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周逸斐)10月14日~15日,2025年电力行业可靠性高质量发展暨电力可靠性管理40周年主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电力可靠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指标。重庆大学教授谢开贵表示,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外大规模停电事件频发,影响超100万人的大停电发生100余次。美国和加拿大“8·14”大停电调查报告的46条停电原因中,近30%与可靠性技术相关。因此,可靠性技术是减少停电的重要技术和管理手段之一。
记者从论坛现场获悉,经过40年发展,我国已经构建覆盖发电、输变电、供电等电力生产主要环节的管理体系。自1991年以来,城网用户供电可靠性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2024年,城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为1.99小时/户,相较于1991年下降了94.55小时/户,下降幅度超97%。
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可靠性挑战,也成为现场与会专家探讨的焦点。
《中国电力行业可靠性年度发展报告2025》指出,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正面临多重挑战,大电网交直流混联运行、各电压等级源网荷储多向互动大幅提升系统复杂性,由于新能源波动特性叠加极端天气、网络攻击等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存在引发连锁故障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电力发展不均衡、可靠性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可靠性管理体系尚待完善、关键指标作用发挥仍不充分,以及市场机制和电价机制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等问题,制约着电力可靠性管理决策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十五五”即将到来,这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最后五年,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的背景下,电力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未来煤电对新能源稳定性的支撑作用不可替代。“当前煤电利用小时数较低,已承担起调峰角色,但要更好发挥这一功能,必须持续推进低碳清洁化改造。”
其次是需要电网侧储能的规模化发展。林伯强建议,由政府支持推动电网侧大规模储能建设,是较为可行的路径。
此外,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迅速,充电桩供应不足也成为突出问题。林伯强认为,下一步加快充电桩建设来满足电动汽车增长的同时,还要加强车网互动的应用场景,将电动汽车转化为储能资源。