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麻辣烫没了“张亮” 创始人IP何以安放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 付克友

近日,一纸工商变更,让“张亮麻辣烫没张亮了”冲上热搜。

事实上,公司创始人张亮不过是从直接股东名单中退出,转为间接控制,其全资公司仍然掌控着张亮麻辣烫。

从台前到幕后,从直接持股到间接控制,看起来是“淡出”,实际上在“强化”。这种精心设计的股权架构,标志着创始人IP(知识产权)的战略转移,重新界定了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让企业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方面,这降低了个人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等于在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构建防火墙;另一方面,它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职业经理人团队铺路,给未来的资本运作扫清障碍。可以想象,当企业规模扩大到全国6000多家门店,覆盖海外18个国家30个城市,创始人IP与企业品牌的适度分离,成为必然选择。

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事件,这看起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有意思的是,创始人IP与企业品牌的深度捆绑,在市场中司空见惯。

创始人IP即企业品牌,这种现象在老字号中比较常见。比如张小泉、王致和等。它遵循“人格化信任”的品牌逻辑,创始人以其个人声誉对产品品质进行担保,将个人信用延伸为品牌信用,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餐饮行业对这种品牌命名模式情有独钟。比如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走在成都街头,许多火锅店等餐饮店就冠以老板名字。这种模式的前提是,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产品没有标准化,注重差异口味或风格。

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规模化、资本化和代际传承,使这样的品牌机制逐渐失效。比如,个人声誉无法承载企业规模、个人风险直接冲击品牌、缺乏标准化流程等。企业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从“个人担保”转型“系统担保”,重构用户信任。

耐人寻味的是,在市场化程度最充分、工业化程度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张亮麻辣烫”的困惑。

在三大“新势力”中,两大品牌的命名其实都和创始人IP有关。最明显的是小鹏汽车,老板何小鹏曾在节目中说:“好多朋友劝我给小鹏汽车改名,说只要一改名销量翻一倍。”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好说,但创始人名字要与企业品牌珠联璧合,并不容易。

在这方面,理想汽车倒是占到了老板名字的“便宜”。它的前身是2015年创立的“车和家”,2019年正式更名为理想汽车。这次更名,避免了过度依赖创始人李想的个人光环,又将品牌定位从“移动的家”这种具体意象,提升到“理想”这一更具想象力的高度,看起来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作之合。

在一定程度上,理想汽车也体现了以创始人命名的独特优势,即天然带有信任背书和情感连接。但风险在于,李想强烈的个人化风格也可能带来舆情风险,影响到企业品牌。

对比来看,格力电器的品牌策略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作为大工业体系的标杆和国民制造的代表品牌,其想要借助企业家IP来加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产品品牌。2025年2月,格力推出“董明珠健康家”,被视为强化“董明珠个人IP”之举。当时,董明珠曾放出豪言,要在全国开一万家“董明珠健康家”。格力电器的官方服务号、公众号,也一度改名为“董明珠健康家”,显示格力要打企业家IP这张牌的决心。

当然,问题也如影随形,董明珠个性太过鲜明,多次的争议言论虽然带来巨大流量,也让品牌受到波及。

创始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找到动态平衡点。企业品牌的发展,往往是从个人驱动到系统驱动的进化过程。初期借助创始人个人影响力快速崛起,后期则需要建立系统的品牌价值体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始人IP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往往需要重新界定。

张亮麻辣烫股权变更,正是寻找这种平衡的结果。当然从名字上讲,创始人IP与企业品牌已天然结合在一起,不可能完全脱离,只能从股权结构上重构。

品牌是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创始人IP在企业品牌中如何安放?最好的归宿,不是永远挂在招牌上,而是融入企业基因中,成为虽不可见却无处不在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基础。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