型的是双流区和龙泉驿区。
借着大运会的东风,龙泉驿着力在东安湖打造东安湖活力新城,打造成为成渝汽车和航天智创高地、成都世界赛事名城主承载地、成都绿色低碳服务业主承载地。
龙泉驿着力发展的两大城市级副中心,一个是东安湖活力新城,一个是目前正在打造的行政学院TOD,是东部新城中心。
东安湖活力新城,是典型的平地起新城。借势东安湖的呈现,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新城,规划范围大致相当于再造一个龙泉城区,目前以东安湖核心区链接龙泉老城的区域为主要供地区域。
相对来说,产业引入则薄弱许多。前期引入的威马汽车全球研发总部伴随着威马汽车的近乎倒闭也只剩个坑,出师不利。
倒是行政学院TOD则因为有开发企业的主推建设的如火如荼。
而双流区,则在规划中把怡心湖、永安湖作为城市中心着力打造。
高调入市的怡心湖是近些年市场的热门板块,平地起新城在产城规划以及火热的楼市衬托下,目前已开始进入兑现期,区域建设仍如火如荼。
而永安湖借势成都国际生物城,也将进入人们的视野。
当然,同样的平地起新城。
作为四川唯一国家级新区的天府新区,过往承载着成都高新产业发展、未来经济发展引擎的重任,也是联动南部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力。
重点发展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总部商务区等,沿天府大道的南北发展轴和科学城的东西发展轴,成为供应主力。
可以说,整个天府新区直管区,就是不断的造新城,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以及后期运营中的自我造血能力。
伴随东部新区的设立,在经历去年回归主城以及地铁规划的主城强化,以及“5+2”城区的说法调整为“5+1”,很多人在说天府新区凉凉了。
当然,城市功能及战略定位可能会有调整,但倒不至于凉。
东部新区作为成都最年轻的新城,承担着成渝一体化发展平台的重任,也是联动东部城市群打造未来现代化新城、新经济发展引擎。
相当于完完全全在龙泉山东翼再造一个新成都。
当然,最新的规划中,东部新区和天府新区定位的级别相同。
在产业回归主城的当下,缺乏主城产业的迁移支持,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未来更需要靠自身吸引、再造新的发展产业,相对来说,发展难度和考验更大。
以区级新城内扩式发展
是城区外溢的自然选择
从外延式到内扩式城市发展,城市的发展思路在变。
当然,更多的是各区想要抓住机遇,提升各区产业实力、人口吸附力、经济发展潜力。
更深层次的在于,无法摊大饼外延的当下,挖掘各区自身潜力和闲置土地资源,以区级实力的提升带动整个城市发展。
各区的新区建设,也是每个区在提升自身发展潜力的努力。毕竟,多年的快速发展下,各区现有已开发城区高度成熟,城区发展渐趋固定,必须拓展新的发展区域,来承载新的产业、新的人口,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于是,各区闲置的土地开始陆续进入开发行列,建设新城、扩展城市发展想象力也势在必行。
这也是必然的发展结果。
从武侯区的武侯新城、锦江区的白鹭湾、成华区的理工大和龙潭寺、金牛区的茶店子和北部新城、青羊区的青羊新城、高新区的新川,包括龙泉驿的东安湖、双流区的怡心湖等等,都是老城发展成熟、城区外溢自然而然下的新城建设、城区内扩。
且,近年来成都改善需求旺盛的市场下,已建成饱和的老城难以承接改善需求、也缺乏改善产品,新城的发展也自然而然成为时代需求下的选择。
从过往的城市级扩展,到区级新城建设,内在的逻辑还是人口、产业、经济。
如果把目前各区新城建设面积加起来,应该也不亚于新建一个主城区。且不论产业引进如何,在人口失速的当下,如何避免在填满新区的同时规避老城空心化,是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毕竟,回归主城,缘起也是大力支持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建设下,主城空心化的问题。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